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與狗》的醍醐味在於德國牧羊犬高貴於俗世的守護之心。《沉睡的水下巨人》這部記錄片在探索臺灣海域附近幾艘沈船中的海中生態,景色與配樂令人心曠神怡。
少年與狗
本片改編日本作家馳星周(筆名出於他是周星馳的忠實影迷)的小說,電影故事是2025年,回憶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半年後的發展。大地震後年輕人遇到一隻流浪的德國牧羊犬「多聞」,自此收養牠,從牠身上得到撫慰人心的力量,這股力量不只幫助他的家人,甚至改變旅途中相遇的各色人等(梗概在此)。
豆蔻以來都扣義路(哪裡來又去哪裡的空耳這後場景轉到2013年滋賀縣,飼主取名又由凱斗改叫雷歐。
「他是怎麼從岩手來滋賀的?
須貝美羽跟渣男晴哉(為什麼債最後都在女人身上呢?)美羽為了扶養妹妹做「外送茶」(情色行業),卻也因此被家人疏遠,萬念俱灰時又尋獲因為做竊盜車手而被丟失的多聞。
巴貝氏蟲會侵入紅血球
OSINT大津市須貝美羽
總是望向西方
之後揭露原來多聞和失語的小小孩有著宛若千年戀人的感情,多聞用陪伴給飼主溫暖之餘總是望向遠方的原因正是這個深刻的羈絆,所以這隻狗長途跋涉橫越千里,終於在最後揭曉這段故事,此時開頭的男主角已經遺憾地意外離世,電影仍用靈魂的方式訴說出這個故事的冥冥之意:
「靠我是沒辦法的
「只有多聞知道目的地
這段表達道出德國牧羊犬或說人類夥伴與人類真摯的情誼(另外推薦奧地利動物學家勞倫斯的動物學著作,不僅開創動物心理學,其書對動物的描寫傳神可愛),甚至也可類比人類在追尋答案或終點時可以秉持的精神。最後會讓我想到的是,「記住死去的人,就像他也會記住你」似乎是為什麼生死總是能讓人體會深刻的原因,因為死者會被遺忘,而紀念祂們的至高方式,就是心中那股意念。

沉睡的水下巨人
1642 荷蘭人看到鯊魚群蘭陽溪
神經質的箱型河豚
全球每年九千萬隻石斑被捕獵
配樂很好聽,場景非常美,本紀錄片拍攝記錄七艘左右海中沈船的景觀(萬安號、鎮楊艦等等),沈船遍布琉球、蘭嶼、綠島...,在遺蹟中棲息的海中生物如豆丁海馬、珊瑚、海龜、海蛇與海鱺,令人眼花撩亂,宛如煙火,攝影師必須帶著氦氮氧融合的氣瓶穿梭在崎嶇的沈船船艙,不僅要小心流泥還要控制好鏡頭,能夠透過大螢幕體驗悠遊海平面下的花火值回票價,同時也難免省思人類對生態造成的毀滅,念白更直言人類是一切生靈的天敵包括彼此,因為過去豐富多元的海中生態由於人類的濫用補與無情的工業發展變得只剩匱乏,這確實是一部弘揚生態保育精神的紀錄片,即使看似與你有距離,至少也該理解大海對萬物的包容,否則一昧索求抱怨,會讓人性逐漸遠離曾經觸手可及的創造性和生命力。
導演李景白,母親熊秀穎
配樂李哲藝
旁白陳竹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