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石樂園這個品牌應該有經營一周年了,應該有吧?我也記不清楚了。
石樂園是水晶魔法師祐誠跟我一起做起來的品牌,跟他緣起自前年底在台中的身心靈市集沐月季。
與石樂園的相遇
我那時才剛接觸身心靈圈不久(以前是很鐵齒的人),想的是賣水晶,但是自己賣不好,所以跑來看看客人們都在幹嘛、還有別人怎麼賣水晶。
這大概也是我第一次接觸靈性圈的經驗,所以放眼望去各種攤位,都覺得--喔幹身心靈服務都好貴,前世回溯好貴,靈魂繪圖好貴,手工藝品好貴。
然後就有一個牌子吸引我的注意:石樂園,頌缽體驗300元。
嗯,就是你了。
這就是我跟祐誠的相遇,看他便宜!!
頌缽體驗以後,又陸續參加了幾場他辦的石樂園的活動體驗,覺得靈性的知識的東西果然都很新鮮有趣,我要賣礦石的部分呢?就拋在腦後了。
那時石樂園還算名不見經傳(雖然現在也是),只有經營IG跟LINE @,然後IG大概200多粉絲,Line官方帳號基本上只是放著長草吧。
那時石樂園還是跟著另一個團隊在一起行銷,團隊當時主事人以短影音為主要行銷方式,石樂園也跟著一起拍攝短影音做宣傳,其實也很合理,畢竟現在短影音就是最大宗流量來源之一。
我一直以來都是文字派的,我始終相信文字才是最根本、也最平等且有效的行銷方式,人只要會寫字,不用什麼高端的設備,一支筆一張紙,或是一台可以打字的最低階的手機,就可以開始練習行銷。
過幾個月後,石樂園突然在threads被團隊的前成員炎上了。
石樂園的「火燒水晶」炎上事件
如果有去搜尋「火燒水晶」,應該還是可以看得到部分當初的炎上貼文。
其實我第一時間就截圖留存了絕大部分人的言論,因為自己以前也曾經被集體網暴過,所以很清楚再來要怎麼處理,發起網暴的人跟吃瓜群眾又會做出什麼事情帶動輿論發展--包含可能會在一周到一個月內,上船的人突然都發現事情不太對勁而刪文跳船,所以點名做紀錄這件事是在當下必須馬上做的。
我那時就定調,不需要在網路上回應、也不需要第一時間解釋,想要打泥巴仗的人,最想要看到的就是受害者也跳下來跟他打。當對方發現我們不回應也不動作後,就拿取了更多石樂園的活動照片,開始進行斷章取義。
這其實也在我的預料之中,那時不斷的提醒大家,網路上都不要有任何動作,他們在叫囂,我方不用回應,私底下蒐集證據、尋求法律諮詢、處理客戶的疑問就好。
也是在這個時候,見識到了文字本身以及這個平台的擴散效應,石樂園開始經營了threads。
我也很清楚知道,之前工作室一直在錄製短影音,所以在當別人在斷章取義懷疑石樂園、甚至傳出邪教謠言時,我們沒有辦法當下馬上生產出有系統、有積累的論述知識來證明自己其實沒有問題。
但說實在,如果石樂園早就累積了一整套自己有系統的知識論述,那別人是不會挑中他的專業性攻擊的--可能就會從祐誠的私德開始造謠,而非打成公共議題性的問題--這我也很清楚。
但你打一個沒有什麼名氣的身心靈老師私德問題,有誰會關注呢?所以上綱成邪教、上綱成公共議題,才能說服群眾達成炎上的效果。
所以那時我跟石樂園開始合作,起心動念很單純:就是想幫助朋友而已。
順便證明,文字累積與發展的潛力,遠比大家想像的更豐厚。
而那時的石樂園品牌,是從負分開始的。
大家說石樂園邪教,做的是詭異的儀式,傳授的是不正當的知識,最後呼籲身心靈圈的人都要抵制這個品牌。
放下攝影機,從撰寫文章開始經營品牌
我跟祐誠合作經營石樂園後,說:「你要開始有系統的生產你的知識,用長篇文字的方式,讓更多人相信你是理解且有料的,這個階段不能用AI生產文章,你要針對我給你的主題去撰文,每一篇都要2000字。」
一年後的現在,他變成了無情的文字生產機器人。
說實在,我還是對他的行文很不滿意,覺得有很多改善的空間,但石樂園這個品牌此時此刻的模樣跟底氣,已經比一年前豐厚很多了。
一年前:IG追蹤數200多,LINE at生草,沒有經營其他平台跟可供搜尋的資料。
一年後:IG追蹤數330人,threads追蹤數1589人,accupuss有石樂園的水晶療癒跟礦訊活動紀錄。
你若改搜尋『礦訊』,第一個跳出來的就是石樂園的部落格,部落格裡累積了30多篇的身心靈知識與心得,LINE 官方帳號與Discord社群正在優化建置中。
順帶一提,IG、threads還有部落格的追蹤人數,九成九都是自然流量來的,我們把大部分時間都花在撰文跟想企劃以及服務客人,完全沒有時間新認識一個人就請對方追蹤石樂園的社群平台。
以上的內容,有九成以上都是祐誠自己生產的,我只是在最一開始給方向,最後成品出來前再做修正而已。
同時,祐誠也在上林務局開辦的森林療癒師課程,目前線上課程都已經研習完畢,安排實習中,未來預期能夠帶入更多元而豐富的療癒體驗。
這個成績跟數字,當然還是跟專業的行銷公司沒辦法比,但至少,我相信不會有人再敢拿石樂園這個品牌開刀,因為護城河與防風林已經建置好,沒有造謠的著力點了。
一年後的現在:「兄弟爬山,各自努力」
這一年來,我們也常常吵架,因為我跟祐誠是個性還有興趣,甚至朋友圈都很不一樣的人。
我是想做大業,不想要有大名,所以才一直沒有獨立出來做品牌。
想做大業,則是為了看到本來大家說不可能的事情被人做出來,而這成功不必在我名下。
但最近的各種局勢,加上我們各自的歧異性過大,石樂園一個品牌無法承載我們兩個的想法,讓我開始正視需要創立自己的品牌,跟石樂園做分流這件事。
至於我的品牌要有什麼樣的角色定位?這問題也丟去問過GPT,品牌策略夥伴?品牌策展人?總覺得都不是很精準,說實在我也還沒有很明確的想法。
畢竟當初只是想幫忙朋友度過難關,順帶證明一下文字的力量。
如今石樂園已從負分品牌,走到有基礎、有系統、有知識護城河的階段。
這一路的跌撞與打磨,讓我也更加確定:品牌是靈魂的容器,而方向與語言才是它無可取代的核心。
結語
我與祐誠雖然在部分價值觀、性格與策略路徑上有所分歧,但我們共同創造出石樂園這樣一個品牌,本身就已足夠值得紀念。
現在的我,未來想要建構一個能容納更多觀點、對話與探索的空間。
當然石樂園這邊還是會有合作與連動,至於我要做些什麼...就先讓這個帳號成為我能暢所發言的地方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