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塘與活水(象山慶25.5.9)
念佛人既然是依靠(阿彌陀佛)三力外加(大誓願、三昧定力、本功德力)而起信發願稱名,蒙佛接引而往生,這「信願行」三資糧的具足與持續,不可「須臾」離於念佛,也就是以佛所啟發的「三資糧」為因而安心起行,以佛所加持的「三願力」為緣而正念不退[1],因緣和合而成就淨土的往生。從勸化門而言,眾生之善根弱,須靠彌陀之願力強,乃能無休無止的護念、牽引,直至命終往生淨土成佛而不已。
因此,世間人之所以得聞「念佛」勝法,並信受奉行,從始至終皆由阿彌陀佛或隱或顯的三力外加,而內化為念佛眾生的三心與願行,這樣的心行要如何長時、殷重而無間、無雜(作業四修)的存續?那就要從內心信解這一切來自彌陀的本願,而隨時將我的身口意全然的開放於阿彌陀佛,讓不可思議的廣智大悲源源不絕的灌注、充滿我的身心,永續徹底的淨化我的業識,消除我的業障。這就如朱熹《活水亭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真)雲影(妄)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凡夫三毒十惡的方寸之心,如何轉為如鏡如水般的清淨(清珠投於濁水),且永久維持這樣的狀態(淨念相繼) ? 那就要隨時隨處的一心念佛,感應彌陀大悲救度的活水,讓此心被佛入住而生前「不斷煩惱,得涅槃分」,往生之後「國土淨故,身心皆淨」,因為直達活水源頭而安住其中。
[1]眾生的「三資糧」以他力「三心」為本質,相應於彌陀的「三願力」,故得感應道交,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