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居家與群聚(象山慶25.2.8)
「念佛往生」,乃彌陀大願,釋尊廣宣,諸佛作證,超越一切世間之判教,其詮釋權、弘揚權不屬一宗一派所獨佔,誰都不能宣稱「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乃至被少數人的偏見與盲點所蒙蔽,而代佛決定誰能往生,誰生邊地?或誰順次生、誰順後生?或誰該調熟、誰該攝受?……每個人就依其所解、所信、所能的方式,念佛發願,將個己的往生,直接託付彌陀安排,不必定依附於世間團體或宗教執事的中介;除非個人之知見不足,或信心不堅,或性好群聚,亦可暫時在結社中聞熏教理,共修念佛,並互相勉勵;但凡夫揪集的群體,久聚必生是非,甚至引發不如理的貪嗔與競較,潛生不如法的階級與霸凌,結果是煩惱多於清淨,心機深於守愚……,反而不能安分專一的念佛。這種狀況,或許是退出圈子、獨自用功的機緣,《淨土聖賢錄》中多的是在家自修而感應往生的例子;就如馬丁路德的基督教改革, 以「因信稱義」,讓「平信徒皆為祭司」,可直接的閱讀《新約》,並私下的向神禱告,與神相通, 安慰其心靈,深化其信仰。不再依賴於羅馬教廷之以「教會與教士」為神與平信徒的中介(告解、赦免、講道、彌撒等儀式)。
當然,居家自修或群聚共修,各有利弊,須依個人的性習與因緣而調適--鶴腳長,鶴腳長,相應於自機而隨順於佛願,無樣而多樣,不拘於一格,或即所謂「今乘二尊教,廣開淨土門」「三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弘願!
今生得聞此淨土門,而信受願生,相續稱名,即是與阿彌陀佛有深緣,及相應的善根、福德,已在釋尊與彌陀的護念、攝受之中,若能盡此生一心念佛,即得業事成辦,命終往生極樂世界。南無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