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展題並非以陳澄波的遺孀「張捷」為主題,但我就是把這檔展覽當成張捷特展在看。
陳澄波過世後,張捷一肩扛起照顧家庭和守護畫作的重任,成為歷史上十分重要的「藏畫的女人」,如果不是她謹慎地守護陳澄波的作品,今天我們也不會有那麼多重要的圖像作為重要的研究史料。
在這場展覽裡,觀眾可以朝聖到張捷的精神和靈魂。我欣賞整場展覽的敘事時間點從陳澄波遭公開槍擊後開場,展覽用一張份量十足的真跡自畫像和遺書開場,自畫像構圖婉如梵谷,眼神震懾,而這張自畫像也出現在陳澄波的遺照中。遺書的原始文件一一攤開展示,連信封袋也被好好保留,是陳澄波最後觸碰過的東西,彷彿像攤開他的靈魂一樣,那一句「再後別了」的筆跡令人揪心。接著還能看到陳澄波的遺照底片,還有遭公開槍決後身上穿的服飾,怵目驚心。我不確定張捷想特別找專業攝影師替丈夫拍下遺照的用意,但看她特別保存這些物品的態度,大概可以想像她了解先生所經歷的事情在台灣歷史上將有什麼樣的意義。有些畫作其實不敵台灣的天氣,顏料幾乎都剝落了,但她竟然會想到要把顏料的碎片都裝起來,有助後代修復師可以重現陳澄波的畫作。可是我想當年張捷做這個動作真的有想那麼多嗎?我想起自己的外婆也是很會保存東西、念舊,保存顏料碎片或許是出於更感性的動機。
所以比起陳澄波,我更想認識張捷。
展場我最愛的展區就是「超級藏家張捷」 ,這是我第一次終於可以好好的認識她是誰了。從她從少女時期的照片,經歷結婚生子、二二八事件,慢慢到95歲,她在紀錄影像中,將守護一輩子的畫作交付出去後展開的笑顏,終於可以安詳地離開人世。展區上方的投影「天有在看」,讓我感覺對未來充滿希望,堅持正確的事情,正義終將到來。
除了整體的敘事跟展品都充滿小心思外,我真心喜愛展覽中所有的科技亮點。
現在很多展覽都被要求科技導入,但我覺得多媒體規劃要能真的提升展覽體驗才有存在的意義。展場中有很多平板跟小電視,互動平板的翻譯功能真的幫助觀眾了解許多日文的內容,小小珍貴影像紀錄片也是讓展品更有靈魂的點綴。私心最喜歡的明信片互動,透過動態地圖,可以體驗到陳澄波從世界不同的角落寄明信片回去給家人,呈現一種心意流動的意象。而觀眾一轉身,就可以看見明信片的真品展示。
這次我最喜歡的展品是陳澄波速寫張捷和孩子背影的草稿。不知道波哥當時畫草稿時,是不是有計畫要將它畫成油畫,又或是其實早就畫了,但沒能保存下來?
寫生不是只能畫風景,也能捕捉有生命的畫面。我彷彿能從畫家的第一人稱看見他對家人的愛,就是他生命的泉源。
寫生的故事:張捷、陳澄波與其時代風景特展
時間|2025.04.29. - 2026.03.01
地點|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台南市安南區長和路一段250號)
即時更新 𝓕𝓸𝓵𝓵𝓸𝔀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