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課想要搭配節慶來進行專題教學,一路從二二八人權繪本、清明節生命繪本,這次五月剛好有母親節,於是開始思考要如何讓三年級孩子跳脫傳統思維,除了感謝媽媽外,更能從繪本中和自己的生活經驗結合,思考節日的意義。每一次尋找繪本,除了先蒐集與母親節有關繪本外,還要到處看家附近圖書館借不借的到,實在很花時間。好處是現在把各個節日、議題的繪本分門別類,以後教學時就方便許多了!另外有趣的是,比起市立圖書館,學校裡面的藏書更是豐富,好多找不到、被借走的書,最後都是在學校圖書館找到的呢。
這次挑選了六本繪本,分別是《媽媽的畫像》、《朱家故事》、《怪獸媽媽》、《世界上最強壯的媽媽》、《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媽媽的一碗湯》。





學習單共分三個大題,
第一大題:我最了解「她」
請學生先寫下媽媽喜歡的食物、衣服、討厭的東西、口頭禪等,回家後請媽媽填寫,一起對答案。
從這個大題觀察到許多有趣的現象,大部分媽媽的口頭禪都是「快一點」、「去洗澡」、「去睡覺」
也有媽媽填:「我的兒子怎麼那麼帥?」可以看到親子互動的痕跡,覺得很可愛。
第二大題:繪本中「她」的多重宇宙
分派其中一本繪本給小組共讀,選一個說書人為大家說書。以五分鐘為單位,看完後接著傳到下一組,直到看完六本繪本為止。
請孩子們從繪本中思考這些「女性長輩」們的故事與自己的媽媽是否有相同之處?不同的地方又在哪裡?寫在學習單中。
第三大題:「她」的畫像

請孩子思考媽媽在身為「媽媽」時,和她還不是這個身分的時候會有什麼差別?這一題對三年級孩子來說有點太難,要深入探討有難度,不過也有幾個有趣的答案。
大部分孩子都以媽媽在家、在外面做區分,因此可以看到畫中的媽媽髮型、眼鏡會有所差別,邀請大家一起來推論裝扮的差異,孩子紛紛討論到「在家時比較輕鬆」、「媽媽工作時比較嚴肅」等。
有一個孩子將「媽媽」身分時的這張臉畫了兩個表情,她說:「因為媽媽平常要照顧弟弟,還要時時注意我的心情,因此覺得她時常分身乏術。」
聽到這個回答瞬間覺得好窩心,孩子能觀察那麼細微,真的很難得。

在繪本中相同與不同的這個大題,也可以聽到孩子們不約而同有趣的想法。其中,他們討論度最高的便是《朱家故事》,這本繪本從我還是孩子時就看過了,但儼然是故事內容實在精彩,才會時至今日還是他們討論度最高的一本。孩子們的回答也很有趣,有人說:「我媽媽不會那麼輕易離家出走。」「我會跟媽媽一起做家事。」「故事裡他們都使喚媽媽(做家事),但現實生活中是我媽使喚我做家事。」
母親節,透過繪本稍稍了解媽媽這個角色的內心世界,用提問及引導激發孩子們思考,有別於以往下結論的方式,最近越來越喜歡這種開放性的問答。
沒有答案,也是答案。
還有很多很棒的繪本教材,一次也不用只讀一本書,靠著孩子自主性閱讀、理解,所得到的答案即使天馬行空,也很珍貴純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