當你花了半年、甚至一年做出一齣戲,
你以為「觀眾體驗」從燈光亮起那一刻才開始,
但事實上——
觀眾的旅程,從他第一次「聽到你的劇名」就開始了。
也許是臉書一則貼文,也許是某位朋友的推薦,
也許是經過某個海報,或收到某個行銷簡訊——
這些「第一印象」,常常決定他會不會買票。
這一課,我們要學會設計觀眾的整體體驗:從接觸、購票、入場、觀賞、到離場與分享,
用觀眾的視角,重新審視我們的創作旅程。
什麼是觀眾旅程(Customer Journey)?
簡單說,就是觀眾與你這齣戲從「第一次接觸」到「演出結束後」的所有互動歷程。
一場演出不只是120分鐘的表演,還包括:
認識:在哪裡知道這齣戲?社群、朋友、廣告、校園?
了解:他知道內容嗎?角色?音樂風格?票價?
決定:他怎麼買票?方便嗎?價格合理嗎?
體驗:現場服務怎樣?座位、音響、廁所、氣氛?
回響:演出後,他會想推薦嗎?會搜尋你下一檔戲嗎?
理論補充:AIDA 模型
→ 消費者行為四階段:Attention → Interest → Desire → Action
如何畫出觀眾旅程地圖?
步驟一:選一位具體觀眾角色(見前幾課)
例:25歲社會新鮮人阿哲,愛看 Netflix 音樂電影,對劇場有好奇但還不熟。
步驟二:列出五大階段(橫軸)
認識你(認知)
想了解你(探索)
買票(決策)
看戲(體驗)
演後反應(口碑)
步驟三:填上這位觀眾在每一階段的
心情(ex. 好奇、困惑、興奮、煩躁)
行動(ex. 點連結、問朋友、看預告)
接觸點(ex. IG貼文、OpenTix、現場志工)
痛點(ex. 不知道座位圖、不會買票、不熟地點)
管理技巧:服務設計思維(Service Design Thinking)
→ 將使用者體驗圖像化,發現可優化之處。
簡化版觀眾旅程示例:
階段 心情 行動 接觸點 痛點
認識 被吸引 點開社群貼文 IG廣告 不知道是什麼類型
了解 好奇 看預告片 YouTube、粉專 文案太抽象,看不懂內容
決定 猶豫 開票頁面 OpenTix 操作流程複雜、票價貴
體驗 期待 入場觀賞 劇場空間、工作人員 座位指引混亂,冷氣太強
回響 感動 發IG限動、推朋友 個人社群 不知道下一齣戲是什麼
小結:劇場不只是「演什麼」,更是「怎麼讓人進來、留下、願意再來」
一齣好戲,如果沒人進得來、看得懂、坐得舒服、願意說出口,
它的能量就會留在劇場裡,悄然消散。
設計觀眾旅程,不是為了迎合市場,
而是讓共鳴能夠發生,讓故事能夠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