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預告的「高級中等以下學校校園行動載具使用原則」修正草案,在校園內投下了一顆震撼彈,尤其針對高中職學生手機使用管理,從過去的嚴格限制轉向賦予學校更大的彈性,引發了各界的廣泛討論,甚至有高中生因此發起了靜坐抗議。
這份新版草案的最大亮點,在於將國中小與高中職學生手機管理分流處理。對於國中小學生,原則上仍傾向集中保管與關機,除非經教師引導學習或緊急聯繫才可使用。但針對高中職學生,草案則基於其自主性較高的考量,賦予學校邀請教師、家長、學生代表共同討論,並訂定彈性管理機制的權利,甚至可以開放手機使用的時間。此外,學校訂定的規範需經過校內民主程序,並至少每三年檢討一次,且學生代表人數不得低於三分之一,意圖讓規範更貼近校園實際需求。
各方意見交鋒:開放與規範的兩難
教育部的出發點,無疑是希望在數位時代下,讓校園手機管理能更因地制宜,並培養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畢竟,手機已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完全禁止並非長久之計。然而,草案公布後,各方意見也隨之浮現,形成一場關於「開放」與「規範」的兩難思辨。學生團體對此草案表達強烈不滿,認為其決策程序過於倉促,未能充分納入學生意見,有違民主精神,呼籲教育部應退回草案,重新啟動更廣泛的討論。部分高中生甚至採取靜坐行動,希望能讓教育主管機關聽見他們的聲音。
而教師方面,則有聲音擔憂教育部此舉形同將責任「下放」給學校,最終仍由第一線教師來面對手機可能帶來的學習分心、作弊、網路霸凌等問題。他們期待教育部能有更明確、統一且具強制力的規範,而非將複雜的管理問題拋給各校自行承擔。
方法總比困難多
在校園手機管理的戰場上,如果學校只是單純地「禁止」或「沒收」,那麼學生往往會展現出令人「嘆為觀止」的應變能力,印證了「方法總比困難多」的道理。當規定學生必須將手機集中保管時,最直接且常見的「對策」就是帶兩支手機:一支乖乖交上去「應付」規定,另一支則悄悄留在身邊,用來應急聯繫或享受片刻的娛樂。
而老師們疲於奔命地與學生的「創意」鬥智,而學生則在規避中不斷強化其「反偵察」能力,最終導致師生間的信任裂痕日益擴大,校園氛圍也隨之籠罩在緊張與壓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