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課,我們學會了如何切分觀眾,把「市場」變得有溫度、有樣貌。
現在,是時候問自己一個殘酷但關鍵的問題:
我們這次,要選擇為誰而演?不是排除誰,也不是討好所有人,
而是聚焦火力,把有限資源用在最可能引發火花的人身上。
這就是「T」——Targeting,選擇目標觀眾。
怎麼挑出「值得投注」的觀眾群?

不管你是要做票房,還是要做口碑,請記住這三個關鍵評估指標:
1. 吸引力(Attractiveness)
他們真的會愛這齣戲嗎?
他們的生活中,這部作品的情感主題有切身性嗎?
他們是不是會把這齣戲「說出去」?
2. 可達性(Accessibility)
你是否有管道可以「接觸」他們?(社群、合作單位、實體據點)
他們是否容易被宣傳觸及,或能被邀請來看試演?
3. 投入報酬比(Efficiency)
你花多少人力資源去接觸這群人?
他們帶來的回饋,是一次性還是可能變成長期支持?
管理理論註記:效能-吸引力矩陣(Attractiveness-Ability Matrix)
→ 幫助團隊釐清,什麼是短期快攻,什麼是長期耕耘。
實作練習|「目標觀眾雷達圖」
請選出你團隊已描繪的23位共鳴觀眾角色(見Segmentation),
幫他們分別評分(15分)在上述三項指標上的表現,畫成雷達圖。
哪一個觀眾角色圖形最飽滿,就可能是你這齣戲的主力對象。
範例應用|三齣音樂劇,三種目標觀眾選法
例一:《阿公的收音機》——懷舊台語音樂劇
目標觀眾:35歲以上南部在地觀眾,對家族記憶有情感連結者
評估:吸引力高、可達性高、回購可能性高 → 主打對象
例二:《未來女巫》——LGBT+奇幻愛情主題
目標觀眾:20~35歲都市青年、劇場小眾社群
評估:吸引力極高、可達性中等、長期口碑價值大 → 建立忠實粉絲
例三:《校園戀愛歌》——校園青春偶像風
目標觀眾:15~20歲學生族群
評估:可達性高(校園宣傳容易)、但吸引力依作品調性而定 → 需視內容微調策略
小結:目標觀眾不是限制,是共鳴的起點
你不是拒絕所有人,而是選擇與誰開始對話。
當你說話的對象越清楚,你的語言就越誠懇、越動人。
而且,當你的戲打動一群人時,他們會幫你把火種帶向更遠的地方。
請記住這句話作為本課結語:
「不要對世界喊話,要對一顆心低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