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疑傷感,不如隨喜補救(象山慶25.5.10)
問:〇親戚在line群組上傳他父親「睡夢中安詳往生」的訊息;我表妹看了很不舒服,認為「〇親戚」在暗示他的爸爸長期住院,最後又痛苦去世。這樣的想法與情緒,要怎麼勸導她?
慶答: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也有不便對外人說的憂惱,都活的很辛苦;因此,人與人之間,各安其位,各盡本分,能做到無愧於心,就好了,沒甚麼可比較與計較的。人的一生,都活在自己的命運中,有好有壞、有順有逆,除了自己承受,也給別人影響,就這樣你貪我愛,我瞋你怨,互相糾纏,沒完沒了。
做子女的孝順父母,是一種情感的依附與報答,除了生前不違逆父母心意,生活上隨分盡力的奉養之外,若遇有衰老病痛,也盡可能給予協助及醫療,減少其不便與受苦,讓父母安穩幸福的度日;直到壽終正寢,安然往生;這是最理想的狀態,做子女的也相對的無愧於心。
若父母老病纏身,長期臥床,飽受身心的折磨,最後又掙扎的去世,看在子女眼裡,當然很難過,也自責,似乎不能給父母最好的照顧,有損孝道;尤其在家族、村里中,與其他長輩的善終(安詳往生)相比,自己覺得難堪(不舒服),甚至心中埋怨,這就成了二度傷害,因為:1、不能改變父母命終的狀況,2、傷了親族鄰里的和氣,3、增加自心的瞋恨怨惱;這樣,對父母對別人對自己,都沒好處。
不如將心比心,廣結善緣,倒過來想:別人的父母順利往生,可能是他本人的福報,加上子女為他作福,我們也為他高興、隨喜;而我的父母為了償還往世的業而多受一些苦,可能因此減輕了來世的負擔;做子女的若不放心,也可趁此為父母供養三寶,念佛迴向,將子女「做不滿」的孝行,及「愛別離」的缺憾,轉託於阿彌陀佛的接引往生,到西方淨土滅罪消業,永享長壽與極樂;個人也可以從此安心的念佛,到極樂世界永久團聚。
若能這麼想,這麼做,也不枉了這一世來此娑婆,生為父母子女的業緣,不論是討債或還債,親眷或冤家,就讓彼此這一副百孔千瘡、乏善可陳的身命,轉向念佛,而仰靠阿彌陀佛的攝受,同生淨土,將無量世以來的恩怨情仇,做一個的圓滿的結局,在彼岸眷屬永團聚,相見無遺憾了。
來到生命中的每個人,都與您有(因)緣,如何不相辜負?
我們都是被彌陀所救,安住在「名號光明」的攝取之中。因此,我們若在此岸念佛,即可藉由六字名號而與彼岸的親人,感應道交,這是最具體而實在的「思親」。
兒女與父母就是有緣,親或不親很難說,或善或惡也未定,借了父母的身體(四大)來入胎、孕育、出生、成人,卻有自己的業報與習氣,要做自己,走自己的路,過自己的人生。念佛人「以念佛之心面對眼前之境」,將親眷託付給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