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3D列印皮膚」時,腦海中浮現的多半是列印機一層層堆疊細胞與基質,構築出新生皮膚的畫面。然而,在這場細胞工程與醫療科技交織的再生奇蹟背後,還有一道常被忽視、卻極其關鍵的防線——抗菌防護。
對燒燙傷與大面積創傷患者而言,雖然3D列印提供了重建皮膚的希望,但若忽略感染控制,細菌將迅速在創面繁殖,突破生物墨水或敷料的防線,使所有再生細胞的努力功虧一簣。特別是在皮膚屏障完全喪失的情況下,病原體可於數小時內大量入侵,不僅延誤癒合,還可能引發敗血症,危及生命。
因此,「溫和、持久,且不妨礙細胞附著與生長的抗菌處理」,已不再只是輔助性措施,而是3D列印皮膚能否成功整合與癒合的根本關鍵。
細菌如何干擾皮膚癒合的每一個階段?
皮膚修復是一個高度協調的生物學過程,主要分為三大階段,每個階段都可能受到細菌干擾而失敗:
1. 炎症期(Inflammatory Phase)
創傷發生後的數小時至數天內,免疫細胞(如嗜中性球、巨噬細胞)會進入創面清除病原與壞死組織。此時,若有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或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入侵,將釋放酵素與毒素破壞免疫細胞,導致炎症延長,進而抑制後續的再生機制。
2. 增生期(Proliferative Phase)
此階段為纖維母細胞、角質形成細胞大量增殖,並形成新血管與基質的關鍵期。但若細菌在此時形成「生物膜」(Biofilm),便會阻礙細胞遷移與附著,且其產生的代謝物會抑制生長因子,導致傷口停滯於不癒合狀態。
3. 重塑期(Remodeling Phase)
癒合最後階段,膠原蛋白重新排列,組織結構恢復。此時若仍有慢性感染存在,將造成持續性低度發炎反應,不僅破壞已形成的組織結構,還會促進纖維化與疤痕形成,甚至再次潰瘍。
常見致病菌與其傷害機制
在慢性傷口中,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和 綠膿桿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是最常見的致病菌。其中,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形成厚實的生物膜,對多數抗生素產生抗藥性,是造成慢性創面癒合遲緩的主因之一。綠膿桿菌則常見於濕潤環境中的燒傷傷口,具高度黏附能力與毒素釋放潛能,可快速破壞新生組織。
研究指出:生物膜中的細菌對抗生素的耐受性可比游離狀態高達1000倍,使得常規治療往往無效,加劇感染惡化與治療延遲。
細菌干擾的3個關鍵列印節點
在3D列印皮膚的流程中,細菌可能在以下階段發揮致命影響:
創面清創階段
如果在清創過程中未能徹底抑菌,殘留的微生物將在短時間內進行生物膜(biofilm)形成,這層生物膜會阻隔列印層細胞與基質接觸,大幅降低附著與整合成功率。
生物墨水列印階段
此階段需將含有細胞的生物墨水直接噴印在傷口上,若創面仍存在低度感染,或列印環境未能嚴格無菌,細菌會直接與細胞共存於列印層中,導致細胞存活率驟降、排列紊亂,甚至誘發早期壞死。
癒合整合階段(術後)
列印完成後,若敷料與環境未提供足夠防護,外界病菌將從汗液、空氣或器械二次入侵,延遲血管新生、干擾真皮層融合,增加疤痕與再潰瘍機率。
為何傳統抗菌方法無法勝任?
雖然酒精、優碘與抗生素是常見抗菌利器,但在3D列印皮膚的情境中卻存在兩大致命限制:
細胞毒性高:會殺死墨水中的幹細胞與角質細胞,嚴重降低列印存活率。
干擾再生環境:刺激性成分會破壞濕潤平衡與支架穩定性,導致癒合延遲或細胞排斥。
因此,3D列印皮膚需要全新的抗菌策略——低毒、可控、與細胞共生。
甚至可以說「溫和、持久、不妨礙細胞附著的抗菌處理」並非只是輔助措施,而是決定3D列印皮膚能否成功融合與功能再生的根本因素。這樣的抗菌機制,必須與再生系統高度協調——不殺細胞、不阻細胞增殖、不破壞支架結構,卻能穩定地抑制病原微生物。
銀離子:目前最具潛力的解方之一
銀離子(Ag⁺)能破壞細菌細胞膜、結合蛋白質與DNA,干擾其代謝與繁殖,具有以下優勢:
廣效抗菌(有效對抗細菌、真菌與病毒)
生物相容性高,不影響細胞附著與生長
可嵌入多種材料,如生物墨水、水凝膠、敷料中
應用形式:
銀離子抗菌生物墨水:可在列印時主動抗菌,降低列印失敗率
智慧敷料:可根據pH值或溫度釋放Ag⁺,提供持續抗菌防護
預處理噴霧:列印前溫和抑菌,不傷細胞
3D列印皮膚的終極目標,並不只是「造出一層皮膚」,而是打造一個能與免疫系統共生、具抗菌能力的再生微型生態系。未來,隨著對細菌感染機制的深入了解和新材料的開發,抗菌策略將在3D列印皮膚再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升治療效果,縮短癒合時間,改善患者的生活品質。
參考資料:
Astaneh, M. E., & Fereydouni, N. (2024). Silver Nanoparticles in 3D Printing: A New Frontier in Wound Healing. ACS Omega, 9(9), 41107–41129.
Khansa, I., et al. (2019). Silver in Wound Care—Friend or Fo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Plastic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 Global Open, 7(8), e2390.
WoundSource. (2021). Breaking Down Silver: How Bacteria Are Affected.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oundsource.com/blog/breaking-down-silver-how-bacteria-are-affected
Wikipedia contributors. (2024). Silver nanoparticle. In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Retrieved fro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lver_nanoparticle

Professional in scrubs performing cosmetic procedure on torso by Javier Sanchez Mingorance from Noun Project (CC BY-NC-ND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