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想推薦最近閱讀的林文心短篇小說集《滿花》,由五個中短篇故事,刻劃不同年齡、不同性傾向、處境的女性,各自在「生」與「不生」的議題上,譜出什麼樣的生命物語。
作者生於1994年,還相當年輕,簡歷上看來應該是沒有母職經驗? 但我最近也在思考小說家的「經驗」,究竟是侷限想像、還是更能增添敘述的生動度、可信度?王國維《人間詞話》第六十則有言:「詩人對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入乎其內,故能寫之;出乎其外,故能觀之。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對於許多重大的人生經驗,比如:戀愛、失戀、懷孕生子、至親死亡、受暴……等等,要能入又能出是很不容易的,陷溺在經驗帶來的情緒裡很難思考形式的設計,而只徒然技巧華麗缺少經驗上的同理,也無法說服讀者。
本書作者沒有母職經驗,想像反而活潑奔放,至於可信度,我覺得作者應該做了很多功課,對於很多不同年齡階段的女性生活感受,描寫得滿生動可信,雖然描寫母職的〈扎根向下〉、〈長生萬物〉我覺得有點負面,不太接近我自己的母職感受,但整體說來,還都描寫得蠻生動的,未入而能寫之,又能出乎其外,算是天才型的作者。
尤其是〈滿花〉這一篇,女主角或許與作者年齡更接近,所以對於其的身心描繪最為傳神。
至於本書的敘述語調,非常自信、微帶幽默感而迷人,對於故事的述說常具隱然的戲劇張力,這是最吸引我的部分,比如〈沃土〉裡想要懷孕的女同志伴侶,一方面既想努力幫對方承擔懷孕之苦、又擔心懷孕會有損空瑜事業,伴侶間既合作又隱然競爭的關係,寫得非常有張力。而本書對女性身體感受的書寫,也相當深刻,比如月經來、打排卵針、性愛與避孕、更年期……等等,較少在文學作品中被述說的經驗,都寫得相當生動而豐富,欣見台灣文學中出現這樣談身體經驗的女性書寫。
至於〈貴子〉這篇,我個人的解讀是單身年長的美怡姐,對單身年輕男同事虛構自己有個想像中的兒子,可能是基於隱微的愛戀又抗拒姊弟戀的心理,所以說謊虛構,以拉開和對方的距離。因此最後和老醜的中年男伴在跨年場合遇見男同事,才會那麼吃驚又委屈,看到男同事和身邊男伴輕吻時,才那麼地震驚和失落,這本書對女性心理的描繪是相當深刻的。總之,《滿花》中的這群女人們一方面在「生」與「不生」中掙扎,一方面也常在對「愛」的渴求中繽紛綻放、以求得更多愛的澆灌。
然而一旦生小孩成為母親,肯定要有一段「化作春泥更護花」的歷程,而且這個歷程還可能無限綿延,盤據人生的黃金歲月。「生」與「不生」的考量,就是在「花」與「泥」之間的選擇,首先得凋萎自己,才能化為滋養新生命的養份,生命的延續就是這樣一代人養一代人。而若對於愛情的澆灌,卻依然有渴望,或者依然想在專業上繽紛亮眼,這之中的拉踞,將定然會產生一個個掙扎而充滿張力的故事了!
這或許也是這本書的最迷人之處,清楚道出女人們在「花」與「泥」、「愛」與「生養」之間的掙扎徘徊,而且沒有給出什麼答案,讓故事自然多姿地展現自己的形貌。對此議題,我個人是覺得「泥塗曳尾」也自有其自在,滋養新一代的生命自有其踏實感,而且不必承受被惡意之人摧花的風險,我們不必總是最鮮艷的「花」,偶爾化為「春泥」也別有一番滋味,小孩長大後也可能再開出思想之花。何況,現在女人們的壽命平均八十多歲,有這麼十幾年滋養照護他人的經驗,也很有意思。當然,如果整個社會托育支持不足、家內性別分工不平均、或者小孩本身有狀況不那麼好帶養……對生命的耗損也是不可承受之重吧!
總之,《滿花》敘述輕盈、想像飛躍、探討深刻,如果想觀看女性在這其中的一個個小故事,非常推薦大家去找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