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們的核電廠除役了,這代表著台灣能源結構的一大轉變。核能過去在台灣的供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提供了穩定且基載的電力。隨著機組達到使用年限或基於政策考量而停止運轉,我們確實面臨了填補核能缺口、確保未來能源供應無虞的重大挑戰。這無疑代表我們需要更積極、更快速地發展並依賴更多的替代能源。這其中有火力、太陽能、風力、水力發電。
這些替代能源各有其特性與潛力,也伴隨著不同的挑戰。
首先談到火力發電,特別是天然氣發電,它在現階段是填補核能基載電力空缺最直接且快速的選項。相較於燃煤,天然氣發電的碳排放量較低,被視為能源轉型中的一個「橋接」能源。然而,台灣天然氣幾乎全數仰賴進口,這不僅涉及能源安全(地緣政治風險、運輸線穩定),也面臨國際天然氣價格波動的壓力。燃煤發電雖然成本較低,但其高碳排放和空氣污染問題是台灣必須積極解決的環境負擔。如何在確保供電穩定的同時,逐步降低對高碳排火力的依賴,是當前的關鍵課題。再來是再生能源,它們是台灣邁向淨零排放目標的希望所在。太陽能和風力發電近年來在台灣發展迅速,特別是離岸風電,台灣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離岸風場潛力巨大。這些再生能源具有潔淨、永續的優點,是全球能源轉型的核心。然而,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具有「間歇性」的特性,它們的發電量受到天氣條件(日照、風力)的影響,無法像核能或傳統火力發電那樣穩定輸出。這對電網的穩定性構成了挑戰,需要在電力調度、儲能技術和智慧電網方面進行大量的投資和技術提升。
水力發電在台灣的發展空間相對有限。台灣的河流短促陡峭,雖然現有一些慣常水力發電廠,且抽蓄水力發電在尖峰時段和系統穩定上扮演重要角色,但要大幅擴充水力發電總量存在地理和環境上的限制。
因此,核電除役後的能源轉型,並非簡單地用一種能源取代另一種,而是需要一個多管齊下的、複雜且精密的能源組合策略。這包括:
- 能源結構的多元化: 平衡發展天然氣、太陽能、風力等不同來源的電力,降低對單一能源的依賴。
- 提升能源效率: 從需求端著手,推動產業、商業及民生部門的節能措施,減少總體電力需求,降低供電壓力。
- 強化電網韌性與智慧化: 投資智慧電網技術,提升電力調度能力,更好地整合間歇性再生能源。
- 發展儲能技術: 儲能系統是解決再生能源間歇性問題的關鍵,能夠將再生能源發出的電力儲存起來,在需要時釋放。
- 考慮新興能源技術: 持續關注和研究地熱、波浪發電等其他可能的再生能源形式,以及氫能等潛在的未來能源。
核電除役是台灣能源轉型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它帶來了挑戰,但也催生了加速發展替代能源、優化能源結構的動力。這不僅是關於技術和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涉及政策制定、市場機制設計以及全民的能源意識提升。台灣的能源未來,將是一場在穩定供電、環境永續與經濟發展之間尋求最佳平衡的持續探索與實踐。唯有穩健地推進各項替代能源的發展與整合,我們才能確保在告別核能後,依然擁有一個安全、可靠且綠色的能源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