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2.5個月。
「三、二、一……進氣閥關閉,主氣密層上鎖。」
曉彤按下按鈕,厚重的艙門緩緩滑動,最後「咔哒」一聲鎖定。避難所進入全封閉模式。
祐誠站在通道中段,確認門縫氣壓變化數據穩定後,對耳機說:「氣密成功,開始計時。」
他們此刻身處於地下二層新建完成的模擬區塊,一間約90平方公尺的實驗型生活空間,模擬三人份配置縮小比例,由曉彤親自設計並監造。
「這只是兩天封閉模擬,」曉彤說,「但如果哪邊跳警報,那就當真的處理。等測試完畢,還是會打開讓無人機把物資送進去。」
語婕環顧四周,嘖了一聲:「好像來到未來版膠囊旅館。」
牆壁是柔霧白的複合材料,無接縫的嵌合板拼構出視覺連續的空間。頂部採局部可控照明模組,亮度隨晝夜調整,模擬外部節律。角落擺著兩台呼吸空氣質量監控器,正在閃著綠光。
祐誠開啟淨水器與回收系統,從水槽中倒了杯水,小口抿了一下。
「……還不錯。沒金屬味,也沒有異常礦物質殘留。」
語婕抱著膝坐到床鋪邊緣:「這樣說起來,我們已經擁有了一座可以活兩年的地下堡壘?」
「至少可以活三年,」曉彤補充,「如果你們不洗太多澡、食物準備夠多,節能模式下能再撐更久。」
她說完,低頭打開筆電,繼續記錄各區氣壓與模組響應。
但沒人說出來的,是這也是一種心理壓力測試。
三人從早上九點被封入這個地下空間後,氣氛雖然輕鬆,卻也逐漸陷入一種……過度安靜的狀態。
沒有手機訊號,無法打開窗戶。
溫度恆定在26.2°C,空氣帶點乾爽的金屬味,牆壁上模擬的「藍天天幕」看多了讓人覺得像幻覺。
到了下午四點,語婕忽然說:「我們是不是應該搞一點娛樂活動?」
祐誠一臉懷疑:「妳不是說這兩天要記錄情緒變化?」
語婕聳肩:「那就從現在開始變化。」
她從側背包中抽出一盒撲克牌:「這可是高溫末日最珍貴的精神糧食。」
曉彤抬頭:「我不會打牌。」
「那你可以記錄我們勝率。」語婕笑著遞過幾張牌,「順便訓練數據辨識能力。」
遊戲持續不到一小時,曉彤就學會了規則,並開始用演算法算機率。
祐誠:「……這樣我們還玩什麼?」
語婕嘆氣:「這就是凡人與天才的差距……」
晚餐是一包凍乾燉飯,配上濾水機泡出來的熱可可,味道比預期好得多。雖然只是模擬,但那一刻,他們像是真正生活在這個地底世界的一部分。
臨睡前,曉彤依然坐在工作區,看著螢幕。
「氣密層穩定,除濕模組回應速度正常。主冷卻區域溫度波動 ±0.3 度……」
語婕拉過她:「夠了,休息吧。」
「我怕漏掉什麼……」
「如果真有什麼錯,我們會一起面對。」
這句話像一塊暖石,讓曉彤安靜地點了點頭,終於闔上筆電。
燈光逐漸調暗,模擬天幕切換至夜空模式,淡淡星點灑在天花板上──是假的,但夠美了。
那一夜,他們沒有做夢。
在高地避難所連日趕工後,眾人終於鬆了一口氣,回家補眠一番。隔天相約圖書館的討論室見。
「第一轉運站與第三轉運站已進入最後內裝階段,第二站剩下防盜門與風力模組,這兩天會合併完成。」她一邊操作,一邊對身後的兩人說。
「比預定時間快三天?」祐誠看著畫面中轉運站的3D圖像,眉頭略微舒展。
「不要看三天好像很多,一但途中有甚麼意外發生,整個建設進度就趕不上了。」曉彤頓了一頓。「所以,我們要把握每個可以加快腳步的機會,同時又不能落下品質。」
語婕湊過來看畫面,發現第四個閃爍的光點標記著尚未命名的轉運站備援位置。地圖中它位於一片高地邊緣,被森林與丘陵層層包圍,離任何道路都有數公里距離,交通極其不便。
「這就是備用站?」她歪頭看曉彤。
「嗯,一處廢棄軍事設施,有混凝土地堡結構、半地下出入口、自帶雨水蓄水井與煙囪式通風孔。結構本身幾乎完好,只要補強防盜系統就能使用。」曉彤點開照片,牆面依稀還留有軍徽與舊標語,彷彿時光封存的殘影。
祐誠望著畫面,略微沉吟:「交通太困難,無法自己搬進去……只能委託當地物流平台送裝並由現場小隊驗收嗎?」
「沒錯。」曉彤迅速點開另外一頁,「目前已派出無人偵查車確認周邊環境,平台那邊安排的團隊會在三天後運送物資進場,我們只需遠端監控交付與封倉程序。」
語婕看著那幾筆物資清單,低聲念著:「糧水、藥品、醫療包、空氣瓶、小型電源模組、行動暖氣、四驅車一輛、備用燃油兩桶……這樣真的夠嗎?」
「每站只能維持三人七天的臨時生存,不是長期駐守用。」祐誠搖頭,「轉運站的功能,是在撤離過程中落腳與分段補給,只要能撐過遷移就足夠了。」
「說得像要真的撤離一樣。」語婕嘀咕一句,但沒有反對。
畫面中顯示三輛四輪驅動車的定位訊號已經抵達各自倉儲位置,包含後來為了要去高地庇護所追加的一台也送到位了。
清一色的沙色塗裝與車頂設有貨架與緊急燈號模組,適合應付泥濘與斷路的地形。每台車都裝上了GPS與手動啟動系統,並於車尾藏有緊急存糧與濾水器材。
「你連防盜系統都設好了?」祐誠轉向曉彤,語氣略帶驚訝。
「當然。」她聳聳肩,「機械門鎖、感應警報、紅外線感測器、兩層加密碼,足夠應付野狗和亂入的人類。」
「那如果真的被人發現呢?」
「不會的。」曉彤抬頭,眼神堅定,「選址的時候我挑的是地勢隱蔽、無衛星標記、沒有網路訊號的死角,連導航都不會跳出這條路線。除非你是當地人,否則根本不知道這裡可以進得去。」
三人對視一眼,沒有誰開口,但彼此心照不宣——當這個世界開始崩壞,每一個安身立命的據點,都可能是最後的退路。他們沒得選,這些轉運站,必須準備到最壞的那一步。
午後兩點,城市圖書館五樓的小型研討室內,窗簾拉得密不透光,只有桌上的筆電螢幕散發出冷白的光。三人圍坐在會議桌前,銀灰色的小熊造型筆電正連接著遠端伺服器,實時傳輸黎明谷基地施工的同步影像。
畫面中,一片廣袤空地已被深挖成條狀基槽,中央佈滿鋼筋與混凝土預組構件。無人機正一架架準確地將建材運送至定位,並由地面上的多關節機械臂負責焊接與拼裝,整個施工現場秩序井然,如同一場經過無數次沙盤推演後的無聲協奏。
「這是……我們的基地?」語婕望著畫面,聲音裡夾雜著些許不確定與難以置信。
「主基地,正式啟動施工。」曉彤語氣平靜,眼神卻閃著光。「剛剛灌漿模組開始作業了,地下一層區塊優先施工,包含主儲糧層、地熱導管、水源預留井、空氣交換管道。等地下完成後,才會蓋上地面偽裝層。」
祐誠一言不發,盯著畫面中的地形。他一眼認出那些坑道口的位置,是當初他與曉彤針對氣流模擬調整過多次的設計。此刻,那些複雜的圖面與數據,正一點一滴化為現實。
畫面中,一架重型飛行無人機穩穩地降落,將金屬骨架精準放入預定卡槽,隨即兩側的焊接模組同步啟動,火光在塵煙間一閃即滅。旁邊另一台低空巡航無人機則運輸通風管段,吊掛進入未完成的通風豎井。
語婕看著密密麻麻的控制介面,忍不住嘆了口氣:「雖然看過現場作業的情況,但規模不一樣,還是覺得很震撼。」
祐誠沒笑,只是低聲問:「地下水接入點確認了?」
「接好了。五十公尺井深,已封管,等三天後裝設濾水系統。地熱孔打到一千公尺,導管明天送到。通風管現在是預埋狀態,預計四天內封裝完成。」曉彤回答得乾脆。
語婕捧著熱水杯,小聲說:「我們現在坐在圖書館裡,一邊看著基地成形……有種很奇怪的感覺,好像在為未來看一場幻影。」
祐誠看著螢幕,畫面中的基礎逐漸穩固,鋼筋骨架一條條連結起來,像是某種巨大生命的骨架正被拼裝。他低聲道:
「不管那場災難什麼時候來、來得多猛……我們現在是唯一能做點什麼的人了。等它蓋完,就不是幻影,是我們的未來。」
語婕沒說話,只是默默點了點頭。
曉彤也難得沒有插嘴,目光落在畫面右下角,一行進度條緩緩向右推進:
黎明谷主避難所施工進度:12%。
天氣難得涼爽,陽光透過行道樹落在圖書館外的小咖啡館,灑下一層溫和的金色。三人坐在窗邊,桌上擺著熱飲與簡單三明治,彼此難得放鬆地閒聊著。
這段時間,他們已連續趕工了兩個月以上。從工程進度、採購交付到模組整合,幾乎每天都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工作時間雖然理論上是十幾個小時,但實際上常常從清晨一直忙到深夜。更別說為了高地庇護所加班趕點,有一個月幾乎都是住在工地,澡也沒洗幾天,這是他們第一次真正坐下來喘口氣,感覺空氣裡的壓力總算鬆了那麼一點點。
「你學校那邊怎樣?還好吧?」語婕看著外頭搖曳的行道樹,問身旁的曉彤。
「還能糟到哪去,我覺得可能要留級了,天才跳級生之恥。」曉彤吸了口可可,語氣直接又乾脆,「能缺的課全缺了,不能缺的課也缺了。我覺得自己連期末考的考場都進不了。」
「我也差不多。」祐誠接著說。「教授還很生氣的打過我的手機好幾次,都被我拒接。覺得自己的學校生活差不多到這邊就結束了。」
語婕點了點頭,正要開口,手機突然響起,低頭一看,眉頭隨即皺了起來。
「喂?……是的,合約內容我記得。你現在臨時要調整價格是什麼意思?……我們不是早就簽下訂單了嗎?」
祐誠與曉彤互看一眼,曉彤立刻拉開筆電,登入採購系統,開始檢查供應紀錄。
語婕掛下電話,神情微沉:「德喜食品,還有另外四家糧食廠商,同時通知要漲價。理由都差不多——原物料價格大幅上升,近期突然湧入大量訂單。」
「這聽起來不像是市場波動。」曉彤一邊查資料一邊說,「我來對照合約條款……三家沒明確鎖價,另外一家明定固定價格,最後一家允許根據品質調整報價。」
「品質調整是指?」語婕問。
「簡單講就是漲價也可以,但你要給我更好的貨。不然就照約定來。」曉彤冷靜地回答。
那晚,語婕主動聯絡供應商,一家一家地談。她語氣柔和卻堅定,先是表示理解原物料困難,再提長期合作的誠信,最後拿出合約條款逐字施壓。她談了幾個小時,最終兩家工廠選擇維持原價,三家則願意在品質升級的前提下調整報價,提供更高保存等級的真空包裝與加強型罐頭。
「目前穩住了。」語婕合上手機,揉了揉脖子。
「只是暫時壓下去而已。」祐誠語氣平淡,眼神卻銳利,「他們不是隨便喊價。很可能是遇到其他人在大量採購,把市場壓過去了。」
曉彤敲著鍵盤,一邊分析物資價格波動紀錄:「我追蹤的供應鏈報價也開始浮動,尤其是那些來自鄰國的中型加工廠。有好幾家原本沒什麼聲音的廠商,這一週報價都上調了,而且動作很一致。」
語婕低聲說:「這背後……應該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事。」
三人對望,空氣凝住片刻。
他們原以為自己已經準備得夠早,夠快。但現在看來,在某個他們無法觸及的網絡裡,另一組更龐大、更有資源的力量,正悄悄地往同一個方向佈局。
第二天一早,祐誠便開始整理氣象教授生前留下的簡報與發表紀錄。他將螢幕畫面分成四個視窗,左上角是教授在「世界聯合氣象學會」上分享的簡報影像,右上角是下載下來的會議發言紀錄,下方則是教授個人的筆記備份與模擬數據。這套模型雖然當時未受到重視,但會議上仍有不少外國學者留下評論與詢問紀錄。
「這裡。」他指著一段留言,叫來語婕和曉彤,「這個ID對教授的模擬提出反覆追問,從語氣來看,應該是某個機構內部的人。關注程度超出一般氣象研究,像是早就知道某些事似的。」
「會不會是他們後來也拿去做了內部推演?」語婕看了一眼資料,若有所思。
「很可能。」祐誠點開另一份整理報告,「而我們這次遇上漲價的供應商,大多來自鄰國——不是同一個集團,也不是同一區域,但漲價的時間點幾乎同步。你說是巧合,我不信。」
語婕插話:「我試著問了一些平台的人,他們說最近有一批‘長得像政府單位’的人來採購,但沒掛明確身分,只說是災備備案。採購量比我們多三倍,有些是直接全包整批貨源。」
曉彤神情一沉:「如果這是真的……那他們的行動範圍、規模、調度能力都不是我們這種私人計畫能比的了。」
「但也意味著——他們相信災難真的會來。」祐誠輕聲說。
三人沉默了一會兒。那不是鬆了一口氣的感覺,而是一種複雜的情緒。若教授的模擬能讓其他政府或大型單位提早行動,確實能救下更多人;但對他們這種資源有限的小團隊而言,這也代表物資競爭將進一步白熱化,甚至可能被排擠出供應鏈之外。
「歐美那邊呢?」語婕問。
「我查了幾筆報價變動紀錄,北歐和美國西岸的某些農糧合約價格也有微幅上升,但變化太輕微,不像我們這邊這麼明顯。也可能只是局部效應,或者是民間採購行為。」曉彤語氣謹慎。
祐誠靠著椅背,望著天花板輕聲說:「這世界……好像也不是完全無動於衷。教授的努力,或許真的有流傳出去。」
那天夜裡,三人回到各自住處,城市的夜風從高樓間穿過,帶來一點早夏前難得的涼意。他們躺在床上,腦中卻仍盤旋著那些無聲運轉的無人機、那些集體漲價的訊號、還有那份來自過去的預言資料。
災難的腳步未曾放緩,只是更多的人開始聽見它的聲音。
只是,那聲音傳遞得還不夠快、不夠遠。
黎明谷正在成形,但這條道路,從來都不會只有他們在走。
競爭者正在浮現,資源已開始緊縮,而時間,則一刻都不肯等人。
他們只能比誰更早、比誰更狠,也比誰更相信自己選擇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