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有幸參與一場由水源資本執行副總Neil與ESG Times執行長Alan主講,主題是「川普回歸,ESG噤聲?全球綠色沉默潮!」的線上直播,這次的主題援引《The Sunday Times》(星期日泰晤士報)等國際媒體的觀察,揭示了當前全球永續發展浪潮中值得我們深思的現象與挑戰。這不僅是一場知識的饗宴,更觸動了我對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在永續道路上如何自處與前行的思考。
全球永續浪潮下的暗流:綠色沉默與綠色倒退
研討會中一個發人深省的關鍵字是「綠色沉默」(Greenhushing)。在全球對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日益重視的今天,部分企業反而選擇刻意不公開或低調處理其環保及永續行動。這背後的原因複雜,或許是擔心被指責「漂綠」(Greenwashing),或許是策略性考量,但無論如何,這種「沉默」都可能削弱永續資訊的透明度與集體前進的動力。
與此同時,國際間「綠色倒退」(Greenlash)的警訊亦不容忽視。本次講者提及英國石油(BP)宣布擴大化石燃料產量、匯豐銀行(HSBC)將淨零目標推遲20年,甚至連「淨零銀行聯盟」(Net-Zero Banking Alliance, NZBA)都因預期美國總統川普執政所帶來的影響,而出現部分大型銀行退出的情況。這些事件再再提醒我們,永續發展受政治與商業利益的角力仍持續上演。
氣候變遷:不可逆的現實與企業永續的叩問
氣候變遷已是不可逆的現實,這對企業而言,絕非僅是遙遠的學術議題。試想,氣候升溫將如何衝擊產品供應鏈?產地作物因乾旱或洪澇而產量銳減、原物料供給不穩定導致成本急劇上漲,這些都將直接侵蝕企業的獲利能力與營運穩定性。
這也引導我們反思:永續對公司的真正意義為何?它不應僅是提升社會形象的表面功夫,而應是企業「內部控制」與「風險管理」的核心環節。許多企業可能會以「淨灘」作為企業永續的倡議表現,然而淨灘本質雖好,要如何與企業本身產品具有實質的連結性,是否真的有助於減緩全球暖化,這也是投資者或消費者該審慎思考的一環。
中小企業的永續之路:從合規到韌性,從報告到價值
今年起,台灣所有上市櫃公司將被要求提交永續報告書。這項政策的推行,無疑為企業的永續實踐設定了新的里程碑。然而,永續報告書的價值不僅僅視為一項合規的文書作業,更有以下企業價值:
- ESG是風險管理,更是韌性建構的基石: 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營運不確定性,企業如何在風雨中提升自身的「韌性」?TCFD(氣候相關財務揭露工作小組)與SASB(永續會計準則委員會)等國際框架,正提供了具體的指引。它們協助企業辨識、評估並管理氣候相關風險與機會。例如,加州野火頻仍,當地企業如何應對空氣微粒污染對員工健康、供應鏈中斷的影響?這就需要負責任的資訊揭露與具體的應變計畫。
- 永續報告書-向利害關係人溝通未來價值的橋樑: 一份經過會計師確信、具體揭露相關指標的永續報告書,不僅是向主管機關交代,更是向投資人、客戶、員工乃至整個社會展現公司前瞻視野與永續經營決心的重要途徑。它能清晰地告訴外界,公司如何看待並應對氣候變遷等重大議題,從而建立信任,吸引認同永續理念的資金與人才。
- 中小企業的彈性與創新: 相較於大型企業,中小企業或許在資源上有所局限,但也因此更具彈性與創新潛力。我們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可以從自身營運最相關的氣候議題著手(例如,節能減碳、廢棄物管理、綠色供應鏈的初步探索),逐步將永續理念融入日常營運與決策流程。
莫畏逆風,中小企業攜手共譜永續新篇章
全球永續發展的道路上,雜音與逆風從未停歇。然而,正是這些挑戰,更凸顯了堅定推動永續轉型的重要性與急迫性。中小企業是台灣經濟的基石與活力的泉源,我們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絕不能缺席。
撰寫永續報告書,不僅是為了符合日益嚴格的法規要求,更是為了企業自身的長遠發展,為了我們共同的未來。讓我們將每一次的「綠色沉默」或「綠色倒退」新聞,都視為一次警醒與鞭策,持續深化企業內部的風險規劃,積極擁抱氣候相關的永續行動。即使挑戰重重,只要我們勇於面對、積極行動,就能在氣候變遷的風雨中,為企業找到新的成長契機,共同為台灣乃至全球的永續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