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這件事就比較少見了,也正因為如此,它讓我更頭痛。也許對於自由翱翔的渴求,是我們很自然的本能。但考慮到這點時,又讓問題變得更複雜了。我們利用理智來克制自己的行為算在自然的範疇嗎?若是,豈不是代表任何事都是自然的嗎?如果我們把眼界拉到整個宇宙來看的話也許真的是這樣。那這樣又有什麼好討論的呢?這樣一切的道德標準還存在嗎?
如果允許我用是或否這種二元分類以外的答案來回答的話,這題可能意外地還滿容易的。所以在回答問題前,我倒是更在意問題的源頭。例如種種批評與紛爭的現象,能否再受到批評呢?是否存在一個準則呢?若是尼采的話,他大概會說:「什麼都可以做,但是責任自行承擔。」有意思的是,光是這一句話,就能產生不同的解讀,造成截然不同的社會氛圍。好比說看到承擔責任的人,也許就會比較克制自己的行為,只在必要時做出行動;看到絕對自由意志的人,可能就會沉醉在酒神的狂喜之中。畢竟責任這個概念是很虛幻的,不同人對它也有不同的想像。我們可能甚至對於責任一無所知。
但要做出批評,內心已經產生某種準則了。這些條條框框有著各種不同的形狀,有誰能說他的形狀才是正統呢?如果某個人宣稱這些形狀存在最大公約數,並且他的指控都精準地踩在公約數內,那麼這或許可以稱得上是負責任的批評,但這是否也隱含了對於自由意志的否定?
也許有了以上思考之後再來談論善是合適的,我不確定。也許可以隱約地有個想法—借用準則這樣的概念,我們是否就能把善說清楚呢?如此一來,善就成了一個更精緻細膩的形狀,讓任何人都看得順眼。因此,事情似乎也不那麼複雜,至少人們對形狀有一定的共識。於是,我們可以有一個依據說:『我在行善!』並在心裡感到滿意。這種滿足的情緒有時甚至昇華了自我,提高了對於主觀的信任。許許多多不同的主體客體交錯互動,形成錯綜複雜的融合世界,要不容下任何一點矛盾似乎是太過完美了,完美的不真實了。能一步一步接近的完美,那才真啊!這不就是所有理想的源頭嗎?這是僅靠主觀就能完成的嗎?
抱歉有點扯遠了,如果您已經耐心地看到了這裡,我會非常感激。回歸正題,雖然您被偵測到的位置是個荒涼又幽暗的宇宙一隅,應不會有交通安全上的疑慮。那麼,我只是要死板地執行法規嗎?不是的。您可能有迫切的需求必須這麼做,或是想要放縱自己騁馳在極速當中。也許您忘了,也許您一時疏忽了,但是您實在太快了,任何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會發生什麼樣的後果。您很可能因此失去『此刻』,可能再也無法見到親人。對我們來說,您已經與我們錯身,您的存在,在我們眼裡如幽魂般若有似無。最終,我們會在漫長的等待中,失去與您的連結。是的,連結有分好與壞,或許您也已經想過。但只要您願意,壞的連結也能變成好的連結。關於這點我可以說得更多,只要時間允許的話。一切的關鍵就在於時間,因為它一去不復返,遺憾才能伺機而動。讓一人獨自面對它是很辛苦的,所以我們會與您站在一起。」
這絕對不是一個偶然興起的指責,而是個立意良善的忠告,我始終相信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