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伽陀弁言 ‧ 倓虛法師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念佛乃精神統一,制心一處,六根不為六塵緣影所動。

***

按:念佛伽陀 》—徹悟大師 【原文

讀倓公恩師淨土文敬序
曉雲

佛教在中國特有的宗門,而且是最早開創的念佛靜坐。同時更有深義的研究般若妙法與念佛法門,就是東晉慧遠大師在廬山般若雲台,當時文人學士十八賢中劉懷民 …… 還有藝術家宗炳等,這一風尚正是賢群畢至,嗣後遺風所及,影響了我國佛法之發揚,稱廬山慧遠大師之法緣,為南方佛教之中樞。

於今時歷一千六百多年(公元三百七十年之間)的今日,我們也想佛法歷久常新之大義,亦須揭古論今之要義;般若與淨土,念佛之境界與佛法修持,禪行工夫;「心無妄念是禪」(大珠禪師法語)。

念佛,就是對治妄念的最方便法門,所謂「淨水珠投於濁水,水不能不清」。淨水珠就是這六字洪名-南無阿彌陀佛。水不能不清,是心海澄瑩,更是「寒潭月色」,般若淨盡虛融的「妙湛」。

一千七百多年慧遠大師的研修,般若念佛坐禪,於今如何能揭古論今,今之時學佛人如何研、如何修,能否想及思古賢、參妙義,作我們今後佛門真修實學之引擎。是則不能以念佛為迷信,更不能謂念佛為修禪障礙,甚至「念一句佛,漱口三天」,外行人之譏諷。

恩師倓公湛山老人,天台宗宿四十四代,說法講經,時有驚人之啟迪。記得香江得蒙法乳,恭聽楞嚴經之夜,聞獅子吼,一句平常話,令人耳聾三日。楞嚴乃破執破相之法要:「那裡無相,你有你的相,我有我的老翁相 ……」聲如洪鐘,向大眾吼聲,當眾個個向他老人注視,真如經中說「目不暫捨」。稍靜些時,老人才慢條斯理解釋,無著於心,無攀於境,則「境風吹來識浪不興,六根運用湛然清淨」。

念佛伽陀弁言分析如來說法有三:一 方便說;二 譬喻說;三 因緣說。方便說者又二:(一)觀機方便,觀機逗教者是,如參禪上根利智之人。 (二)異方便,與觀機方便不同,有固定之方法,乃方便中之方便,即是萬德洪名,阿彌陀佛聖號也。

此「異方便」法門,釋迦如來愍念眾生於娑婆世界,八苦交煎,未易參修佛典深義,以求解脫,故於人天長夜之世界中,告訴舍利弗及大眾:「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的教義解釋,此佛名字「譯言無量壽覺。……即吾人人之覺性,永世常在,歷劫不磨。即是涅槃經所言之「三德秘藏」(法身、般若、解脫之三德)。

若吾人能常念不忘本具無量壽覺:「以此萬德洪名,作眾生心中萬德妙法,能攝六根,轉穢成淨,破除三障,惑業苦空。故吾人念一聲阿彌陀佛,則無始劫來業識種子,皆為撼動。何以故?乃對治之故耳。」

念佛乃精神統一,制心一處,六根不為六塵緣影所動,易修正定,易體妙心。故「天台教觀空假中者,亦是觀此根、塵、識……皆無自體」。即悟了般若實相,因知天台止觀亦通念佛之境。

而此「念佛伽陀」早在民國六十三年,刊於倓虛大師法彙第三篇論文(全),第二五五頁至二六〇頁。後於六十九年大乘文化新書第七類,第十三頁至三十五頁,由大乘文化出版印行。今再抽印壹千本,以對現世學佛人於淨土法門更有知津近岸。

天台智者大師之一色一香無非中道,契般若與念佛之旨趣,則知一色一香之假空中,亦知念佛聲聲之假空中,更悟菩薩行門之空假中,以「異方便」趣入第一義諦。恩師倓公湛山老人:「逢人便勸念佛,以略盡區區愚誠耳!」敬讀念佛文,深感禪淨雙修,即天台法要行門,盡源三藏法典,方便說、異方便在法華經亦可尋源得止,旨哉斯文也!

~丁丑仲乎法嗣 能淨曉雲 拜識於精進軒

***

《念佛伽陀弁言》倓虛法師宣講

如來說法有三:
一、方便說,二、譬喻說,三、因緣說

方便說者又二:

(一)觀機方便。為上根利智,機緣成熟,觀機逗教者是。如法華會上說不可說法,俾舍利弗開悟。又如拈花示旨,不說之說法,俾迦葉續佛正法眼藏,為西天初祖。其下如東土二祖請安心。

初祖達磨云:將心來與汝安。二祖云:覓心了不可得。初祖云:與汝安心竟。言下大悟。又如臨濟參大愚,愚云:若認當下便是,思索不得。亦言下大悟。諸如此類者,皆是觀機之方便說法也,並無固定之語言文字,是因機乘隙,迎鋒而入,破其無明,故稱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識得本心,立地成佛,豈是完全推倒文字?

而有一般參禪者,多指定講經言教為文字障,不能識心成佛。執定參禪為不立文字,方得識心成佛。若果不立文字,如何又講開示?所集語錄,汗牛充棟。

又初祖以楞伽經為二祖印心,作為參禪之證,竟不知開口說不立文字時,已早墮言說文字矣!而記若干佛經語錄中之了義極談,作為傳佛心印,逢人便鬥機鋒。或坐禪久之,陰境現前,以為證得,皆是宗門之通病,豈只文字障耶?應知參禪者,要言外思義;講教者,要教外明宗,而語言文字何妨?

然觀機之方便說法者,若非宗匠作家及教眼圓明者,焉能啐啄同時,師資道合?而今以觀機之方便說法授受者,廖廖久矣。

(二)異方便。與此觀機方便不同,有固定之方法,乃方便中之方便,雖婦人孺子,皆可授受。縱等覺菩薩,亦奉之為圭臬。任十方諸佛,亦放廣長舌,齊聲讚歎。何者?即萬行洪名,阿彌陀佛聖號也。

也因緣解之,阿彌陀佛,於因地為法藏比丘,願力宏深。愍眾生沉淪之苦,於娑婆不易修行,故發大願,施異方便。若有眾生持我成佛之名號,臨命終時,我必接引,往生極樂世界,離苦得樂,永不退轉,至成佛而後已。此金口所宣,當無疑議。按凡夫有願必償,佛之宏願,其信可知。

復約教解之。阿彌陀佛,譯言無量壽覺。阿者,大而無外之義;彌者,量徹十方之義;陀者,壽量無邊之義;佛者,覺得圓滿之義。即吾人人之覺性,永世常在,歷劫不磨。量等十虛,超倫絕待。超倫絕待者體大,即法身德。量等十虛者相大,即般若德。歷劫不磨者用大,即解脫德。此三德祕藏,由三障轉成,故佛於因地,以萬德莊嚴之妙色,招此萬德洪名。以此萬德洪名,作眾生心中萬德妙法,能攝六根,轉穢成淨,破除三障,惑業苦空。故吾人念一聲阿彌陀佛,則無始劫來業識種子,皆為撼動。何以故?乃對治之故耳。

佛法本無佛法,唯以六塵為佛法。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也。於佛用之,皆成妙法,以不執故。眾生用之,皆成染法,以執著故。故佛以已成就之妙法,對治眾生已成就之六塵染法,未有無效者也。何以故?以心轉為篤信佛號之所熏故。即以世法考之,如精誠所至者、精神統一者、制心一處者、聚精會神者,種種感應成效,舉不勝舉。況佛法中,有諸佛菩薩加被者乎?而念佛之效果,豈業識凡夫之妄想思量,可擬議者哉?

復以本跡之,阿彌陀佛,因中為法藏比丘,乃至成佛,於今有十大劫之久,皆是釋迦如來所說示蹟之事。若論本源來由,非眾生知見所能知能信,唯佛與佛,乃能究竟了知也。

復以觀心解之。說因緣,約教義,追本跡,無非導人觀心。云何為心?以三界為心,以萬法為心。一心一切心,心外無非心。無非心對心,而心之名字亦不可得,況三界萬法之名相乎?即法法,即非法法。於是乃知眾生之心,即諸佛之心,即諸佛之本源。以如是之覺悟,而眾生安知?縱聞之而亦不信,故曰:不能徹知諸佛之本,唯佛與佛,乃能知之。

阿彌陀佛之名號,亦屬聲塵(出聲念者)、法塵(默而念者),豈出三界萬法之外;不亦唯心乎?故淨土偈云:「一聲佛號一聲心(口念、耳聞、心思,即是觀心之法),山自高兮水自深(念佛時,雖心不著三界萬法,而山河仍是山河)。不落宮商閒曲調(脫離名習氣),鍾期未必是知音(調鍾期僅能知世間凡夫之音,不能知出世成佛之音也。以世間之技能,只可求於世間,而念佛則不然)。」

再考二十五種三昧之成就,毫無異法。唯以六根、六塵、六識、七大之二十五法,任舉一法,作平等任持觀,為是心是佛而已。故譯此三昧,名等持。如是法法觀成,皆是自心自佛,充滿法界。既充滿法界,欲偏不仔謂之正,欲動不得謂之定,故又譯之名正定。如是妙心,享受十方無罣無礙之清淨依正,不似三界人天,享受偏小之依正二報,故又譯之名正受。

天台教觀空假中者,亦是觀此根、塵、識、大二十五法,以對治之。執之為有者,與之詳諸法生起緣因,皆無自體,歸了無所得為真締。再破其著有之固執習慣、教修空觀。以諸法當體即空為止,故曰體真止。

又為對治誤會於偏空真諦者,仍詳諸法生起因緣,雖無自體,名相不泯。有世俗理諦所在,皆是假借而有,雖有不可為真,故教修假觀。若身若心,無非假借而有,況其他諸法乎?故教化眾生,雖歷三界二十五有之境,皆可方便隨緣止也(即隨遇而安也)。

又為執空有二邊,迷於分別者,仍詳諸法生起因緣,非有非空,皆不可心思口議。何以故?空借有而立名,乃緣生無性。有假空而成相,是無性緣生。空在有中,有在空中;空中假有,假中有空。空有即非空有,是名空有。故曰不可思議,強名之曰中諦理。以此不可思議之中諦理,緣起不可思議之心;以此不可思議之心,觀諸不可思議之境,是修中觀,故息二邊分別止。此皆不得已而言之。說此諸法生起因緣,為信根淺者。若信根較深者,為說諸佛示跡因緣,即能起信解修證之心,何須此亂葛藤為?所謂因緣說,亦分為二者是也。

又所謂譬喻說者,亦分為二:一 譬喻說,二 例喻說。譬喻說者,舉其易知之不同者以曉之。例喻說者,舉其易知之同類者以曉之。見於諸經,無須多言。

此是佛三種說法,唯以方便說,為對最上機。今淨土法門,為方便中之方便,故曰異方便。三根普被,九界同收,乃諸佛之最上大法,為正法輪

而一般學教者,多有記若干經論之名相,妄作分別,當不明佛不得已說諸法緣起,乃究竟用途,原為下根觀心以了生死者,及以是所記之名相分別逞能,竟敢毀謗佛之正法。可惜學佛一場,未了生死,造下無間罪業,以瞎人天眼目,自害害人,如來稱為可憐憫者。

余偶閱徹悟大師所撰念佛伽陀,深有所感。足見大師宗教圓明,承佛心印,悲智雙運,作念佛頌,為宗教兩家,各頌百首,以警後學。護正法輪,作人天眼。倓虛不揣鄙陋無文,竟以俚言解之,為念佛者勸:莫信偽佛學,發心念彌陀,決定了生死,圓證三不退。故不惜脣焦舌敝,逢人便勸念佛,略盡區區愚誠耳!


《念佛伽陀弁言》(完)


佛號梵唄: 一向專念 阿彌陀佛 求生淨土

相關:
. 念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 佛說十善業道經
. 認識西方極樂世界的真善美

. 《西方發願文》— 蓮池大師
. 《西方發願文注》— 省庵大師
. 《淨土或問》— 蕅益大師
. 《示念佛法門》— 蕅益大師
. 《普勸念佛文》及其 釋義 — 蓮池大師
. 《七筆勾》— 蓮池大師
. 《西方合論》— 袁宏道

>> 回主頁: 淨土法門經論必讀







11會員
277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佛說十善業道經》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念佛論 ‧ 倓虛大師
閱讀時間約 28 分鐘
倓虛老法師佛七開示 (一)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倓虛老法師佛七開示 (二)
閱讀時間約 20 分鐘
倓虛法師佛七開示簡介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你可能也想看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身體就有「
Thumbnail
avatar
象山慶
2024-04-12
念佛是「意根」的淨化念佛是「意根」的淨化(象山慶24.3.16)          「意根」是意識的根,也是促生萬法的根。如來藏(第八藏識)依止意根 (第七末那識)而生意識(第六分別識)、一切法;若無意根,則一切種子不能發芽。意根無色,無形無相,是「心」法,祂有心的功能,隨時隨處做主宰(有覆無記、恆審思量)。意根在,
avatar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2024-03-16
念佛是因,往生是果【法師開示】今生今世能帶領我們解脫的法門 文/慧淨法師 🍀🍀🍀 各種法門當中,都是教理深奧難懂,實行艱苦難修,只有淨土法門是講阿彌陀佛的救度。 我們要以自己的力量解脫這個苦,必須斷除貪瞋癡的煩惱,這是我們所做不到的,那做不到的話,豈不是下輩子要繼續無窮盡輪迴之苦嗎?所以必須找出一個今
Thumbnail
avatar
楊小楓
2023-12-08
念佛經咒語?念佛經咒語 . 網友的問題。 ---------------- 老師說過念經沒用,因為是為“自己”, 如果轉念為了“別人”念經(如藥師經)迴向給親友、 眾生、一休社團員,仍然沒用嗎? ---------------- 答案是,依然沒用。 . 我以前也會唸經唸咒,我還告訴別人去唸, 但我承認我以前完全
Thumbnail
avatar
issutarot
2023-09-21
念佛号压制负面情绪的效果不好,原因是什么?(修行课2023/6/22)念佛号压制负面情绪的效果不好,原因是什么? 今天分享一个关于佛号的事情,比如说忿念,淫念,怨念,贪念,痴念等等吧,反正所有负面的念。 之前一直跟大家说有负面情绪时,迅速大量念佛号,直到平静为止。 在 佛号的作用 里,我们说过佛号只是让怨气负能量不容易集结,但是并不能够去消除执念。 所以,其实
Thumbnail
avatar
天善缘
2023-09-15
念佛人的作業-四修念佛人的作業-四修(象山慶’23.9.8) 善導大師《往生禮讚》前序所說「安心、起行、作業」(三心、五念、四修),以此確定得生彼國;最後則歸結於(一行三昧)的「專稱佛名」,並斷言:若此則「十即十生、百即百生」,又說明其原因:「無外雜緣,得正念故;與佛本願,得相應故;不違教故;隨順佛語故。」這些重點
Thumbnail
avatar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2023-09-14
念佛吃素求生淨土念佛、吃素、求生淨土,才是離開人道唯一的方法,才是真正永不再輪迴,真正解脫的方法~~
avatar
王小塞
2023-09-10
念佛人的五戒與五常念佛人的五戒與五常(象山慶’23.9.1) 《無量壽經》卷下:   今我於此世間作佛,處於五惡、五痛、五燒之中,為最劇苦。教化群生, 令捨五惡,令去五痛,令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度世長壽泥洹之道。 此經卷下描述「末法眾生」廣造五惡而備受五痛、五燒之苦報;以此勸導眾生信佛念佛,往生
Thumbnail
avatar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2023-09-05
念佛vs.皈依各自的努力,學習佛陀法的一種方便,
Thumbnail
avatar
Do.度
2023-08-31
avatar
JB Tan
2021-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