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筆者對韓劇都有種天然的抗拒,原因很多,不能盡錄。近日,Netflix新上架的《苦盡柑來遇見你》又成了爆款。這套由《我的大叔》導演金元錫主理,集合李知恩(IU)和朴寶劍兩大巨星的劇集,據說製作費高達600億韓元,折合13億台幣和3億4港元。
本著影視觀察的心,我打開了頭幾集,其豪華的陣容以及最終得出的畫面只加深了我對韓劇的觀感。
《苦》第一集的某一場
能說明筆者觀感的例子太多,本文只抽出其中一場。串流劇集的第一集,一般被稱為試播集(pilot),是所有正常的製作人都會嚴陣而待。但它在一段精美的動畫開場和帶入回憶後,很快便陷入一種微妙的情況……


一個「應該」是女主角的小女孩(開場不足5分鐘,我不肯定),在一班阿姨的調侃下,對一個忽然出現的無辜小男孩施以暴力——一腳踢走他的魚簍。正當筆者仍在消化這是否就是韓國60年代的兩性相處模式時,一連串的鏡頭卻令我無暇分心。

分鏡圖A
暴力女孩慨嘆母親甚少理會她,然後望向畫面左方,亦即片場術語中的Finder位,其後切換到一班群眾演員,最後剪接到一個突然出現,正在脫下泳裝的中年女人上。

圖B
經歷一個特寫和一個插入鏡頭後,畫面最終來到這場戲的主鏡頭(Master shot)上,但問題來了。請問,暴力女孩、中年女人,以及被特寫的胖女人分別在畫面的何處?
除非已是重覆觀看,又或把畫面停下來,否則一個正常人沒法在短短幾秒的鏡頭中釐清上述問題。但這不是觀眾的錯,而是由於鏡頭語言和分鏡邏輯的問題。
透過細心觀察,中年女人在下圖的紅圈位置、胖女人在藍圈,暴力女孩則應該在畫面左方之外。問題在於,導演先前的分鏡告訴我們中年女人似乎「應該」處於群眾演員的右方,亦即白圈的位置呀?因為他在幾秒前的對剪中,就是建立了這樣的位置關係的。(見分鏡圖B)


分鏡圖C:胖女人在左,中年女在右,但在Master shot時卻忽然反轉,毫無分鏡邏輯
假如,讀者不認同上述所說,角色們應該出現的位置,但起碼應能同意一點。就是這組鏡頭除了有角色在說話外,完全無助觀者理解空間資訊和人物關係,反而只是讓認真的觀眾更加混亂。做成這點的原因,是因為導演和剪接師任意地違反「180度規則」(180c rule),以及完全沒有在場景調度中思考過所致。
繼續觀影下去,畫面繼續細碎和凌亂不堪,分別出現1)一個在說對白但不知有何重要性的人、2)一隻不知屬於誰又不知在找甚麼的手、3)更多不知有何重要性的人……
最終,這些人便忽然吵起架來……

也許是筆者的水平不夠,但我實在沒法從上面的畫面知道「海女」是甚麼、這些人是誰,以及她們因何時吵起來,只知道電視中有些「人」在風景優美的海岸旁說話。一直到後面,筆者才知道圖B中的中年女子就是暴力女孩的母親,是主要角色。
鏡頭語言,場景調度,是一個導演水平的最直接體現。這兩者的基本目的,是要交代空間和人物關係,更進階的是要營造氛圍、強化戲劇等等。所謂「用畫面說故事」正是如此。但觀乎圖B那個構圖,不但沒法找出主要人物,也沒法得知這群角色的關係。另外,在整個鏡頭組合中濫用Close up亦是造成整場戲主次不分的原因。
簡言之,這套韓國的千萬級製作僅僅開場五分鐘,便向觀眾呈上一盤「鏡頭沙律」(shot salad)。正因類似的觀影體驗不斷重覆,筆者才「對韓劇都有種天然的抗拒」。
這場戲很難處理嗎?
是不是因為這場戲人物眾多,所以很難處理?又或是上千萬的預算仍然不夠?在筆者看來,從現有的機位已能簡單處理了。
回到暴力女孩望左後接到群眾演員的鏡頭,此時不接close up而是先換上Master shot,在這裡安排中年母親沿著兩個白圈所示的位置,上岸、再移往群眾,然後再接入母親的Close Up。

問題用用現存的機位,再加一點調度,便能輕鬆解決
如此一來,觀眾便一定知道移動中的這個角色是重要的,同時也知道她和即將起爭執的群眾屬於兩個群組,往後的起衝突的劇情便不會那麼突兀。
預算高,又如何?
如果方法如此簡單,那到底是「不願做」還是「做不到」,抑或連「需要做」的意識都沒有呢?大概當中既有製作方的問題,也有觀眾取向和品味的問題。反正筆者看著這些鏡頭,已被弄得頭暈,無力思考。然而能肯定的是,鏡頭語言、場景調度,這些真正構成「好」劇作的要素,果然是錢買不到的。
在文章結尾,同場加映另一個令筆者其極深刻的橋段:

長大後的小子悉心地呵護那條曾大力踢走其魚簍的腳;再次顛覆了筆者對韓國60年代兩性關係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