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令人目眩神迷、氣勢磅礴的巨大瀑布畫作。 這是日本畫家千住博的作品。他是第一位在被譽為「藝術界奧林匹克」的威尼斯雙年展中獲得榮譽獎的東方藝術家,目前居住在紐約,持續探索日本畫的更多可能性,同時也活躍於公共藝術與舞台藝術等多元領域。
我第一次與千住博老師的作品相遇,應該是在高雄美術館。當時只是一時興起,趁著假日去參觀展覽,其藏品中有一幅畫面極簡,閃閃發亮的瀑布畫作,深深吸引我駐足。我看著那幅畫的時候,腦中所有紛亂的思緒都瞬間消散,只是到十分平靜與專注,我凝視著它,感覺它也在凝視著我,心中不由自主地產生了一種敬畏感。
最近,我又在網路上某處看到千住博老師的作品,那種似曾相似的明確感受立刻襲來。「我看過這種感覺。應該是同一個人畫的!」這次我開始忍不住去搜尋和了解,也看了幾段關於老師的訪問內容。
當人們走進美術館,會期待感受靜謐的氛圍與經典的美學,但在千住博老師的作品,更多的是一種截然不同的生命力與時代思維。
他指出,早期的美術館(例如大英博物館)是一種「極度封閉的空間」,因為許多收藏品其實是掠奪而來的,必須接受嚴密保護,避免被奪回。這樣的模式實際上反映的是歷史的不公不義。所以,他認為,這樣的看待藝術的方式應該在當今的新時代被重新思考。我們是否可以像欣賞花草那樣,自然地去欣賞藝術品?同時,也能用欣賞藝術的眼光去看待那些自然事物。
位於輕井澤的「千住博美術館」,就是希望參觀者能夠彷彿置身於森林間,不經意地自然走進展館。他認為作品不應該突兀地存在於自然之外,而是融入其中。藝術與自然相互映照,這就是他對未來藝術與人類關係的一種想像。
千住博老師最廣為人知的創作主題之一是「瀑布」。這個主題的緣起,是來自於他在夏威夷搭乘直升機取材時的經歷。當時,一群鹿被驚動而逃竄,唯有一頭雄鹿靜靜凝視了一會兒直升機,然後不慌不忙地走入森林深處,而牠最終消失的那個地方,正有一道瀑布傾瀉。他說:「能夠最長時間凝視這道瀑布的,就是那頭鹿。」這個畫面深深震撼了他,讓他開始描繪瀑布。
不過,瀑布是流動的水,本質是空間變化與時間經過。於是,他不用筆去勾勒,而是使用顏料從畫布上方自然往下流瀉,讓每一次的偶然性成為獨一無二的創作。這可以說是一種與自然同頻的放手。他表示:「這世界不只是美麗的,也有醜陋、混沌與不規則。」而藝術,是去接受這一切的不確定。
千住博老師的藝術,同時展現對傳統的尊重與對未來的探索。他提到自己早年看到有作品使用粗糙的礦物質顏料創作出了一種啞光的效果,讓他驚豔不已,後來才意識到原來那種畫法是「日本畫」。與西洋畫不同,日本畫主要使用礦物顏料,展現出獨特筆觸與紋理。
但他在創作中嘗試挑戰這樣的規則——像是用螢光塗料與黑光燈來營造出瀑布的神秘感。他說,這些在酒吧或速食店常看到的素材,反而啟發了他去思考:日本畫傳統是否也能吸納當代科學的成果呢?他的答案並不是「打破」,而是「改良」。就像1000年前的藝術與當時的科學有密切關聯,如今的時代也提供藝術家更多新媒材,這正是創作進化的機會。
千住博老師也提醒,藝術其實就是一種「溝通」。例如舞蹈、小說、繪畫、烹飪等等,以及任何形式的創作,最重要的並不是技巧,而是「我覺得這很棒,你覺得呢?」是一種以美為語言的情感傳遞與交流,是雙向的互動。而觀者的不同解讀,才是藝術真正的價值所在。即便有人看不懂,也無須羞愧或憤怒,因為「每個人的感受不同,這正是藝術教會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多樣性。」
訪談中也提到日文中「美」這個字,是由「羊」與「大」組成,來自3000年前的遊牧民族。羊代表著食物、衣物、溫暖與陪伴,因此很大的羊就是「美」,本質就是「活著真好」的感動。這種來自生存本能的體會,才是最動人的美學核心。
我想,這大概就是千住博老師畫作真正觸動我的地方。不只關乎畫面,而是一場深刻的對話——關於自然、時間、感受與人類,讓人重新感受到「存在」本身的重量與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