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股新莊、蘆洲三重,以前是連在一起的?把土地切開的「二重疏洪道」!

更新 發佈閱讀 14 分鐘
raw-image

打開Google地圖,把畫面拉到雙北地區,你會看到現在的蘆洲和三重,就像一座被河流包圍的孤島,不管是要往台北,還是去新莊、五股,進出都要依靠橋梁才能通行,但其實這個「島」的樣子,並不是天生的。

如果把時間倒轉40多年,會發現一件很關鍵的事,也就是當時的蘆洲、三重、五股、新莊,是一整片相連的土地,中間沒有堤防、沒有河道,更不用走橋梁才能往返兩地。那之所以會出現這麼大的變化,關鍵就在這條從中間切過去、人工興建的二重疏洪道,甚至它不只是切開了地形,某種程度上,更改寫了雙北的都市發展樣貌。為什麼當時不惜耗費巨資,興建這條將兩地相隔的建設呢?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PaVen7nvvns

損失慘重的葛樂禮颱風

二重疏洪道工程,其實是台北地區防洪計畫中的一個項目,尤其在這個號稱全台最大規模防洪計畫啟動之前,台北地區的開發方向,基本上是從靠近河的地方開始,再慢慢往山區擴散。

raw-image


而把剛剛的地圖拉得更大一點,應該能清楚看到以前的二重疏洪道,其實是有不少住戶住在那裡的,不過嘛...如果不特別說這個是40多年前的照片,硬要唬爛成現在某鄉鎮的夜景空拍,搞不好還真的很多人會相信。

raw-image


那問題來了:疏洪道不可能自己蹦出來,它背後所代表的,是一項極度耗費資源的大工程,如果不是發生什麼重大問題,根本不會有人想做這種又貴又擾民的事情。那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台北盆地人口聚集太快,導致還沒來得及做好治水規劃之前,原本洪水該走的路,就被房子跟道路擋住了。再加上這裡河道真的很密集,除了大漢溪和新店溪匯流而成的淡水河,還有到關渡加入的基隆河,只要颱風一來、下起大雨,洪水就會沿著河道往地勢低的地方灌進去,而偏偏那些地方,剛好是當時相對繁華的區域,就造成嚴重的損失,尤其1963年9月的葛樂禮颱風,就帶來極為慘重的災情。


那時候災情有多嚴重呢?首先葛樂禮屬於西北颱,加上周圍有水氣豐沛的氣流,讓北部河川上游山區下起大暴雨。更糟的是當天還遇上漲潮,排水系統也沒有現在這麼完善,結果就讓下游的萬華、大同、社子、三重、蘆洲等地區都泡在水裡。


而且這場天災也讓當時即將完工的石門水庫,不得不啟動洩洪,中間還甚至一度發生水位快超過壩頂標高251公尺的危急狀況。這次颱風帶來的破壞相當嚴重,全台共有224人死亡、88人失蹤,還有約1.4萬戶房屋全倒,估計損失來到新台幣14億元,當然以現在角度看14億不是很多,但如果換算成今天的幣值,可以說是一筆非常龐大的數字。

raw-image


把關渡隘口炸開後

可能很多人會想說,照所有故事的後續發展,應該就是因為這場災害,才讓政府痛定思痛、開始進行整治計畫,對吧?嗯...邏輯非常合理,但實際上時間軸還要再往前推一點。

因為早在葛樂禮颱風侵襲之前,台北就已經歷過好幾場嚴重災情,所以當時中央政府,其實早就開始進行防洪計畫的測量跟規劃,甚至部分地區已經動手蓋堤防,不過那時候的規模不像現在,反倒是零星分布、拿來應急用的,常常這邊擋住,另一邊卻照樣淹水,整體效果相當有限。

raw-image


後續是在1963年,出現了「淡水河防洪治本計畫」草案,並且列出5種候選方案,是當時比較有規模的防洪計畫。而且很有趣的是,當時主推的還不是現在這條二重疏洪道,而是建議讓大漢溪改道,並且新開一條塭仔圳疏洪道,路線大概是沿著現在的台65往北,一路連接到五股獅子頭附近,嗯...如果當時照這個方案一直推下去的話,或許今天新莊跟板橋就會連在一起了。

raw-image


但計畫實行沒有這麼順利啦,因為整個計畫經費實在太龐大,加上塭仔圳疏洪道牽涉的範圍又太廣,行政院後來決定先暫緩,只挑裡面幾個共同項目來作。而且很快的在1965年,就完成大部分工程,其中包括之前提過的基隆河第一次截彎取直,還有不少人應該聽過的關渡隘口拓寬,也就是把淡水河出口最窄的天然屏障「獅子頭隘口」炸開,以及拓寬現在關渡碼頭一帶,尤其當時這個寬450公尺的窄口,被認為阻礙洪水宣洩,所以整個工程不只拆了民房跟寺廟,還直接挖掉突出的部分,硬是把寬度拓寬到550公尺左右。而現在北投某間名為慈航寺的寺廟,就是因為這項工程,不得不從原本地點遷到現在的位置,成為這個階段拓寬計畫的歷史見證者之一。

raw-image


不過,這項工程後來引發不小爭議,甚至成為之後推動二重疏洪道的時候,五股居民反對的一大癥結點。原因是不少居民認為,在拓寬後,因為漲潮海水壓力大於河水流出壓力,導致海水倒灌問題比以前還嚴重,而且這不只是影響環境這麼簡單,時間久了甚至還讓土壤鹽化,原本能耕作的肥沃農田,變得幾乎無法種植,居民生計受到影響。

而對於這樣的指控,官方文件滿奇妙的出現兩種說法:一是提到確實有這個狀況發生。

raw-image


二則是強烈否認,同時把原因歸咎在五股地盤下陷所導致,跟隘口拓寬沒有關聯,而且這個疑點直到現在,都還處在各說各話的狀態。

raw-image


那這個爭議跟二重疏洪道有什麼關聯呢?重點就在於兩項工程都跟五股息息相關,在當地居民對於隘口拓寬存在不好的印象,自然也就會對政府宣稱的疏洪道成效,感到懷疑,甚至有不少人認為模擬數據存在錯誤,二重疏洪道根本不應該興建。


推翻前計畫的二重疏洪道

但不管怎麼說到了1970年代,二重疏洪道正式出現在「台北地區防洪計畫建議方案」裡,用來取代原本的塭仔圳疏洪道,可能造成的淤積問題。

當然,那時候其實也還有其他可能方案,像是現在已經投入運作的員山子分洪道,就是當時其中一個選項,甚至還有出現從桃機旁邊的南崁溪,或是直接穿過觀音山、往八里出海的分洪構想,但經過評估不是效益太差、就是可能破壞其他正在進行的開發,或是經費太龐大根本負擔不起,讓這些方案最後都沒有採用。

raw-image


而且選擇二重疏洪道,其實還有個特殊的原因,主要是經歷先前幾次洪水後發現,大部分的水會從中興橋左側、一路往五股褒仔寮跟關渡方向流,最後再匯入淡水河,所以就乾脆將計就計,把這條原本的天然路徑整建成疏洪道。

raw-image


當時設計長度來到7.7公里,寬度大概在450公尺到650公尺之間,整個計畫如果順利完成,再搭配各地興建的堤防建設、排水系統以及橋梁改建,是有希望降低市區的淹水風險。

raw-image


同時根據1973年的估算,當時整個計畫經費來到71億元,對於中央跟地方來說,都是一筆非常驚人的支出,所以當時計劃由中央發行公債,加上保護區內的地價稅、土增稅等4種稅收提撥來籌錢,預計可以在開工後8年內償還本息。而隨著計劃拍板定案,就成為現在蘆洲、三重與五股、新莊,被硬生生切開,只能依靠橋梁往返的現實。

raw-image


國內外問題夾殺

不過雖然整個計畫大致出爐,後續推動卻非常不順利,尤其碰到各種國內外問題夾殺,導致工程一延再延。先講國際間的狀況,1973年爆發了第一次石油危機,起因是第四次中東戰爭,OPEC為了反制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對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實施石油禁運,時間長達快一年,導致油價也因此暴漲,最高甚至翻了將近四倍。

raw-image


那石油危機對二重疏洪道的影響,大概可以分成兩部分。一是通膨讓工程經費變得難以掌控,尤其當時台灣雖然沒有被列入禁運名單,但因為高度依賴石油進口,油價上漲不只推升進口成本,也帶動物價飆漲,結果1974年的消費者物價變動率高達47.5%,生活壓力瞬間爆表,而且這個狀況,對於經過烏俄戰爭的我們來說,完全不陌生,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聽到某個公共建設經費不足的消息,連帶讓計畫的不確定性一波波往上升。


另外經濟成長率也瞬間重摔,從1973年的12.8%,1974年只剩下2.67%,這就讓政府後續推出、大家都聽過的十大建設,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能用在其他建設上的錢自然就變少,就知道這次石油危機對於台灣,甚至全球的經濟活動帶來多大衝擊。

raw-image


當然啦,如果這個工程真的超級重要,就算遇到再多困難,也會硬著頭皮推下去,但問題是,還有一個更棘手的障礙得面對,那就是地主的強烈反對。而會引發這麼大的反彈,其中一個主因是疏洪道附近地區在1968年,被列為洪水平原一級管制區,不只土地被禁限建,更因為變成疏洪道用地,導致地價下跌,徵收價格當然也不太好看。

raw-image


而且從那時候的省議會質詢,也能看到許多議員提出「疏洪道究竟有沒有效」的質疑,甚至還有議員拿出1766位的地主聯合陳情信,希望中央政府在動工之前,再想清楚一點。

raw-image


而且其實官員後來也有承認,確實因為管制區的劃設,讓這些土地的價格,和其他區域有差異,但這問題也真的很尷尬,因為這些地完全不能蓋建築,如果硬要用其他區域一樣的行情徵收,可能會引起另一波抗議。而這個難題後續是到1981年,政府調高公告現值,才正式辦理用地徵收,讓防洪計畫一期在隔年的1982年,終於正式啟動。


快速完工與地方抗爭

徵收工程用地454公頃、影響建物5000多戶、合法工廠50家、違章工廠300多家,從這些數字就知道,受到防洪工程影響的區域相當廣,其中就包括位在洲仔尾的洲後村,畢竟疏洪道是讓洪水走的,不可能讓人住在裡面。

而這個決定就讓許多居民從計劃推動開始,就一直透過陳情、抗議、示威、請願等等方式反對,甚至還曾經跟其他拆遷戶聯手,到中央政府有關單位抗議,或是阻斷縱貫公路南北交通長達九個小時。

raw-image


另外在當時的工程會議記錄裡,也能常常看到跟洲後村有關的討論,包含情治單位跟拆遷組要如何配合、監控反抗人員、加快遷村安置進度等等。

raw-image


而會有如此強烈的反對力道,或許跟洲後村在關渡隘口拓寬後,農田因為海水倒灌變成沼澤,導致許多村民為了維持生計,被迫從農民轉職成漁民有關,而且沒想到過了一段時間,又碰上疏洪道工程,甚至這次不是只有生活型態改變,而是整個村落強制遷移,完全沒辦法再住下去。

raw-image


而且就算意願搬,還得面對徵收價格買不起新土地,以及安置計劃難以定案,像是林口國宅、五股洲子洋地區,這些地方都曾經是遷移候選地點之一,但不是太遠村民沒有意願,就是根本還沒整地,大家得先在外面租房好幾年,等政府整好地才能重新蓋房子,時間拖太久。另外後續居民更指控,其實曾經有官員口頭承諾可以先建後拆,但後來卻限期強制搬遷,讓雙方彼此信任出現裂痕。


最終整個抗爭是政府決定以蘆洲灰磘市地重劃區,也就是現在環堤大道以東、長榮路以西的狹長型土地,做為洲後村遷村用地,最終建築在1984年8月陸續遭到拆除。

raw-image


而從開工到完工的影像對比,可以看到地表非常明顯的變化,主要是現在比較多公共設施的這一段,能看到疏洪道的大概輪廓,同時拿施工前的照片做對比,能看到整個工程究竟拆掉多少建築。

raw-image
raw-image


另外有趣的是,現在市道107甲線以東的這塊,在完工時依然是汪洋一片,完全分不清究竟是河水還是海水,就連施工前也是一樣,不知道是不是居民口中的海水倒灌,不過或許也能知道為什麼現在這個區域,還有各種工廠散落在這裡,畢竟這邊在40年前,還是不適合居住的狀態,就連附近的國道1號,由上往下看,都很像是一條開在水上的道路。

raw-image
raw-image


至於現在熟悉的台1甲線高架路段、也就是重新橋,則是要到1985年才完工通車。另外根據當時統計,二重疏洪道跟其他相關工程,總經費來到約99億元,不只跟先前比提高不少,甚至當中的用地跟補償費用,就來到約58億元,超過一半。但從現在角度回頭看,這條疏洪道確實發揮了它的功能,像是2012年曾經兩度登陸的蘇拉颱風,疏洪道就分擔了近3500立方公尺/秒的洪水量,讓台北橋洪水位順利下降。另外2016年的蘇迪勒颱風,整個疏洪道區域變成汪洋一片,水位甚至來到將近2公尺高,等水退去後滿是垃圾木材的景象,應該還很多人相當有印象。


地圖上的蛛絲馬跡

以前小時候看地圖看習慣,就覺得台北原本就是長成現在這個樣子,完全不知道其實淡水河西側,以前曾經是一片完整相連的土地。當然二重疏洪道完工後,還有很多故事啦,像是雖然現在看過去是綠油油一片,但其實在工程完工後,疏洪道被丟了大量的垃圾和廢土,根本不像現在這麼整齊漂亮。直到後續出現轉型成都會公園的想法,才逐漸變成現在的這個樣子,不僅是全台最大的河濱公園,也在不防洪影響的狀況下,讓大家能享受到都市少有的大面積綠地。

raw-image


而且更有趣的是,在知道這段歷史後,回頭去看現在的地圖,會發現其實很多細節早就藏在裡面。像是現在疏洪道以西土地,有一部分行政區仍然屬於三重,而不是新莊;五股和蘆洲也是一樣,在鴨母港排水線以南區域,仍然屬於五股,而不是蘆洲,這些都跟疏洪道動工前的分界有關,因為那時候疏洪道還不存在,行政界線的劃分方式自然也是不一樣。

raw-image


另外如果你對這一帶很熟悉的話,也許會知道現在位在長安街的蘆洲忠義廟,其實是從原本洲後村搬來的廟宇。而原本住在疏洪道內的居民,除了搬到蘆洲灰磘市地重劃區,也有一部分遷到洲子洋、三重重新橋、甚至林口等等地方,就連差不多時間開發的五股工業區,也容納一部分當時被迫搬遷的合法工廠。

raw-image


不過台北防洪是個非常龐大的計劃,1984年完成的二重疏洪道跟其他工程,只是防洪計畫的第一期,後續共三期的防洪計畫,一直要到1990年代末期才大致完成,總投資金額高達1158億元,再加上其他像是基隆河整體治理等等計畫,才讓台北防洪能力達到今天的規模,現在除了偶爾短時強降雨的小範圍淹水,大範圍又長時間的水患,幾乎已經看不到了。不過直到今天,還是有相關工程在進行喔,是位在五股的二重疏洪道左岸加高工程,對於當地部分區域要解除洪水平原管制,是非常重要的一步,現在還在施工階段。嗯...果真大台北地區的都市發展史,就是就是一連串人與水的抗衡戰鬥史阿。

👉本集YouTube傳送門:https://youtu.be/PaVen7nvvns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台灣解碼中的沙龍
11.4K會員
104內容數
目前專注於全台灣各縣市交通建設、重大工程與區域發展的YouTube頻道,這裡是圖片與稿件的存放區,歡迎到YT觀看最新影片!
2025/05/02
位在新北市的105市道新闢道路工程,為了克服當地地形,就出現了台灣少見、被很多人說像是真實版四驅車賽道的設計。關於這條道路的規劃,其實已經出現一陣子了,為甚麼一直到現在,都還沒聽到進入施工階段的消息呢?
Thumbnail
2025/05/02
位在新北市的105市道新闢道路工程,為了克服當地地形,就出現了台灣少見、被很多人說像是真實版四驅車賽道的設計。關於這條道路的規劃,其實已經出現一陣子了,為甚麼一直到現在,都還沒聽到進入施工階段的消息呢?
Thumbnail
2025/04/18
市政路延伸工程是個從台中工業區附近,延伸到七期西側的道路建設,最近傳出第一標工程,即將完工通車的消息,可能會讓不少人有種「終於等到通車」的感覺,畢竟整個工程從開始規劃、到現在傳出通車消息,已經超過20年,似乎可以翻一下過去的政府文件,看看究竟中間發生哪些事情,為什麼短短2公里的路,要等這麼久呢。
Thumbnail
2025/04/18
市政路延伸工程是個從台中工業區附近,延伸到七期西側的道路建設,最近傳出第一標工程,即將完工通車的消息,可能會讓不少人有種「終於等到通車」的感覺,畢竟整個工程從開始規劃、到現在傳出通車消息,已經超過20年,似乎可以翻一下過去的政府文件,看看究竟中間發生哪些事情,為什麼短短2公里的路,要等這麼久呢。
Thumbnail
2025/04/11
最近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公布了2024年國道最熱門路段與交流道數據,從各項排名來看,國1好幾個路段幾乎都榜上有名。剛好從頻道開創以來,說過不少跟國1拓寬、交流道改善的相關工程,有些間隔也已經超過一年,就來看看2024年的排名,還有這些拓寬計畫,目前進度走到哪裡,什麼時候會完工通車呢?
Thumbnail
2025/04/11
最近交通部高速公路局,公布了2024年國道最熱門路段與交流道數據,從各項排名來看,國1好幾個路段幾乎都榜上有名。剛好從頻道開創以來,說過不少跟國1拓寬、交流道改善的相關工程,有些間隔也已經超過一年,就來看看2024年的排名,還有這些拓寬計畫,目前進度走到哪裡,什麼時候會完工通車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三豐市位於香川縣西部,毗鄰愛媛縣和高知縣,東南與德島縣接壤,西北方是伸入瀨戶內海的莊內半島,南部是美麗的沙灘海岸線以及粟島、志々島、蔦島等島嶼。三豐平原向中部延伸,財田川等河流自東向西流淌,高瀨川等河流自東向北流淌,形成了富饒的鄉村。此外,三豐平原上星羅棋佈著許多水庫,這是新城地形的一大特色。 市
Thumbnail
三豐市位於香川縣西部,毗鄰愛媛縣和高知縣,東南與德島縣接壤,西北方是伸入瀨戶內海的莊內半島,南部是美麗的沙灘海岸線以及粟島、志々島、蔦島等島嶼。三豐平原向中部延伸,財田川等河流自東向西流淌,高瀨川等河流自東向北流淌,形成了富饒的鄉村。此外,三豐平原上星羅棋佈著許多水庫,這是新城地形的一大特色。 市
Thumbnail
三原市位於廣島縣南部,在中國、四國地區的中心位置,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擁有瀨戶內海典型的溫暖和少雨氣候,並以其獨特的群島和北部山區和丘陵地區的多樣性而具有吸引力,是一個擁有優美鄉村環境和現代城鎮的完美城鎮,可以同時體驗城鎮生活、島嶼生活、鄉村生活及度假工作等多樣性生活方式的豐富城市。 三原市被瀨戶內
Thumbnail
三原市位於廣島縣南部,在中國、四國地區的中心位置,是重要的交通樞紐,擁有瀨戶內海典型的溫暖和少雨氣候,並以其獨特的群島和北部山區和丘陵地區的多樣性而具有吸引力,是一個擁有優美鄉村環境和現代城鎮的完美城鎮,可以同時體驗城鎮生活、島嶼生活、鄉村生活及度假工作等多樣性生活方式的豐富城市。 三原市被瀨戶內
Thumbnail
三次市位於廣島縣東北部,中國地方的中央位置,市中心位於三次盆地中心,三河交匯,是一個隨著季節變化而有豐富自然環境的城鎮,也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城鎮;北部受日本海影響,所以涼爽多雨,冬季降雪有時可達1米,但從中部到南部氣候整體溫暖,另外,由於廣島北部的水匯集在一起,從秋季到春季都會形成河霧,當它停滯在
Thumbnail
三次市位於廣島縣東北部,中國地方的中央位置,市中心位於三次盆地中心,三河交匯,是一個隨著季節變化而有豐富自然環境的城鎮,也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城鎮;北部受日本海影響,所以涼爽多雨,冬季降雪有時可達1米,但從中部到南部氣候整體溫暖,另外,由於廣島北部的水匯集在一起,從秋季到春季都會形成河霧,當它停滯在
Thumbnail
自日本明治時代末期銜接到大正時代,三条通就是京都的商業中心,許多重要機關如銀行、保險、報社、郵局等都設置在這裡;當中有不少融合了西洋風味的近代建築,同時也有些傳統日式町屋老舖交錯在巷道內,在這條通道上散步,自然就能看到不少的名建築風景。
Thumbnail
自日本明治時代末期銜接到大正時代,三条通就是京都的商業中心,許多重要機關如銀行、保險、報社、郵局等都設置在這裡;當中有不少融合了西洋風味的近代建築,同時也有些傳統日式町屋老舖交錯在巷道內,在這條通道上散步,自然就能看到不少的名建築風景。
Thumbnail
0403震災中,這座在大清水隧道前面掉下去的下清水橋,是在1970年前後完工使用的,後來歷經護欄改建等工程大約使用了50年以上,在1988年大清水隧道完工前,一直是走隧道口左邊靠海的舊路,隧道通車順道改建安全性較高的紐澤西護欄,隧道口則是筆直朝向橋面。在經過了50年以上的惡操和載重車日夜輾壓,下清水
Thumbnail
0403震災中,這座在大清水隧道前面掉下去的下清水橋,是在1970年前後完工使用的,後來歷經護欄改建等工程大約使用了50年以上,在1988年大清水隧道完工前,一直是走隧道口左邊靠海的舊路,隧道通車順道改建安全性較高的紐澤西護欄,隧道口則是筆直朝向橋面。在經過了50年以上的惡操和載重車日夜輾壓,下清水
Thumbnail
草津市位於滋賀縣南部,琵琶湖的南端東岸,南北長約13.2公里,東西長約10.9公里,是東海道和中山道的分叉和匯流處,對於試圖控制國家的有權勢的人來說,這裡是歷史上的重要場所,至今仍然是滋賀縣的中心城市,總面積67.82平方公里。琵琶湖沿岸呈現寧靜的田園風光,與琵琶湖對岸的比良山脈和比叡山脈融為一體,
Thumbnail
草津市位於滋賀縣南部,琵琶湖的南端東岸,南北長約13.2公里,東西長約10.9公里,是東海道和中山道的分叉和匯流處,對於試圖控制國家的有權勢的人來說,這裡是歷史上的重要場所,至今仍然是滋賀縣的中心城市,總面積67.82平方公里。琵琶湖沿岸呈現寧靜的田園風光,與琵琶湖對岸的比良山脈和比叡山脈融為一體,
Thumbnail
多氣町位於三重縣中心位置,伊勢平原南端、松阪市和伊勢市之間,東部是伊勢平原的一部分,北部的櫛田川、南部的宮川兩岸形成河階,全年氣候相對溫暖宜人,年平均降雨量約2000毫米,總面積103.06平方公里,其中約一半為民居等平地,其餘一半為以西部和南部雪松、柏樹種植園為中心的山地,是一個自然豐富、購物、醫
Thumbnail
多氣町位於三重縣中心位置,伊勢平原南端、松阪市和伊勢市之間,東部是伊勢平原的一部分,北部的櫛田川、南部的宮川兩岸形成河階,全年氣候相對溫暖宜人,年平均降雨量約2000毫米,總面積103.06平方公里,其中約一半為民居等平地,其餘一半為以西部和南部雪松、柏樹種植園為中心的山地,是一個自然豐富、購物、醫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