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看了書名大抵知道書的內容,我還是閱讀了它。細思原因,無非是科普知識的獲得,能夠推導前因後果,提升思考邏輯能力。
作者認為「行為經濟學」是一門融合了「經濟學」與「心理學」來研究金錢和經濟活動運作機制的學問。與經濟學不同的是,它是以人性為前提的經濟學,而且推動著經濟運轉,從個人消費,人際關係運作,到社會和諧都能派上用場。
成熟國家的GDP組成的大部分均來自國內消費,也因此我的朋友們常會自稱逛街採買是要去「拼經濟」。我常想,資本主義社會與過去農業社會最大的差異是「錢」。自給自足、以物易物的農業社會需「錢」這種東西?看病繳學費都可以拿著自家農產品或家禽作為束脩答謝。如今,談錢並不俗氣,而且很實際,我甚至認為錢賺了之後更應該計畫性的「處理錢」。關於謹慎「處理錢」這觀念,大部分的人是認同的。奇怪的是,面對「處理錢」這觀念中的一環~「消費」時,卻不怎麼謹慎,甚至還會有幾近瘋狂的不理性消費行為。書中提及這些消費行為背後的心理因素或者說這些消費特質,讓我不斷地想起過去的採買經驗,遇到頗有同感的內容還會自嘲地莞爾一笑,果然,大腦真的不理性嗎?當然,大腦是經過學習才變得理性的,因為有認知可循。

(本書頁36)
作者以手機套和電視機兩種商品的折扣金額皆是200元為例(如上圖 ),解釋為什麼省下相同的金額感受卻不同?假設折扣金額相同,那麼感受到的吸引力和伴隨的行動應該也相同。然而,人卻會根據情況做出不同的行動或行為。,認為人是會適應環境和刺激的。在金錢的得失方面也有相同的傾向。人在獲得一定的數量之後喜悅的感受會逐漸鈍化,因此對於少量的收穫並不會感動。(頁36 ) 作者稱這樣的心理偏誤為「敏感度遞減」。
但我想從純粹經濟效益( 或說效率 )的角度來看,手機套會去佐藤電器買,是因為折扣幅度為33.33%;鈴木電器則是25%。所以雖然鈴木電器比較近,我還是會去相對較遠的佐藤電器購買手機套。同樣的邏輯,用在買電視機的時候,折扣幅度分別是 ~佐藤電器1.35% ;鈴木電器則是1.33%,兩家折扣幅度差距甚微。所以這樣的思考路徑,其實與情緒上對錢的敏感度無關,純粹是大腦算計出來的結果,如是,就能夠很輕鬆地消費,而省略選擇店家或有賺不到便宜的心理負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