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財經皓角-25.05.22
**川普減稅法案引發赤字與債市憂慮。
*川普的新稅改法案加劇市場對美國財政赤字的擔憂,特別是短期赤字可能擴大。*20年期美債拍賣表現慘澹,得標利率高達5.047%,明顯高於近六次平均值,顯示長債流動性下滑。
*短債則相對穩定,對價值投資者如巴菲特仍具吸引力,說明市場信心未全然崩潰。
**債券殖利率上升反映非衰退預期。
*長債殖利率上升,可能源於市場預期經濟衰退風險下降,而非債務失控。
*長債對景氣預期較敏感,短債則反映利率政策,故市場傾向看好短期經濟。
*瑞銀認為殖利率上升是因為景氣回穩,並非外資拋售造成。
**比特幣創高反映資金仍有風險偏好。
*比特幣漲破109,000美元,創今年新高,顯示部分資金未撤離風險資產。
*說明即便市場動盪,仍有流動性尋求避風港或投機機會。
**Fed進場緩解長債壓力。
*聯準會近兩週小幅增持長債,試圖穩定市場流動性,金額雖小但具象徵意義。
*市場更關注是否有穩定買盤,而非價格本身。
**殖利率曲線與期限溢價變化。
*兩年期與十年期利差已回到2015年水準,期限溢價上升代表長債投資人要求更高補償。
*此反映市場對未來利率與景氣風險的重新評估。
**減稅與赤字擴大之時間落差。
*川普減稅政策短期擴大支出,消費刺激效果需等明年報稅季過後才會顯現。
*短期內財政壓力上升,聯邦赤字四年內可能惡化,除非有超預期稅收或關稅收入支撐。
**財政撙節計畫面臨執行疑慮。
*儘管川普擬削減社會福利支出,但規模仍遠低於赤字增幅。
*摩根士丹利與高盛指出:財政撙節恐導致消費意願下降,抑制稅收,結果與初衷背離。
**投資市場與教科書理論的落差。
*儘管川普政策違反傳統經濟學理論(如關稅、單邊主義),市場反應仍然穩健。
*投資人傾向合理化現狀,即使面對關稅與赤字,也能維持信心與資產價格。
**美元貶值並非是去美元化的證據。
*美元指數跌破100引發擔憂,但並不意味全球信心崩潰或真正的去美元化。
*美元仍占全球外匯儲備約65%,且美股資產需求強勁。
*目前尚無理想替代貨幣,人民幣為管制貨幣,歐元區經濟體質亦不佳。
**政策短期震盪長期觀望,美元與長債仍具核心地位。
*長債壓力與赤字風險短期內或引發市場震盪,但美國經濟基本面未現衰退跡象。
*美元地位穩固,川普政策邏輯雖具爭議,卻有機會改變現狀並推動投資思維轉變。
**美國市場觀察:川普稅改與資產波動性增加,但企業基本面穩健。
*川普執政以來,資產波動加劇,但美股企業基本面未見明顯轉弱。
*高盛預估S&P 500在2025與2026年企業盈餘將持續成長7~14%,顯示牛市仍有續航空間。
*只要未出現新的關稅戰,基本面支撐的多頭行情可望延續2至3年。
**市場情緒與景氣週期分析:不必預測新聞,掌握節奏更關鍵。
*近期恐懼貪婪指數從3升至70,反映情緒快速轉變。短期內可能進入盤整修正階段。
*市場已習慣白宮以預期管理代替震撼彈式政策,減少突發消息的劇烈衝擊。
*真正高手不是預測短期新聞,而是掌握景氣與情緒週期,於恐懼時買入、樂觀時減碼。
**觀察ETF與優質股估值修正後的投資機會。
*若資本支出放緩導致企業獲利成長放緩,反而可伺機布局長線優質企業。
*可透過ETF參與景氣波動週期,逢回佈局具有基本面支撐的企業。
**宏觀週期認知:長短週期交錯,需建立多層次視角。
*週期可分為短期情緒週期(幾月)、景氣週期(三到四年)、信貸週期(十年以上)、生產力週期(二十年以上)。
*觀察指標包括股價RSI、乖離率、工時數據與出口訂單等,提升決策依據的深度與廣度。
**中國市場困境:流動性政策效果遞減與節儉的矛盾。
*中國LPR降息雖有象徵意義,但實際房貸利率反被部分銀行上調,反映市場失靈與信貸緊縮。
*出現 節儉悖論:政策喊寬鬆、企業與民間卻不願投資,資金未流入實體經濟。
*新增貸款與社會融資大幅萎縮,顯示銀行轉向催收、民間預期悲觀。
*中國4月黃金進口暴增73%,為近年最高,ETF資金流入大增。
*民間投資人寧買黃金避險而非投入實業,顯示對經濟前景失去信心。
**中國房市與企業破產風險升高。
*中國新屋開工數跌回2006年水準,居民新增貸款創2008年低點,房市停滯。
*60%的房地產企業陷虧損,CPI與PPI持續通縮,進一步壓抑企業獲利與薪資動能。
*平均工時首度反轉下滑,顯示失業率升高、民間經濟活力明顯衰退。
**台灣相對穩定,但需留意結構性挑戰。
*相較美中,台灣未見系統性風險如債務爆雷或流動性枯竭。
*但仍須面對內部能源政策、人口老化等中長期挑戰。
*目前成交量低,股市如欲再漲須有更強籌碼換手與情緒轉折。
**全球資金與政策分歧下的投資思考。
*美國擔憂赤字與長債流動性,中國則陷入資金無效寬鬆與民間信心低落。
*投資策略宜回歸基本面與週期規律,建立景氣反轉與風險承受的應變框架。
*短期波動可提供資產再配置契機,應審慎評估、靈活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