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初,其實有一件關於台灣實體幣商的大事情,就是持有金管會VASP證的某實體品牌,並未珍惜羽毛,涉入不法事件。
這件事,也連帶影響另一家實體幣商,在 5/1 宣布無限期終止其的實體交易服務。
金管會對此的反應就是,先叫停除了傳統金融以外的所有通路,其他的事再說。
也就是說,目前台灣人手上的新台幣,如果想要換成加密貨幣,只能透過銀行的金流。
這件事情的本意,是阻詐、降低檢警追查上的困難度,但同時也讓台灣人離加密貨幣越來越遠。
金管會目前對加密貨幣的態度,仍像燙手山芋一般,能不碰就盡量不碰。
除了課稅以外。
此外,對於加密貨幣,台灣官方目前的立場就是跟NFT 等摻一塊,把加密貨幣定名為「虛擬貨幣」,一起管。
「虛擬貨幣」到底是什麼?
跟我們以前玩天堂在用的「天幣」,是類似的嗎?
錯誤的命名方式,會使民眾更沒有機會建立正確的認知。
---
相較於美國?
國家方面,以戰略儲備定調。
地區部分,一個州又一個州開始納入比特幣為財政儲備、允許公共基金、退休金提撥 5~10% 投入比特幣。
根據去年底的數據,全球持有比特幣數量前五名的國家,依序為:
1.美國(21萬)
2.中國(19萬,估計值)
3.英國(6萬)
4.薩爾瓦多(0.6萬)
5.烏克蘭(186個)
(2024/12)
---
除烏克蘭主要是受贈而來之外,加入北韓等(僅有參考值國家)後當然會跌出前五排名外。
薩爾瓦多,則是談及比特幣時,必定提到的國家。
薩爾瓦多從 2021 年成為全球第一個,採用比特幣作為「法定貨幣」的國家。
並且,自 2022 年 11 月以來,薩爾瓦多政府開始實施一項大型 DCA 計畫:「每天購買 1 個比特幣」,無論市場價格如何變化。
不管你搞不搞得清楚,比特幣有什麼用途?為什麼值錢?
都不影響比特幣自身的發展,因為比特幣只會有 2100 萬顆,2140 年就會全部挖完。
🚫我們還有一百多年的比特幣可以挖?
我要告訴你,在今年過完的時候,比特幣總產量會超過95%,也就是說,目前已經有接近 2000 萬顆的比特幣已經存在世界上。
從現在開始的 115 年,只能挖到剩餘 5 %,不到 100 萬顆的比特幣。
✅️你應該這麼看,比特幣是一項幾乎已經不會再產出的資產
比特幣的發展路線,早就已經寫好了,比特幣本身沒有改變,驅動比特幣的是「不斷增加的需求」。
🌏持有最多比特幣的機構是誰?
#BlackRock
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透過其旗下的 iShares Bitcoin Trust(IBIT)持有約625,054 顆比特幣。
除了 IBIT 之外,貝萊德還透過其策略性收入機會基金(Strategic Income Opportunities)和全球配置基金(Global Allocation Fund)等私人基金,間接持有估計12,500 至 18,000 顆比特幣。
#Strategy (前名:微策略)
上週再度購買超過 13 億美元的比特幣後,目前總持有比特幣數量已經來到 568,840 個。
---
❓️比特幣幹嘛要出 ETF?
都是誰在買?
根據最新 13F 報告顯示,高盛集團大量增持了 IBIT 持倉,反應機構對比特幣的日益增長的需求。
有趣的是,高盛過去對比特幣態度並非如此積極;
今年三月的股東信,甚至是其首次承認加密貨幣重要性的公開宣言。
在高盛態度 180 度轉變後,目前其持有 3080 萬股的 IBIT(等值 14 億美元),並使高盛成為 IBIT 的最大持有者。
但高盛的野心不僅僅如此。
富達旗下,規模第二大的比特幣 ETF(#FBTC),高盛依然是頭幾名持倉機構之一,也就是說,高盛正在所有可能的通路「重倉比特幣」
---
❌️比特幣這麼值錢,挖礦公司不就賺翻了?
正好相反,挖礦公司正在想盡辦法「不賣出」比特幣。
目前,世界排名前幾的挖礦行業公司,幾乎都在舉債購買比特幣,用以對沖,未來比特幣上漲對其可能造成的營業成本風險。
也就是說?
挖礦的在囤幣。
主要國家在囤幣。
主要機構、投行,也都在囤積比特幣。
台灣政府卻還在講「虛擬貨幣」?
這是「主動退出」未來趨勢的行為,我感到非常的遺憾。

沒有在交易的比特幣比例持續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