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是因為連假人太多,或許是巧遇兒童節活動小孩的生命力已大過展品,或許⋯⋯也沒有或許,就是跟藝術家沒有連上線。
孤陋寡聞的我並不曉得賴純純,因為她曾師事廖繼春,才引起我的好奇心。再加上近期這檔《黑潮》展覽,展出作品符合觀眾拍照打卡的習性,有引起一些社群討論。進到展間,作品如預期中鮮豔奔份,完全傳承了日治時期前輩藝術家的色彩基因,再用自己的方式發揚光大。展場有展出少數一、兩件,賴純純還在學期間是學院畫派畫風時期的創作,包含《陽明黃昏》,據說上面還留下了恩師廖繼春修改的筆觸。這幾件作品跟她後來的大型抽象藝術裝置擺在一起展出,形成一個很有趣的對比。我覺得一個藝術家的風格歷程是線性地慢慢改變,而不是跳躍。我可能也是還走在繪畫的階段,因此才對繪畫的作品比較有共鳴,但因為賴純純作為藝術家的生命夠長,所以會想要有各種不同豐富的媒材和嘗試,與其說對她的抽象作品有共鳴,反倒是對她豐富的藝術生涯感到十分敬佩。
來到展場,我才發現自己根本早就看過她的創作,如果你搭過捷運,一定也看過她的色彩遺留在生活中的痕跡。
展覽的最後一區有一支紀錄片,講述她的創作生涯,推薦大家坐下來好好看看,賴純純曾是北美館在1983年開幕後的第一批展出藝術家之一。我覺得那段紀錄片記載上個世代的藝術家們是如何在台灣,為後代的我們開拓更多元和豐富的創作機會。
誰想過賴純純竟然邀請過陳水扁坐在馬桶上,看著自己乩童上身的行為藝術演出呢?
我很喜歡賴純純說過的這麼一句話:「發現世界了之後,才會發現自己。」即便不感興趣的事情,也可以看一看再說。因為到現場確認自己不感興趣是真的不感興趣,何嘗也不是一種發現。
展覽資訊
《黑潮:賴純純回顧展》
時間|2023.03.01.(六) ~ 2024.05.25(日)
地點|臺北市立美術館
即時更新 𝓕𝓸𝓵𝓵𝓸𝔀 𝓕𝓪𝓲𝓷 𝓙𝓲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