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路透等媒體報導,美國與中國高層於瑞士日內瓦舉行經貿會談,並於5月12日發表聯合聲明。雙方同意暫停互徵關稅90天,並大幅下調主要稅率──美國將對中國輸美商品的累計145%關稅降至30%,中國對美國輸中商品的累計125%關稅降至10% 。這意味雙方互降關稅幅度達115個百分點,為期90天;其後將繼續談判並建立長期經貿協商機制 。中國商務部表示,美方同時取消了4月8日、9日兩項對華加徵關稅的行政令,中方亦取消了相應的報復性加徵措施 。
這一突破性協議令市場反應強烈:全球股市期貨暴漲,美元及歐元等主要貨幣匯率大幅波動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會後表示,雙方都不希望「脫鉤」,高關稅等同於禁運,沒有哪一方想見到那種結果,只希望能恢復貿易 。總之,此次協議有效暫緩了新一輪的貿易衝突。
全球經濟影響分析
供應鏈及貿易流向:
這次關稅休戰緩解了全球供應鏈的危機感。據路透指出,之前高達近6000億美元的雙邊貿易被擱置,供應鏈遭嚴重擾亂,也引發全球「滯漲」擔憂 。此次協議超出市場預期,多家機構認為供應鏈受損的擔憂得以大幅消除 。例如馬士基(MAERSKb.CO)等航運公司股價暴漲逾12%,其背景是過去美中貿易衝突曾使美中航線運量大減。伴隨關稅降低,預期美中之間以及周邊地區的貿易量將回升,相應帶動物流和製造業需求回溫。
市場預期與風險情緒:
美國和中國承諾此舉為階段性和暫停(90天),多位分析師認為這比預期更進一步。盤前交易中,道瓊、標普及那斯達克期貨均大漲(約2.7–3.8%) ,全球股市普遍上揚,美元指數則快速回升至年內高點附近(美元兌歐元一度升值1.5%) 。債券收益率上揚(10年期美債升約8個基點),因市場風險偏好回升 。分析師指出,此番降稅幅度大於預期,投資人因此轉向風險性資產 。摩根士丹利策略師認為,儘管仍保留一定關稅,但市場解讀此次降稅為政局緩和的信號,可能催化資金行情(空頭回補),短線使股債黃金皆出現波動 。尤其是黃金在消息後跌逾1%,顯示避險需求減弱。綜合來看,全球經濟短期內擺脫最壞情境的擔憂,全球資金重回股市和高風險資產。
地緣政治風險:
雙方共同聲明「均不欲脫鉤」 ,並設立新的經貿協商機制,預示地緣政治緊張程度暫時得到舒緩。專家表示,若美國轉為相對寬鬆的貿易政策,中國在政策上更有動機開放與配合,這有助於供應鏈恢復正常 。不過也有觀點提醒:即使降稅,仍保留基本關稅(10%)和未來的貿易歸還窗口,長期貿易結構扭曲仍存在,真正的投資與生產決策需要更清晰的中美政策路徑 。
對台灣產業與上市公司影響
許多台灣企業在美中供應鏈中扮演零組件供應商角色。專家指出,台灣對中國出口逾85%是零組件,經中國組裝後再轉向美國市場,因此如果美國對中國徵收145%高關稅,台灣廠商也難以倖免;此次關稅降至30%(且多項電子產品原本已有20%豁免),「整體影響就大幅減少,對台灣是很大的利多」 。簡言之,中美貿易放緩的利多偏向於台灣的關鍵零組件與高科技產業,短線提振了電子、機械與運輸等類股。以下按產業分類,列出受惠或受挫的主要領域及代表公司:



註: 上述產業歸類及個股僅為示例;影響因公司業務布局和客戶群而異。 以5月12日台股收盤表現為例,傳統產業股普遍走高:機電類股指數漲逾2%,塑膠、紡織、電纜等傳產類股均上漲逾1%,帶動電子類股指數上漲約1.1% 。相對地,食品與觀光類股表現弱於大盤 。外資對台股也轉趨樂觀,同日外資現貨買超新台幣166億元 ,顯示外資資金青睞度提升。依此推估,貿易戰緩和將短線利多台廠出口零組件與傳產循環,利空則可能集中在高價值品牌電子產品製造商(因中國競爭壓力增大)及少數依賴國際旅客的觀光業者。
市場預期與實際結果的差異
在談判前,市場對「小幅停火」已有一定預期,但最終降幅與共識超出多數人的想像。遠超出我的預期對兩國經濟及全球經濟都是非常正面的消息,短期內對供應鏈的擔憂大為減少」 。資深投資者也觀察到,現有部位在此消息下可能面臨大規模回補:路透報導指出,該降稅幅度遠超先前估計,只要假定持續性關稅水準降至10%(對等雙方),這樣的轉圜仍然消減增長動能,但投資人情緒已經顯著改善 。因此,這次談判結果在信息面上可視為資金行情的催化劑:股指期貨與電子業類股同步上揚,臺指夜盤大漲逾300點,台積電ADR盤後飆升近4.5% 。總之,實際協議「遠好於原先預期」,市場悲觀情緒短線被大幅抑制,果真出現了資金從避險資產回流到風險資產的現象。
台股與全球資金流向、短中期趨勢
綜合最新消息看來,全球資金正逐步回流股票和亞洲市場。報導指出,中國人民幣在休戰後快速走強,一度升至半年高位,外匯專家預期人民幣穩定將帶動台幣走勢 。事實上,隨著台幣匯率回穩於區間高點,巴克萊銀行研判台灣的對外匯率對沖與美元拋售動能已見疲態,預料台幣未來波動會放緩 。換言之,短線台幣貶值壓力不大,有助於穩定出口商成本,並吸引海外資金持續佈局台股。
對於台股而言,市場普遍認為接下來會延續上漲走勢。從技術面來看,12日大盤收在21,129點,突破多條均線;量能仍有增加空間。此外,美中貿易議題暫告緩和,配合全球寬鬆預期,即使後續需觀察能否達成長期協議,也有助於亞洲資產吸引資金進駐。 日盤後外資猛買超台股現貨,期貨轉為淨多單,也反映資金短線青睞。展望中期,如貿易情勢持續穩定,台灣高科技出口股與傳產循環股將具優勢;若談判僅為暫停,一旦90天過後談判破局,也可能引發短暫震盪。綜合而言,目前下行風險已相對減少,台股與全球股市在資金行情推動下,短線料呈正向波動格局,中期則視談判後續而定。
可能轉盈/轉虧個股
目前公開資訊尚無明確個股因本次協議而「原本虧損而獲利」或反之的案例。不過,部分產業已經開始受益並進一步擴大獲利。以航運與航空貨運為例,中華航空(2610)4月營收達新台幣179億元,創歷年同期新高,貨運收入年增22.5% ;若全球貿易持續回溫,其後續獲利有望跟進增長。同樣地,長榮海運(2603)與陽明海運(2609)等「貨櫃三雄」如在下一季交出亮麗成績單,均可能寫下今年最強表現 。總體而言,受惠於貿易恢復及股市資金行情,電子、航運、航空等類股可能進一步提升獲利;相反地,過去因關稅抑制而營收大跌的企業若在未來仍缺乏替代市場需求,則需要密切觀察其財務展望。隨談判後續發展,此類公司狀況將更明朗。
資料來源:
參考彭博社、路透社、經濟日報、Sina財經及台灣上市櫃公司公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