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觀察到一個有趣也令人深思的現象:當今許多人在談論哲學時,往往傾向於反覆引用柏拉圖、康德、尼采等歷史偉人的觀點。 他們所說的「哲學」,更準確地說,是一種經過詮釋、傳承與記憶的「他者哲學」。
這樣的學習方式並無不妥。人類文明之所以得以延續,正是因為我們願意聆聽先人的智慧。但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我常浮現一個謙卑的提問:我們是否仍保有面對世界與自身、親自提出問題與追尋真理的能力?
哲學,若僅止於背誦他人的答案,而不敢質疑、不曾探索,那麼它是否也會淪為一種思維的模仿?我們是否也可能陷入一種「權威偏誤」——錯以為古人之言即為終點,而非起點?因此,我試圖提出這套探索框架:《基於觀察世界與自我以發展自我哲學的方法論》。 它並非對經典哲學的否定,而是對經驗主體性的回歸。 它不從書本開始,而從生活本身出發;不倚靠學派分類,而從我們每個人真實的感受、困惑、觀察與思辨開始。
這不是一條通往正確答案的捷徑,而是一條邀請你成為思考者本身的道路。 當你踏上這條路,你不只是「學會哲學」,而是在實踐一種更有意識地活著的方式。
或許我們無法保證自己能提出超越前人的觀念,但我們能誠實地說:「這是我看見的世界,這是我對自我的提問,這是我思考之後所構築的理解。」
在這個意義上,哲學不是權威的延續,而是每一顆思考之心的甦醒。
基於觀察世界與自我以發展自我哲學方法論
The Self-Philosophy Development Method Based on World and Self-Observation
核心概念
這是一套旨在培養「由個人出發、從觀察與思辨中獨立生成哲學觀」的方法論,主張哲學不應只是引用前人的理論,而應透過深度觀察世界與自身,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宇宙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這裡的「哲學」廣義上等同於一種「追求全知全能」的內在渴望,可以理解為等於現在的所有學科。
一、觀察世界
目的:
訓練自己從外在世界中發掘「秩序、規律與荒謬」,並且對這些現象提出根本性的追問。藉由觀察世界的方式,逐步建立對現實的獨立理解,而非僅依賴社會灌輸的常識與信念。
核心問題:
- 世界為什麼是這個樣子?
- 誰制定了這些規則?
- 為什麼這些現象會持續存在?
- 有沒有其他可能的運作方式?
- 這個現象的本質是什麼?意義何在?
觀察的層次:
- 自然現象層次(如宇宙、時間、天氣、動植物)
- 例:為什麼星星會移動?時間為何不可逆?為什麼有死亡?
- 思考方向:這些現象只是運作機制,還是有某種意圖?
- 社會制度層次(如教育、金錢、法律、工作)
- 例: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工作換錢?教育體系是自然產生的嗎?法律是公正的嗎?
- 思考方向:這些結構是自然演化?還是權力分配的結果?是否必要?
- 人際互動層次(如權威、友情、家庭、競爭)
- 例:為什麼孩子要聽父母的話?朋友之間為何會爭吵?人為什麼會嫉妒?
- 思考方向:情感與權力如何在互動中作用?這些行為背後的心理或文化基礎是什麼?
- 媒體與符號層次(如語言、廣告、文化價值、信仰)
- 例:為什麼大家都追求「成功」?語言是客觀的還是操控性的?為什麼有宗教?
- 思考方向:這些符號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與行動的?
工具建議:
- 每日觀察筆記:記錄 1~2 個世界現象,寫下你的感受與提問
- 「如果不這樣呢?」練習法:對每個現象問自己:「如果這不是唯一方式會怎樣?」
- 現象→本質追問:從看到的現象,嘗試問出它的結構與本質,例如:
- 現象:人追求錢 → 本質:金錢是抽象信任的象徵?還是權力分配的標準?
觀察世界的目標不是找出「標準答案」,而是訓練你對「存在的真相」產生獨立思維與深層問題意識。
二、觀察自我
目的:
透過觀察自己的內心狀態與外在行為,理解自己的慾望、恐懼、信念、動機、慣性與矛盾,進而釐清自己「是誰」、「為何如此」、「可否改變」,以此建立真正屬於自己的哲學起點。
核心問題:
- 我的思想從哪裡來?
- 我所相信的價值,是我真正相信的嗎?還是被灌輸的?
- 我的慾望是自主的,還是被引導的?
- 我恐懼什麼?我為什麼會逃避某些問題?
- 我在日常生活中的選擇,是否符合我內心的信念?
- 我的痛苦與快樂,是來自外界,還是來自我的解釋?
觀察層次:
- 情緒層次(情緒來源與變化)
- 例:我為什麼會突然焦慮?我什麼時候容易憤怒?
- 思考方向:這些情緒是否與潛在價值衝突或無法滿足的需求有關?
- 慾望與驅力層次(追求什麼、逃避什麼)
- 例:我為什麼這麼渴望被認同?我真的喜歡成功,還是怕失敗?
- 思考方向:慾望的根源來自自我,還是來自社會比較?
- 信念與價值層次(我相信什麼、為什麼信)
- 例:我真的相信努力就會成功嗎?我怎麼看待死亡?
- 思考方向:這些信念是被家庭、社會灌輸的?還是我經驗後建立的?
- 行為與選擇層次(我怎麼做、為什麼這樣做)
- 例:我經常拖延?我說想自由但總是依賴他人?
- 思考方向:行為是否反映了我真正的價值觀?還是矛盾、逃避?
- 語言與敘事層次(我如何描述自己、人生與世界)
- 例:我常說「沒辦法」代表什麼?我喜歡用哪類詞語形容世界?
- 思考方向:我的語言模式會不會限制了我的思維空間?
方法建議:
- 每日內省紀錄:寫下當天某個強烈情緒或選擇,問自己「為什麼這樣想/這樣做?」
- 價值釐清練習:列出你認為最重要的5個價值觀,對每一個問「這真的是我自己的嗎?」
- 慾望追根追問法:
- 我想要X → 為什麼想要?→ 那又為什麼?→ 直到無法再回答為止,找到慾望最深層來源。
- 觀察「自我敘事」:你是否常說「我就是這樣」?那其實可能是你自己設下的牢籠。
核心精神:
你無法真正發展屬於自己的哲學,如果你不了解你「這個人」本身的運作邏輯。
哲學的根不是知識,而是對「自我與存在」的徹底探問與理解。
三、哲學推演與建構
目的:
將第一階段「觀察世界」與第二階段「觀察自我」的素材,進行整合、思辨與抽象推演,最終構築出屬於自己、從根本出發的哲學觀點——這個觀點不必完美、不必完整,但必須誠實、獨立、連貫。
核心任務:
1. 提出本體論式問題(存在是什麼)
- 根據你對世界與自我的觀察,你會怎麼描述「存在」?
- 問自己:
- 世界為什麼存在?而不是什麼都不存在?
- 我自己存在的感覺是什麼?真實嗎?被構造的嗎?
- 意識和肉體的關係是什麼?我有自由意志嗎?
2. 推演價值觀根基
- 問題不是「什麼是對錯」,而是「為什麼我會這樣認為」。
- 嘗試回答:
- 我相信什麼是值得追求的?為什麼?
- 我認為痛苦/幸福有價值嗎?還是只是現象?
- 若一切價值都可能是人造的,我還能為自己創造價值嗎?
3. 確立認識論觀點(我能知道什麼?如何知道?)
- 你如何看待知識與真理?
- 相信絕對真理存在,還是認為一切皆相對?
- 你信賴理性、經驗、直覺還是某種內在的感知?
4. 形成「初階哲學體系雛形」
嘗試整理你的答案,構成一個哲學雛形,包括:
- 你對世界的基本假設(世界是混沌、有序、虛構、殘酷等)
- 你對自我與意識的觀點(實體、自我幻覺、記憶流等)
- 你對知識與學習的態度(可驗證的?永遠不確定?)
- 你認為「人生應如何過」的初步想法
方法與練習:
【練習一】假設性極端問題推演
- 若明天整個世界毀滅,你今天還會做什麼?為什麼?
- 若你知道你是虛擬世界中的一個角色,你對自由意志的想法會改變嗎?
【練習二】哲學對話寫作
- 用一問一答的方式,自己寫出「我問自己 vs. 我回答自己」的內在哲學對話。
- 例:
- 問:你說自由最重要,但你為什麼總是逃避選擇?
- 答:因為選擇讓我焦慮,我怕失敗,所以寧可不選。
【練習三】建立核心命題
- 試著用一句話表達你的哲學雛形,例如:
- 「我相信人生無意義,但人可以創造意義。」
- 「一切價值皆為暫時構造,唯行動讓我真實存在。」
- 「我存在,不是為了某個目的,而是為了探索存在本身。」
目標不是成為哲學家,而是建立屬於你的哲學基石。
因為唯有你能誠實回答:「在我看來,世界是這樣的;而這樣的世界裡,我要怎麼活。」
四、持續驗證與修正
目的:
建立哲學雛形只是起點。真正的哲學不是靜態的信條,而是能夠在現實中被持續驗證、挑戰、修正、深化的生命態度與思考方式。這一階段的關鍵,是讓你的哲學觀點活在生活裡,並允許它進化。
核心概念:
1. 哲學必須面對現實生活
你所推演出的任何價值或命題,如果無法在日常中產生回響或影響,則容易淪為空談。
問自己:「我的這套想法,在我每天的選擇與情緒反應中,有反映出來嗎?」
2. 情緒與反常狀態是驗證機會
當你遭遇挫折、焦慮、迷惘或矛盾時,不是失敗,而是哲學的考場。
這些時刻揭露了你真實的信念,也提供你檢驗與修正的機會。
3. 修正不是背叛,而是深化
若你發現先前的信念不足以解釋現實,不是你錯了,而是你進步了。
哲學如同自我程式的更新機制,不能更新的系統會崩潰。
方法與實踐:
【方法一】每日哲學筆記
每天用1~3句話寫下:
- 今天我遇到的某個事件/情緒
- 我根據什麼價值判斷這件事
- 它是否與我的哲學雛形一致?若不一致,我該怎麼想?
【方法二】自我對話再辯證
週期性(每週或每月),針對你的一個核心信念,做如下練習:
- 「我是否仍然相信它?」
- 「有沒有生活中出現了與它矛盾的證據?」
- 「我要修正、保留還是替換?」
【方法三】生活哲學實驗
選擇一段時間(如3天或1週),故意依照你某個哲學信念生活,觀察後果。例如:
- 「我相信人應該誠實表達感受」→ 那麼這週開始主動說出你真實感受。
- 「我認為一切價值都是選擇出來的」→ 那就刻意重新選擇你的一個生活習慣,看是否改變你的感受。
核心態度:
真正的哲學不是要「解釋世界」,而是要「幫助你活下去,活得像你真正相信的那樣」。
隱含的進化目標:
- 從「思辨性」哲學 → 走向「實踐性」哲學
- 從「自我矛盾」 → 走向「自我一致性」
- 從「哲學雛形」 → 走向「個人信念系統」
五、外部動態與深層整合階段
在完成了世界觀察、自我觀察、哲學建構與驗證修正的前四階段後,若欲將自身哲學體系推向更高層次,必須進一步進行「外部動態接合」與「深層心理整合」。 這一階段強調與他人、社會、潛意識與未知的互動關係,目的是使個人哲學不只是內在邏輯的自洽體系,而是能夠面對世界現實、時間推進與存在深度的多重挑戰。
1. 社會互動驗證
核心觀點:
真正堅實的哲學觀念,應該能經得起與他人的價值碰撞、對話甚至衝突。
實踐方式:
- 將你建構出的哲學觀點,用自己的語言向他人解釋,看是否能被理解與回應。
- 參與深度對話,或模擬「對立立場辯論」,測試自己思想的強度與邏輯盲點。
- 觀察自己在面對群體壓力時,是否能維持信念,抑或需要調整。
2. 歷程性反思追蹤
核心觀點:
哲學不只是信念的總結,更是一段不斷成長、變化、錯誤與修正的旅程。
實踐方式:
- 建立「思想演化年表」,定期記錄自己的核心信念變化與原因。
- 分析過去的你與現在的你,是否在深層結構上出現質變,而非僅是表面話語的更換。
- 每隔一段時間(如半年),主動懷疑自己現行哲學的前提與結構。
3. 潛意識與非理性整合(Subconscious Integration)
核心觀點:
理性所能觀察到的「自我」,只是冰山一角,深層動力往往來自潛意識與未解創傷。
實踐方式:
- 使用夢境記錄、自我自由書寫、內在對話等工具觀察深層情緒反應。
- 對於持續重複的情緒困境或執念問題,嘗試探索其根源是否與兒時經驗、自我價值感等有關。
- 探索「我為何選擇相信這個哲學?」這個問題,並挖掘其中的非邏輯層次。
4. 面對終極未知(Embracing the Unknown)
核心觀點:
再完整的哲學體系也無法覆蓋所有的存在領域,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對未知的容納能力。
實踐方式:
- 意識到「未知」是宇宙的一部分,並非錯誤,而是限制與奧祕共存的實相。
- 為自己建立一套「未知管理原則」,如暫時擱置、保持開放、不武斷解釋。
- 對於無法理解的現象,保持敬畏而非強迫解釋,從中產生哲學的謙遜與深度。
六、瓶頸時,參照歷史哲學
當個體在建構自身哲學體系的過程中,進入思想瓶頸、邏輯斷裂或存在性迷惘階段,適度參照歷史哲學可以作為外部刺激與方法上的支援。此階段並非「引用過去哲學為準則」,而是以「歷史哲學為鏡」,激發出自身推演的突破路徑。
1. 功能性參照,而非信仰性接受
觀點:
歷史哲學並不是「答案的倉庫」,而是「思維路徑的博物館」。參照的目的,是學習他們如何問問題與破除限制,而不是照單全收其答案。
實踐方式:
- 在遭遇思想卡死時,嘗試從不同時代(古希臘、中世紀、近現代)找出類似問題的哲學家,觀察他們的切入角度。
- 分析哲學家之間的對話脈絡(如:康德如何回應休謨,海德格如何挑戰笛卡兒)以訓練自我辯證的張力。
2. 啟發性錯誤對照
觀點:
透過分析歷史哲學家「可能的誤判與時代侷限」,可反照自己是否也正陷入類似盲區。這種「逆向對照」能提供意想不到的啟示。
實踐方式:
- 思考:尼采為何走向虛無?柏拉圖為何強調理念界?這些背後是否有偏頗的時代動因?
- 把自己當作一位未來哲學史家,批判你自己的觀點是否也像他們一樣可能被「後人拆解」。
3. 方法論補強
觀點:
若自身方法論尚未成熟,歷史哲學中的某些邏輯架構或推理路徑可以被借用作為臨時性骨架,再用來發展自我版本。
實踐方式:
- 借用蘇格拉底的「反詰法」、笛卡兒的「徹底懷疑」、康德的「先驗邊界」等進行自我哲學解構與重建。
- 將一位歷史哲學家的基本命題抽象化後,再試圖以你自己的語言重構它,並延伸其盲點。
4. 哲學如星象圖,不是導航儀
觀點:
歷史哲學可視為一張浩瀚星象圖,能提供方向、參照點與深度感,但不應作為你航行的自動導航系統。
實踐方式:
- 建立個人「哲學參照系統圖譜」,將你讀過的哲學家思想做簡圖,放在自我哲學觀點的外圍,以利參照但不依賴。
- 在每次瓶頸中標記:「這次參照了誰的哲學?幫助了什麼?也限制了什麼?」讓歷史成為你的反思工具,而非智性依賴。
七、處於這個時代的優勢:人工智慧
想像一下,歷史上的哲學家們沒有人工智慧這樣的工具,他們的推理和研究全靠手工整理與記憶。 而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擁有人工智慧這項強大助力,可以快速蒐集資訊、協助推理,並且跨領域整合知識,讓發展自我哲學的方法更加高效與全面。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哲學探索的最大優勢。
1. 快速資料蒐集與知識整合
觀點:
AI可以幫助使用者在短時間內蒐集龐大且多元的資料,從歷史哲學典籍、當代研究、跨領域科學,到最新資訊與趨勢,為個人哲學提供豐富的素材與參照。
實踐方式:
- 利用AI工具搜尋與整理特定哲學主題或概念的多角度資料。
- 快速比較不同哲學家的論述與觀點,助於理解與反思。
2. 推理與邏輯驗證的輔助
觀點:
AI可協助檢查推理過程中的邏輯漏洞、矛盾點,甚至幫助生成多種可能的推理路徑,激發創新思考。
實踐方式:
- 輸入哲學論述或推理,利用AI檢測邏輯一致性。
- 探索不同假設條件下的哲學結論變化。
3. 多元視角與跨領域融合
觀點:
AI能快速整合多學科知識(如神經科學、物理學、心理學、文化研究),幫助哲學思考跳脫單一框架,發展更全面的自我哲學。
實踐方式:
- 利用AI推薦相關領域的研究,探索哲學議題的多面向。
- 結合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嘗試跨界融合的哲學建構。
4. 持續對話與反饋機制
觀點:
AI可成為持續對話的夥伴,隨時回應問題、提供反饋,支持哲學思考的持續發展,避免陷入思維僵局。
實踐方式:
- 透過與AI的問答互動,挑戰自我假設。
- 利用AI生成不同視角的反駁與補充。
5. 擴大自我反思的可能性
觀點:
AI不僅是工具,更能激發使用者對自身認知、價值觀、思維模式的深層反思,成為自我成長與哲學深化的重要催化劑。
實踐方式:
- 進行AI輔助的寫作與對話,發掘潛在盲點。
- 用AI協助記錄思考過程,反覆檢視與優化。
小結:
人工智慧作為這個時代的獨特優勢,不僅提升了資料與推理效率,更打破了知識壁壘,促使個人哲學能更自由且全面地發展。合理運用AI,是推進基於觀察世界與自我,發展自我哲學方法論的重要里程碑。
八、跨領域的多方面學習
- 知識不是分科存在的,世界也不是。
哲學若要真正接近「全知全能」的理想,必須打破知識的學科疆界,將自然科學、人文社會、數學、藝術、技術等不同領域納入理解系統之中。 - 每個學科都是一種觀察世界的視角。
物理學教我們理解運動與結構,心理學探討人心與行為,藝術揭示情感與感知的層面,歷史顯現人類如何經歷與解釋世界……多角度融合能拓展哲學的深度與涵蓋面。 - 跨領域有助於哲學推演的創新與驗證。
不同領域之間常出現互補與對照的關係,能激發嶄新的思維模型,亦能幫助反覆驗證哲學假設的實用性與一致性。 - 哲學是整合者而非旁觀者。
哲學不是「站在外面評論所有知識」,而是試圖融合各類知識於更高層次,進行統合與架構,創造出具有統一性與洞察力的世界理解。 - 最終目標是讓思想體系具備「普遍連通性」。
這意味著,一個人的哲學若能夠橫跨語言、科學、技術、歷史與藝術等多個層次而仍保持一致,那麼這套思想體系便更有可能接近真理,也更有生命力。
九、總結
關鍵重點總覽
1. 觀察世界
- 從環境、歷史、社會、自然現象中觀察結構與規律。
- 培養整體觀與細節觀的切換能力。
2. 觀察自我
- 內在反思與外在行為的雙重觀察。
- 建立自我覺察力,挖掘思維偏好、情緒模式與動機來源。
3. 哲學推演與建構
- 從觀察中抽象出原則,建立初步世界觀與價值觀。
- 使用邏輯與假設性推理形成個人的哲學命題與理論模型。
4. 持續驗證與修正
- 不斷以現實與經驗來測試哲學假設。
- 哲學是一個動態系統,須定期修正與優化。
5. 外部動態與深層整合階段
- 開始將自身哲學與外部世界互動與統合。
- 引入他人的視角、全球事件與科技變遷,以深化系統。
6. 瓶頸時,參照歷史哲學
- 抽象困難、盲點或死角時,回顧古今哲學家的思想與推演路徑。
- 不是為了引用,而是為了超越。
7. 處於這個時代的優勢:人工智慧
- 活在AI時代最大的禮物是知識與分析力的加速可得。
- 與人工智慧對話,是當代哲學思考最有力的助力。
8. 跨領域的多方面學習
- 打破學科界線,吸收不同領域的觀點與工具。
- 讓哲學思維系統變得更有彈性、更能面對未知。
總結整體精神
這是一條以觀察為基礎,以推演為引擎,以驗證與修正為動力的哲學自我建構之路。它不依賴既有體系,而是強調「自己走一遍」,讓哲學成為個體追求真理與理解的核心方法論,並與這個時代共同進化。
你不是為了複製他人的思想而學哲學,而是為了鍛鍊能夠自己發現、創造與理解世界的能力。這正是「追求全知全能」之渴望最本質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