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看似不理性的行為其實可以被行為經濟學解釋與預測

更新於 2024/07/2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書名: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

作者: 董志勇

類型:行為經濟學、商業、投資

推薦指數(滿分5星):★★

推薦讀者:對行為經濟學有興趣

     對消費行為、個人決策偏見好奇的人

     (詳細推薦書籍段落請見下文)



書本購買連結:誠品線上






【全書簡介​】

在日常生活的消費與投資的決策中,是否發現自己常掉入非理性的陷阱,被行銷手法影響、被自己莫名的不理性判斷影響決策?

這本書透過許多案例、小故事,帶出人類決策可能的認知偏誤與背後理論。前半段著重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後半段著重投資行為的非理性陷阱。

全書囊括行為經濟學領域著重的各項理論:行為經濟學透過研究人類心理學與經濟學理論,打破傳統經濟學對於理性人的假設,透過研究與理論,解釋了人們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如何判斷與決策,更好的敘述並解釋了真實世界中,人類是如何決策。






【精選心得分享】

如果你相信人一直都是理性的,那很推薦你來看這本書挑戰一下,會發現自己居然沒有想像中這麼理性,慢慢發現行為經濟學的奧秘與樂趣!


先分享自己對行為經濟學的喜歡,起源從大一時修習經濟學原理的排斥開始:

在大一學習經濟學原理時,老師肯定從傳統經濟學主張的效用最大化、需求與供給曲線開始,但那時對於書上教的套用到自己決策時的判斷來思考時,發現根本就不一樣!時常想不透、甚至也常被書上寫到的用語給困住:「遵循經濟學假設人是理性的」。這說詞讓當時的我只覺得經濟學是紙上談兵的學科(當時也實在是有點井底之蛙),建立在根本不存在的假設上,那後面的論調與複雜的數學還有意義嗎?在內心不認同的情況下,自此在正規課堂上再也沒有進修進階的經濟學了...

直到幾年前我在書上接收到行為經濟學的知識時,才發現居然有這門分支的經濟學這麼符合人性、符合現實,可以很好的敘述並解釋人的決策偏誤。其實行為經濟學至少從1970年代開始就已經慢慢流行,我想應該是直到2002年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兩位心理學家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後,這領域才更加受大眾注目。


回到這本書,這本書在閱讀上其實感覺像是兩本書的結合,前半消費行為的非理性陷阱,寫的深入淺出,在很短的半本書篇幅中,帶出了許多行為經濟學的主要理論,包含展望理論等等。總的來說,前半段我給四顆星!如果時間有限,不想閱讀很多理論由來的淵源故事,而是想透過小案例認識到認知偏誤與理論,那還是很可以閱讀的!

但後半段投資行為的非理性陷阱,則感覺像為了精簡篇幅而抽掉了許多名詞的定義,呈現看的懂每個中文字卻不懂意涵的情況;此外不時出現一些武斷又難以理解的段落(可能也是因為缺乏足夠上下文說明),對於閱讀理解造成很大障礙,因此,我會推薦只看這本書的前半部就好。


以下紀錄書中幾個較重要的行為經濟學理論與案例,希望能帶給大家可以帶走的一些知識收穫,真的很有趣的!至於這本書後半個人覺得不太理解的部分,我放在最後節錄兩個小小的片段跟大家分享~





# 心理帳戶

因為人傾向將不同收支劃入部同心理帳戶管理,因而錯亂不同心理帳戶內金錢的價值

因為心理帳戶的作用,人們有時會忽視金錢的實際價值,產生一些激進行為;有時又會發揮完全相反的作用,即太過重視一些金錢的價值,而導致與之相關的經濟決策過於保守。

例如書中提到一位王老闆開著舊車上班,雖然車上的音響已經壞了,他卻表示他不怎麼聽音樂不需要更換一萬元的音響。後來王老闆換車時,換了一台高級的BMW,這時業務告知他可以加價購買音響,殊不知這時王老闆爽快答應,並且要換最好的九萬元音響!引用書中原文的解釋:

開舊車時,王老闆需要在一個單獨的心理帳戶支出一萬元來更換音響;而買BMW時,王老闆已經開設了一個購買好車的心理帳戶,並為車子支出了兩百萬元,後面為了更換音響支出的九萬元,也是計入該心理帳戶的。因為敏感度遞減規律,所以這九萬元的心理感覺比前面的一萬元小很多。

所以書中提到,聰明的商家要盡量讓自己的產品被劃分入一個已經存在、金額盡可能大的心理帳戶之中。同時也延伸到一個結論:在銷售高價商品的過程中推銷低價商品,比單純推銷這些低價商品有效得多!





# 前景理論(展望理論)-行為經濟學中的重要基石

前景理論:透過評估各種結果的價值,和每種結果發生的可能性(權重),來評價這決策的優劣,並從中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其中幾個最重要的結論:

  1. 參照依賴:為決策找一個標準
  2. 損失厭惡:人們普遍厭惡損失,且同樣大小的損失和獲得,在人們心理上的感覺是不一樣的,等量的損失帶來的心理感覺,比等量的獲得更為強烈。
  3. 稟賦效應:一旦擁有某項物品,人對該物品價值的評價,要比未擁有之前大大增加。
  4. 面對損失時,多數人是風險偏好;
    面對獲得時,多數人是風險規避
  5. 決策權重:人們如何看待一個事件發生的可能性。與客觀機率相比,人們更傾向於低估高機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同時高估低機率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尤其是第4點,很明白的指出在不同情境下,人們對於風險的態度與選擇是非常不同的,這也能解釋為何在股票市場或是投資項目中,人們往往傾向賣出有獲利的股票,因為面對獲得情況,會希望規避更多風險而落袋為安,但卻繼續持有下跌的股票,希望賭一賭他賺錢的機率。


也可以試試看書中提到的實驗,在AB選擇中擇一:

情境一:你面前已經有一千元。A選擇是你肯定會再得五百元,B選擇是50%的可能性讓你再得一千元,50%的可能性什麼也得不到。

情境二:你面前已經有兩千元。A選擇是肯定讓你損失五百元,B是50%的可能性損失一千元,50%的可能性什麼都不損失。

實驗的結果是:情境一大多數人選擇A、情境二大多數人選擇B。





# 可用性經驗法則

可用性經驗法則:資訊越容易被記起,就更傾向於被用做判斷的依據。
特別印象深刻,或是時間靠近近期發生的事情,更容易被用作為判斷的依據,例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就是因為記憶深刻而容易被記起;例如更靠近績效評核時的績效表現,更容易被主管總結為員工這一年以來的表現。




# 代表性經驗法則

代表性經驗法則:人們在不確定的情形下,會抓住問題的某個特徵,直接推斷結果,而不考慮這種特徵出現的真實機率,以及與特徵有關的其他原因。
書中提到非常有名的實驗:

小李是一個勤奮、博學且關心社會公益的人。他畢業於北京大學,主修環境學,病獲得了數學雙學位。畢業後他獲得了一份工作,你認為小李的工作最有可能是哪個?
1. 一名圖書館管理員
2. 一名圖書館管理員,並且是一個環境保護協會的成員
3. 一名在銀行工作的員工

結果顯示,大部分的學生回答這題時選擇了2,但其實從機率的角度分析,1一定比2的機率大;再比較1跟3,因為銀行提供的工作機會一定比圖書館多的多,也沒有任何特徵絕對性的確定小李在圖書館工作,因此最可能從事的工作應該是3,其次是1。

很有趣吧,你選對了嗎?
而這個經驗法則延伸出兩種偏差,留待下一段解釋。





# 自我矯正錯覺與小數定律

  1. 自我矯正錯覺:錯認機率會自我矯正,忽略每次行為機率之間是彼此獨立的。
  2. 小數定律:按照統計學分析,只有在大量重複實驗的情況下,樣本特徵才能代表總體特徵。因此,人們傾向於「用小樣本特徵來代表總體特徵」的行為,是不理性的。


因此,為了避免偏差發生,應該謹記:

  1. 不管什麼時候,都要考慮到基準機率的存在
  2. 機率是不具有自我矯正功能的,一直生女孩也不意味著將來更可能生男孩;一直下跌的股票也不意味著它將來更可能上漲
  3. 小樣本是具有偶然性的,不能拿來做為決策的絕對參考





# (平衡呈現這本書後半的不足) 無法理解的舉例

這是在書中後半段說明投資的不理性的部分節錄。再次強調,可能是作者掐頭去尾,導致這些理論或案例顯得無法直觀可接受。或許閱讀其他書籍後,可以更好的理解。


不能理解一:

如果要你考慮今天或明天買一顆蘋果,你會偏好今天還是明天呢?顯然大部分人希望今天消費。如果再要你考慮一百天後獲一百零一天後買一顆蘋果,也許答案就沒有這麼明顯了,這其實說明了人們在今天對明天的關心程度,和一百天對一百零一天的關心程度是不一致的,也就是說時間的貼現是會變化的。 <p294>

-> 是不是完全看不懂? 我就覺得我一定會選明天買蘋果呀!蘋果越新鮮越好吃,而且在今天沒有急需的情況下,搞不好明天我就想買芒果,當然是明天買更符合效益!


不能理解二:

設想一個學生需要交一份作業,他可能更希望聽到老師要求在一個月之內交上來,而不是在某一天交上來。原因很明顯,如果規定在某天必須交,學生還需要計算在這天之前必須完成,以及費工夫記住這一個期限,而如果只要求在一個月之內交,學生會趕ˇ覺自己在這一個月中還有很大的自由選擇餘地。<p301>>

-> 我是偏好老師跟我說一個期限,這樣不用花費心力計算,而且也很明確!






【結尾】

這本書所提及的行為經濟學還是非常有趣的,可惜這本書並不是一本適合入門或深讀的書籍。如果對於行為經濟學好奇,更推薦一本《橡皮擦計畫》,是敘述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兩位如何一起研究、到獲得2002諾貝爾獎的故事,且更好的解釋了行為經濟學的重要理論。或許也是下一次的閱讀筆記選書!





文末感謝各位讀者的閱讀,希望能讓你覺得有點收穫,也希望各位能順手點愛心、收藏,加入我的沙龍或是追蹤我,也歡迎留言或是朋友們私訊我交流!

內容總結
為什麼我們總是掉進消費投資陷阱
2
/5
avatar-img
16會員
10內容數
數據分析師,理性與感性1:1。沙龍包含閱讀筆記心得、紫微斗數學習心得、職涯工作、心靈成長等。 在數字之外加上閱讀後文字的啟發,融合過往經驗與反思而成的一篇篇閱讀筆記。 希望閱讀文章後的你,留下一些鼓勵或留言討論,這是創作者最快樂的事情!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娜女孩 的其他內容
當下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靈性開悟的心靈書籍,作者透過問答的方式,教導讀者如何集中注意力,體會內在靈性和開悟的力量,並提供心靈與情緒的調和方法。本書還介紹了靈性教導的共通點與不同形式存在,以及內在平靜與心靈平和的力量如何影響外在目標的追求。
4/5當下的力量 
書中介紹策略顧問的幾個核心思考脈絡與方法,透過書中所教的思考脈絡與問題解決三大支柱:批判思考、邏輯思考、假說思考,掌握問題20%的關鍵,一一拆解並解決至少80%的問題!
5/5《BCG問題解決力》
故事橫跨山姆和莎蒂超過三十年的人生,透過作者高超的故事敘述技巧,彷彿看見一個精細描述的真實世界,透過故事的角色,看見人性、看見有關友誼、愛情與成長,甚至是生離死別的感動。一路上有愛、有誤會、有爭吵、有和好、有妥協、有競爭、有陪伴。而主角兩人在多年曲折與掙扎中,仍一同創作遊戲、並在人生之路上互相扶持。
5/5明日,明日,又明日
全書主旨用圖表說好故事、強調有條理的重要性,以五個章節著重視覺呈現與表達,從各種視覺元素圖表的說明、視覺認知的去蕪存菁,到以整體設計師思維檢視圖表呈現,再以範例解析何謂美、接受度高的圖表。最後幾章節則組織整份簡報,教讀者怎麼說故事、怎麼編排敘事架構,並附上實際改造前後的案例,讓讀者從頭到尾一氣呵成。
5/5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
作者緩緩透過生命的歷程-商界優秀經濟學家、森林僧人、還俗,到書本尾聲家人病逝與自身病痛,一點一點地帶領讀者跟隨作者的人生體驗,一起經歷智慧慢慢覺醒與內心逐漸坦然的旅程。 雖然不見得事事如預期般美好,但我們可以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因為自己最原始的念頭,可能錯了。
5/5我可能錯了
分享這本作者公開金融時報資料視覺化經驗與知識的精華,也加上過往分析的經驗,並整理了視覺化辭典之各視覺化工具做法的資訊統整,跟大家分享交流這本好書。
4/5金融時報首席專家的資料視覺化聖經
當下的力量是一本探討靈性開悟的心靈書籍,作者透過問答的方式,教導讀者如何集中注意力,體會內在靈性和開悟的力量,並提供心靈與情緒的調和方法。本書還介紹了靈性教導的共通點與不同形式存在,以及內在平靜與心靈平和的力量如何影響外在目標的追求。
4/5當下的力量 
書中介紹策略顧問的幾個核心思考脈絡與方法,透過書中所教的思考脈絡與問題解決三大支柱:批判思考、邏輯思考、假說思考,掌握問題20%的關鍵,一一拆解並解決至少80%的問題!
5/5《BCG問題解決力》
故事橫跨山姆和莎蒂超過三十年的人生,透過作者高超的故事敘述技巧,彷彿看見一個精細描述的真實世界,透過故事的角色,看見人性、看見有關友誼、愛情與成長,甚至是生離死別的感動。一路上有愛、有誤會、有爭吵、有和好、有妥協、有競爭、有陪伴。而主角兩人在多年曲折與掙扎中,仍一同創作遊戲、並在人生之路上互相扶持。
5/5明日,明日,又明日
全書主旨用圖表說好故事、強調有條理的重要性,以五個章節著重視覺呈現與表達,從各種視覺元素圖表的說明、視覺認知的去蕪存菁,到以整體設計師思維檢視圖表呈現,再以範例解析何謂美、接受度高的圖表。最後幾章節則組織整份簡報,教讀者怎麼說故事、怎麼編排敘事架構,並附上實際改造前後的案例,讓讀者從頭到尾一氣呵成。
5/5Google必修的圖表簡報術
作者緩緩透過生命的歷程-商界優秀經濟學家、森林僧人、還俗,到書本尾聲家人病逝與自身病痛,一點一點地帶領讀者跟隨作者的人生體驗,一起經歷智慧慢慢覺醒與內心逐漸坦然的旅程。 雖然不見得事事如預期般美好,但我們可以少一點控制,多一點信任, 因為自己最原始的念頭,可能錯了。
5/5我可能錯了
分享這本作者公開金融時報資料視覺化經驗與知識的精華,也加上過往分析的經驗,並整理了視覺化辭典之各視覺化工具做法的資訊統整,跟大家分享交流這本好書。
4/5金融時報首席專家的資料視覺化聖經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壓抑、否認、投射、鴕鳥心態…… 其實都是為了逃避痛苦,而對自己說的謊。
Thumbnail
█節錄自《我們為什麼存在》第十三章 驚恐患難全在為私身..... 自卑和自信也並非天生,而是來源於寵辱。如果環境總是激起我陰面情緒,說我這不好那不好,嘲笑我的缺陷或者數落我的缺點,我並沒有因自愛而反抗,反而內心承認了別人的話,自然就會自卑,尤其是來自親人的數落與打擊最具有殺傷力。如果環境總是給予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 作者:史丹・塔特金 譯者:童貴珊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8-02-08 ISBN/ISSN:9789579001427 頁數:304頁 二手書購買連結 「我還沒預備好要進入一段關係中」、「被愛以
Thumbnail
★重新思考工作及讀書的定義, 找出熱愛事物,發掘自己的無限潛力!
Thumbnail
「我們嘴巴上說好,其實心裡一點都不好!!!」 被動式攻擊者,某種程度上其實很可憐。他們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當我們覺得「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時,他們其實往往說不出口。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腹黑、酸言、擺爛,好人面具下的「被動式攻擊」》 作者:Andrea Brandt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這本書是作者的成名作,內容非常豐富,是由無數個案例堆疊而成的。 「人們每天的活動中,超過 40% 是習慣使然,而非來自決定。」做這透過每個案例看到習慣如何操作與作用。每個單元同時穿插兩到三個案例一起說明,由案例帶出理論跟方法。
★一名任職於美國著名鬼屋ScareHouse的恐懼社會學家,為了探討人性中的恐懼之謎,並鑽研如何讓鬼屋的恐怖更上層樓,造訪了世界各地的駭人景點,包括在紐約116層高樓的邊緣漫步,在日本的自殺森林裡探險,在廢棄的監獄過夜,被銬上手銬在漆黑的坑道裡爬行…
★究竟是性格決定命運,或是行為決定未來?理解內在性格並覺察行為潛藏的動機,你也能朝想要的人生前進。 ●當其他人見到你的時候,他們會不自覺地提出兩個問題。你是否和善、熱忱、可堪信賴?以及:你是否有能力、具備權力與地位?那麼,我們為何這樣做?這牽涉到我們的存活問題。你是朋友還是敵人?是威脅,還是希望?
●快樂是種想像。 ●快樂的祕訣在於不要追求快樂。 ●我們應該告別對快樂的想像,讓我們不再和真實生活分割。 ●其實有問題的不是困難的事件或處境,而是連結這些事件或處境的想法和感覺。 ●不管腦內小劇場多麼頻繁上演都沒關係,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反應。 ●你停止放鬆才能開始放鬆。 ●把「目標」轉譯成「價值」。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壓抑、否認、投射、鴕鳥心態…… 其實都是為了逃避痛苦,而對自己說的謊。
Thumbnail
█節錄自《我們為什麼存在》第十三章 驚恐患難全在為私身..... 自卑和自信也並非天生,而是來源於寵辱。如果環境總是激起我陰面情緒,說我這不好那不好,嘲笑我的缺陷或者數落我的缺點,我並沒有因自愛而反抗,反而內心承認了別人的話,自然就會自卑,尤其是來自親人的數落與打擊最具有殺傷力。如果環境總是給予
Thumbnail
書籍介紹 書名:大腦依戀障礙:為何我們總是用錯的方法,愛著對的人? 作者:史丹・塔特金 譯者:童貴珊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18-02-08 ISBN/ISSN:9789579001427 頁數:304頁 二手書購買連結 「我還沒預備好要進入一段關係中」、「被愛以
Thumbnail
★重新思考工作及讀書的定義, 找出熱愛事物,發掘自己的無限潛力!
Thumbnail
「我們嘴巴上說好,其實心裡一點都不好!!!」 被動式攻擊者,某種程度上其實很可憐。他們無法表達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當我們覺得「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時,他們其實往往說不出口。 《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腹黑、酸言、擺爛,好人面具下的「被動式攻擊」》 作者:Andrea Brandt
Thumbnail
《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這本書是作者的成名作,內容非常豐富,是由無數個案例堆疊而成的。 「人們每天的活動中,超過 40% 是習慣使然,而非來自決定。」做這透過每個案例看到習慣如何操作與作用。每個單元同時穿插兩到三個案例一起說明,由案例帶出理論跟方法。
★一名任職於美國著名鬼屋ScareHouse的恐懼社會學家,為了探討人性中的恐懼之謎,並鑽研如何讓鬼屋的恐怖更上層樓,造訪了世界各地的駭人景點,包括在紐約116層高樓的邊緣漫步,在日本的自殺森林裡探險,在廢棄的監獄過夜,被銬上手銬在漆黑的坑道裡爬行…
★究竟是性格決定命運,或是行為決定未來?理解內在性格並覺察行為潛藏的動機,你也能朝想要的人生前進。 ●當其他人見到你的時候,他們會不自覺地提出兩個問題。你是否和善、熱忱、可堪信賴?以及:你是否有能力、具備權力與地位?那麼,我們為何這樣做?這牽涉到我們的存活問題。你是朋友還是敵人?是威脅,還是希望?
●快樂是種想像。 ●快樂的祕訣在於不要追求快樂。 ●我們應該告別對快樂的想像,讓我們不再和真實生活分割。 ●其實有問題的不是困難的事件或處境,而是連結這些事件或處境的想法和感覺。 ●不管腦內小劇場多麼頻繁上演都沒關係,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反應。 ●你停止放鬆才能開始放鬆。 ●把「目標」轉譯成「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