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自知自覺or人云亦云(象山慶25.4.14)

    翻閱佛經,拜見如下經文之際,內心感戴而歡喜,學佛人本當如此奉行,雖一時不能成就,但隨緣隨分去做,也可熏習第八識,深值諸佛緣與善淨種。

    《大寶積經》卷111:菩薩成就八種法故,於諸佛前蓮花化生。何者為八?一者    乃至失命不說他過,二者勸化眾生令歸三寶,三者安置一切於菩提心,四者梵行無染,五者造立佛像置蓮花座,六者憂惱眾生令除憂惱,七者於貢高人常自謙下,八者不惱他人。……1.假令苦逼身,終不說他過,2.常稱歎三寶,化生諸佛前3.勸發菩提心,令求一切智,4.常修於梵行,化生諸佛前5.黃金嚴佛像,坐寶蓮花座,6.除眾生憂惱,化生諸佛前7.於彼憍慢人,謙卑如弟子,8.不令他生惱,化生諸佛前

  《維摩詰經.香積佛品》:「菩薩成就八法,於此世界,行無瘡疣,生於淨土。何 等為八?1.饒益眾生而不望報,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2.等心眾生,謙下無礙;3.於諸菩薩,視之如佛;4.所未聞經,聞之不疑;5.不與聲聞而相違背;6.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於其中調伏其心;7.常省己過,不訟彼短;8.恆以一心求諸功德。

對於久習淨土門而「一心稱佛名」的念佛人而言,對以上的開示,可能直接歸於聖道門雜行,而擱置之,不讀不思不行。

    1.聖道門人視為理所當然而勉勵進修,若遇困難或有懈怠,則於佛前懺悔,求佛加持;或請教善知識,如何突破? 然後繼續用功,積植德本。這樣的自我要求與道心真切,令人感佩。「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見賢思齊,見善隨喜,是學佛人的本分,須多聞熏習諸佛菩薩的存心與實行,以此為樣而轉化自心的煩惱,開發自心的佛性,初則雖不能至心嚮往之,繼而彼何人哉有為者亦若是,從隨喜讚嘆而隨學遵行,於身口意潛移默化,久而善淨種子越來越多,必能發菩提心而行菩薩道。

    2. 若因先前於聖道諸行之一門深入,卻奮勉而無功,除了自慚於「業障」深重,「六度」難成之外,又自覺此生之時日無多,不能再蹉跎,須另謀了脫生死、出離輪迴之路,於是,擱下自力修行的慣性,而轉向佛力攝取的心行,也就是從聖道轉入淨土,這是自知無力而放下我執的「經驗性、真實性」的體會與轉變,有助於「機法二信」更深刻的認知、更迫切的嚮往;從此只管念佛,任憑救度。而之前聖道諸行的修持,雖不仰賴為「往生淨土」的條件,卻不妨轉用於「自信教人信」的方便,於自利與利他,都可說是功不唐捐。這樣的行者,須經由捨聖歸淨,似較「迂迴」而辛苦,總不如彼等「宿世淨緣深厚,今生聞即信受」的單純直入之機;卻也不同於「人云亦云」的崇拜之群,或「此是餘非」的門戶之見。

    佛門廣大,一切有緣無不化;淨土更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因此,各類各樣的人,不論是浪子回頭或繁華落盡,只須最後歸入此門,回心念佛,乘佛願力,必得接引往生也。法照大師云:

彼佛因中立弘誓,聞名念我總迎來,不簡貧窮將富貴,不簡下智與高才,不簡多聞持淨戒,不簡破戒罪根深,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礫變成金。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象山慶(淨慶,張火慶: 博士/教授) 的沙龍
12會員
319內容數
21世紀的淨土宗--回歸"善導"系
2025/03/06
母子連心相感應(象山慶25.3.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1908865 或問:ooo老菩薩,20年前中風開腦,不醒人事,小兒子給了美國的親戚;有一次,小兒子回台灣,沒來醫院看生母;幾天後老菩薩清醒,問說「小兒子為何沒來看她?」家人都說「沒聽說他有回
2025/03/06
母子連心相感應(象山慶25.3.2) https://blog.udn.com/6ccc7d15/181908865 或問:ooo老菩薩,20年前中風開腦,不醒人事,小兒子給了美國的親戚;有一次,小兒子回台灣,沒來醫院看生母;幾天後老菩薩清醒,問說「小兒子為何沒來看她?」家人都說「沒聽說他有回
2025/02/18
念佛-居家與群聚(象山慶25.2.8)    「念佛往生」,乃彌陀大願,釋尊廣宣,諸佛作證,超越一切世間之判教,其詮釋權、弘揚權不屬一宗一派所獨佔,誰都不能宣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乃至被少數人的偏見與盲點所蒙蔽,而代佛決定誰能往生,誰生邊地?或誰順次生、誰順後生?或誰該調熟、誰該攝受?……每個
2025/02/18
念佛-居家與群聚(象山慶25.2.8)    「念佛往生」,乃彌陀大願,釋尊廣宣,諸佛作證,超越一切世間之判教,其詮釋權、弘揚權不屬一宗一派所獨佔,誰都不能宣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乃至被少數人的偏見與盲點所蒙蔽,而代佛決定誰能往生,誰生邊地?或誰順次生、誰順後生?或誰該調熟、誰該攝受?……每個
2024/12/12
歷盡劫波恩義在,相逢一笑阿彌陀(象山慶24.12.4) 我們(戰後嬰兒潮)這一代或許較命苦,上孝父母,下養兒女,似乎理所當然,也不想給別人壓力,凡事往肚裡吞,臉上若無其事。小孩長大了,父母要站到一旁,讓他走自己的路,做得好,公開為他鼓掌;做不好,私下替他收拾。他對父母若有一絲感恩,是他的福德;或視
2024/12/12
歷盡劫波恩義在,相逢一笑阿彌陀(象山慶24.12.4) 我們(戰後嬰兒潮)這一代或許較命苦,上孝父母,下養兒女,似乎理所當然,也不想給別人壓力,凡事往肚裡吞,臉上若無其事。小孩長大了,父母要站到一旁,讓他走自己的路,做得好,公開為他鼓掌;做不好,私下替他收拾。他對父母若有一絲感恩,是他的福德;或視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楞嚴經」云: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不斷,無有窮盡(眾生業不盡,而依業受報,故眾生界不盡)。設言眾生界有盡,我願方盡,以無眾生可度,故度生願畢。菩提道成:即圓滿菩提,佛道成就。福足慧足,已成兩足之尊。自覺覺他,已得究竟滿覺。佛道既成,我願方成。如是發心,名之為大。
Thumbnail
※經文: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導讀: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段經文,玄奘法師譯作:「善現!若如是說,如來、
Thumbnail
※經文: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 ※導讀: 【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段經文,玄奘法師譯作:「善現!若如是說,如來、
Thumbnail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Thumbnail
法義分享—自信教人信(慶23.12.30)     當今末法五濁之娑婆眾生,若有幸值遇「本願稱名,凡夫入報」的念佛法門,且自知「愚惡無望」,唯可仰憑「彌陀救度」,捨棄自力修證的幻想,轉向佛力攝取的信受,因而一心念佛,業成不退。若行有餘力,推己及人,也願將個人的入信 (安心)歷程及實踐 (起行)心得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