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聯合國統計委員會(UN Statistical Commission)提出的一項倡議,正預示著全球經濟衡量方式可能迎來重大轉變。該倡議計畫在2029至2030年間,推動以國內生產淨額(NDP)取代國內生產毛額(GDP)作為衡量經濟成長的首選指標。此舉的核心目標,在於更精確地核算經濟活動對自然資本的影響,這對於永續發展領域的實踐者而言,無疑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進程。
GDP的固有局限性:為何需要超越傳統指標?
長久以來,GDP作為衡量國家經濟產出的核心指標,在全球政策制定與經濟分析中扮演關鍵角色。然而,其局限性也日益凸顯,尤其在永續發展的框架下:
- 忽略資本折耗:GDP未能充分反映生產過程中固定資本的損耗與折舊。這如同評估企業績效時僅看營收而忽略設備攤提,可能導致對真實經濟績效的誤判。
- 自然資本的缺席:GDP未能將自然資源的消耗(如化石燃料、礦產、林木等)視為生產成本。這種處理方式,使得依賴資源密集型產業的經濟體,其GDP數據可能高估了可持續的經濟產出,同時掩蓋了對環境的衝擊。
NDP的引入:更貼近經濟活動的真實淨值
國內生產淨額(NDP)的基本定義為 NDP=GDP−固定資本消耗(CCA)。它透過扣除資本折舊,提供了一個關於經濟體在維持現有生產能力後,所能實現的「淨」增長的視角。
聯合國此次推動的革新,不僅強調NDP的重要性,更主張將自然資源的耗竭類比為資本資產的折舊,一併納入NDP的核算框架。這意味著,未來調整後的NDP將能更全面地反映經濟活動的永續性及對總體資本存量(包括人造資本與自然資本)的真實影響。
對各國的潛在影響分析
此項變革對全球各經濟體均會產生影響,但對高度依賴自然資源開採(特別是化石燃料)的國家,其影響尤為顯著。例如,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挪威等國,其NDP相較於GDP的降幅可能達到20%至40%,遠高於多數國家約10%至20%的普遍差距。這將迫使這些國家重新評估其經濟結構與發展路徑的永續性。
推行挑戰與展望
儘管NDP的理念更符合永續發展原則,但其實施仍面臨挑戰:
- 估算方法的複雜性:資本消耗,尤其是自然資本耗竭的準確估算,涉及複雜的數據收集與模型建構,需要持續的學術研究與技術投入。
- 國際協調與標準統一:各國在資源稟賦、產業結構及統計能力上存在差異,如何建立一套具備可操作性且國際通用的核算標準,是一大考驗。
- 既有框架的慣性與政治考量:GDP的深厚基礎及其在國際比較中的廣泛應用,使得任何替代方案的推行都需克服既有體系的慣性及部分國家可能因數據調整而產生的政治敏感性。
聯合國此項措舉代表全球對於「永續發展」的重視,已經從理念倡議,進一步落實到衡量經濟的核心指標上。當我們更清楚經濟活動的「淨效益」,就能做出更明智的決策,確保我們的發展不僅是「成長」,更是「永續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