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天清晨,我一個人坐在河畔,看著眼前這彎和緩、寧靜的河流,實在難以想像在過去,曾是兩岸相距二十公尺的大運河,最繁榮時,甚至每天有四十艘船舶馳騁來往。
江戶時代發跡,一路看盡朝代更迭、商業變遷,最後連支流都被人類為了通行馬車而填平。導遊指著巷內一處突然變寬的路面說:「這就是當年填河造路的證據。」我點點頭,感覺歷史在我腳邊嘩啦啦地流過。
隨著周邊區域開發,到了昭和時期,這條河的運輸功能徹底退場,歷經一番整修,改為發展觀光。

倉敷館 1917(大正6)|市指定重要文化財
倉敷館
對岸那棟歐風木造洋樓,原本是地方行政機關,如今變身遊客中心。我就是在這裡報名免費導覽的!搭船遊河也在這兒買票,船位有限,記得早點來排隊。
走累了,二樓設置寬廣休息空間,坐在窗邊眺望河景,一邊吹涼涼的冷氣,還有wifi、充電、廁所、飲水機……腿不方便的人也有電梯,絕對是旅人回血的五星據點⭐⭐⭐⭐⭐
沿著河邊散步,可以見到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交錯排列。一起來猜猜:下面這張照片裡的四幢建築,分別是什麼年代?

照片中右後方那幢鋼筋水泥洋樓,高聳圓柱、圓拱窗和彩繪玻璃,氣宇非凡。查了一下,原來和《大原美術館》本館是同一位建築師,沒錯、又是大原宇宙的一員🧑🚀
舊第一合同銀行倉敷支店
資本家大原孫三郎合併六家銀行後,在父親創立的倉敷銀行舊址上,蓋了《第一合同銀行倉敷分行》,之後改名為「中國/中国 銀行」。
聽說內部完好如初,可惜造訪時未開放。2025年起以《兒島虎次郎記念館》之姿重新迎接觀眾,想參觀得先繞到大原美術館購票,2000円可逛三個館。
一天逛不完?沒關係,館方推出貼心措施:入館時會在門票上蓋章,只要沒蓋過章的館,你明年來、十年後來、下輩子來(如果還保留得住票)都可以再入場。
古人智慧建築學
走著走著、忍不住讚嘆:這座小鎮是不是吃了防腐劑,也保存得太好!是怎麼樣的先見之明,數百年來能跨越資本的誘惑,沒有剷平老屋蓋大樓。畢竟在台灣已經聽多了老屋「自燃就是沒」,轉眼長出一棟棟高樓的案例。
大家說好了,誰都不能獨自長高,手牽手維持在一樓半。其實是兩層樓啦,但二樓特別低矮,過往僅作為儲藏室,除了旅館和餐廳外,甚至不被允許住人(小動物就沒辦法了吱吱🐁🐀🐭
白牆與黑格子是美觀街景的一大特色,不只為了美觀,背後其實有更實用的原因——白色灰泥能防火,黑色瓦片能防風、防鼠爬上窗。瓦片間的縫隙不只攪麵糊填平還堆高,凸出瓦片畫出圓弧格線,創造「屋外長海參」的視覺衝擊感。
這不是我說的,古人真的把那一條條膨出來的叫做「海參牆」(なまこ壁)。

倉敷考古館 1950(昭和25) 江戸時代米倉
就算是空氣較清新的日本,要維持白牆乾淨白皙也很不容易,一段時間就得重新漆新泥。好在數百年來此地商業繁盛,才能負擔得起這高成本的工法。
更講究的屋子,連二樓倉敷窗外都設有小門防火。不過江戶後期火災少了,這些門也跟老朋友一樣,逐漸疏遠、脫落。現在倉敷也只剩井上家還能看到窗門合體。
井上家住宅

井上家住宅 1711~1716|国指定重要文化財
從十六世紀末開墾濕地起家,代代擔任地方頭人參與治理,逐步興盛家業。家宅已有300多年歷史,為本地最古老建築。傾頹嚴重,歷經十年大整修,2022年完工開放。幸運的話,還可能遇到第16代當家親自導覽!
導遊大叔特地指著井上家旁邊那條不起眼的小巷,語氣慎重地說:「這是真正的江戶時代道路。」哇—-趕快立正站好,只差沒脫帽致敬了。

ひやさい(陽が浅い)
倉敷的老屋復甦術
完善保留歷史建築,又能以各式商店、民宿、餐廳……等形式持續利用,沒有張牙舞爪的招牌,冷氣室外機也特別外罩木柵欄,務求整體景觀和諧,就像一座以歷史為主題的遊樂園。
走到這裡,不禁想起台灣許多努力搶救老屋的現場:爭到補助很難,整修完更難,最難的是缺乏區域整合與串連,淪為孤軍奮戰。熱鬧過後,就變成又一間養蚊子的殘念地標。
倉敷的成功,當然有其特殊背景:商業發展未斷炊,文化保存有法可依,甚至居民之間也像默契十足的舞者,共同維持這座小鎮的步調與樣貌。
老房子留得下來,只是一段旅程的開始。要讓它真正「活起來」,需要更多人的投入與參與。而旅行,正是我們與這些故事重新建立連結、觀察、學習的契機。
謝謝你讀完這篇文章!
好的內容需要投注加倍的時間和精力,蘿蔔存活無法只靠陽光空氣水💦
邀請你認養一畝蘿蔔田,支持蘿蔔在創作之路成長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