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螢幕?OpenAI大手筆收購io公司,預告AI設備將顛覆你的生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2025 年 5 月 21 日OpenAI宣布以高達65億美元收購前Apple設計師Jony Ive創立的新創公司io,此舉象徵其從軟體轉向實體AI設備的重大戰略轉變。這不僅是OpenAI迄今最大筆投資,更希望在將其強大AI模型轉化為「有形、直觀且由平台驅動的體驗」,讓AI無縫融入日常生活。而Meta和Google等科技巨頭早已在智慧眼鏡和穿戴式AI產品領域展開競爭,從前一陣子Meta與雷鵬眼鏡的成功合作智慧眼鏡來看,也不難想像Open AI與設計高手Jony Ive合作打的是什麼如意算盤。

raw-image

OpenAI的大膽躍進:io收購案解析

OpenAI以約65億美元(包含50億美元OpenAI股份)收購io,將匯聚OpenAI執行長Sam Altman和知名設計師Jony Ive的力量,此次合作的核心使命是「創造一個設備家族」,將AI模型轉化為有形、直觀的體驗。這項被稱為「實體AI」(physical AI)的技術,意味著AI將透過直觀的實體介面融入日常生活,而非僅限於螢幕互動。Jony Ive及其公司LoveFrom將全面負責OpenAI和io的設計與創意工作,凸顯使用者體驗和美學設計的重要性。

Sir Jony Ive 因其在 Apple 期間對 iPhone、iMac、iPad、iPod、MacBook 和 Apple Watch 等標誌性產品的原始設計而廣受讚譽 。他於 2019 年離開 Apple,創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 LoveFrom
io 公司則於 2024 年創立,並匯集了其他前 Apple 設計高階主管,包括前 iPhone 和 Apple Watch 設計負責人 Tang Tan,以及 Scott Cannon 和 Evans Hankey 。io 的成立是基於「我們開發、工程和製造新產品系列的雄心,需要一家全新的公司」。

OpenAI此舉象徵其從純粹軟體開發商轉向整合軟硬體生態系統的戰略轉變,堅信AI採用的下一個重大飛躍將發生在有形、易於使用的設備中。Altman強調,即使最強大的AI模型,若無直觀、美觀的硬體包裝,也難以獲得主流採用,他渴望「重現30年前我第一次使用Apple電腦時感受到的那種愉悅、驚奇和創造力」,目的是在開創一個新的運作模式,定義下一波消費性電子及人機對話工具。儘管io成立於2024年尚未發布產品,其65億美元的估值引發「AI泡沫」擔憂,但也顯示OpenAI為Jony Ive的設計領導力及AI硬體潛力支付了巨大的戰略溢價,這是一場對未來市場領導地位的豪賭


io:設計背後的智慧

io公司由Sir Jony Ive於2024年創立,匯集了約55名硬體工程師、軟體開發人員和生產專家。Jony Ive因其在Apple期間對iPhone、iMac等標誌性產品的設計而聞名,其設計理念強調在每個環節投入細緻關懷,旨在創造喚起「愉悅、驚奇和創造精神」的產品。

OpenAI收購io的主要動機是利用Ive無與倫比的設計專業知識,將複雜的AI模型轉化為「有形、直觀且由平台驅動的體驗」。Altman明確指出:「沒有人能像Ive和他的團隊那樣做到這一點」。此次收購使OpenAI獲得了「專門用於開發先進AI設備的內部結構」,能夠「控制從設計到生產的整個開發週期」,確保從概念到使用者互動的連貫願景。最終目標是「超越軟體,創造能夠以全新方式與使用者互動的工具」,期待透過整合軟硬體解決方案重新定義未來與軟體溝通的介面與技術

這筆交易籌備了兩年多,Ive的LoveFrom在此前便已「悄悄地與OpenAI和Sam Altman合作」,OpenAI也已持有io 23%的股份。這項長期戰略合作基於「友誼、好奇心和共同價值觀」,表明兩人之間存在深刻的理念契合。此次收購帶來了由硬體工程師、軟體開發人員和生產專家組成的現成團隊,使OpenAI獲得了全面的硬體開發能力,旨在實現AI和硬體的無縫整合,提供精緻、一致的使用者體驗,與Apple的成功策略不謀而合。

另外以OpenAI股份支付50億美元意味著io的創辦人和投資者直接持有OpenAI成功的股份,激勵他們為OpenAI的整體戰略目標貢獻;讓LoveFrom保持獨立但持有OpenAI股份,是為了保留Ive的創意獨立性,確保其創新精神持續影響OpenAI的產品開發。

據同一報導,軟銀執行長孫正義也有參與,後續產品發展考慮使用基於 Arm 架構的硬體 。

AI設備競賽:OpenAI的新戰場與競爭格局

此次收購代表OpenAI轉變為一家全方位技術公司,能將其強大AI模型直接嵌入實體產品中,確保最佳性能和使用者體驗。OpenAI和io預計「未來一年內」推出「革命性產品」,可能包括耳機、攝影機,甚至「無螢幕智慧型手機」,旨在讓消費者「擺脫螢幕」,重新定義人機互動。Altman對此充滿信心,甚至認為OpenAI在第一年就能售出1億台AI設備,可能使公司估值增加1兆美元。

OpenAI進入硬體市場是直接挑戰科技巨頭的舉動,必然困難重重,且之前Humane AI Pin等新創公司失敗案例也凸顯了其中包含了巨大風險,但隨著這半年AI能力的急速成長,或許讓Altman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此次收購預示AI行業價值鏈將從純粹軟體/模型開發轉向全方位、整合解決方案,OpenAI決定控制「從設計到生產的整個開發週期」,標誌著營運模式向垂直整合的轉變。

io的65億美元估值以及OpenAI積極進入硬體領域,引發對「AI泡沫」的質疑,但也有人認為快速發展的技術表明AI「將會持續存在」。OpenAI的硬體雄心不僅是製造設備,更可能重新定義主要人機介面,超越智慧型手機螢幕,以實現人機互動的根本性架構轉變。Altman激進的銷售目標和估值預測,顯示他對io這間公司的潛力充滿信心,渴望迅速擴大OpenAI硬體版圖。OpenAI廣泛探索多種外形尺寸(穿戴式設備、眼鏡、汽車介面、機器人),可能預示其對「實體AI」採取整體戰的方法(AI設備群)來迎戰Meta和Google的Ray-Ban眼鏡與Android XR,看來OpenAI的策略是在未來一年內迅速將新一代AI整合硬體推向市場,旨在搶佔早期市場地位,以迅速搶佔市場份額。

與主要 AI 智慧眼鏡關鍵功能與發展策略比較

與主要 AI 智慧眼鏡關鍵功能與發展策略比較


重塑人機互動的未來

OpenAI收購io是其發展里程碑,標誌著正式進入硬體領域「實體AI」。此舉是其現階段戰略要務,是為了將強大AI模型轉化為有形、直觀且愉悅的使用者體驗。透過整合Jony Ive及其設計工程團隊,OpenAI獲得了彌合先進AI軟體與消費產品之間鴻溝的關鍵專業知識。

這項合作可能重新定義我們與技術互動的方式,甚至取代傳統以螢幕為主的互動模式。OpenAI期望能創造全新產品類別,將AI無縫融入日常生活。儘管AI硬體市場近期曾有失敗案例(AI Pin),但OpenAI結合尖端AI技術與Ive設計天賦的獨特組合,有望成為強大新興參與者。另外此次收購將加劇競爭格局,將促使Meta和Google等老牌巨頭進一步創新,最終成功將取決於誰能提供技術先進且以人為本的實體產品,並改變AI融入未來生活的方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維那思的異想世界
7會員
87內容數
這裡分享維那思的日常與異想
2025/05/22
Google召開Google開發者大會,執行長用數字證明了 Google 在 AI 領域的領先地位:全球已有超過 700 萬名開發者正在使用 Gemini,每月活躍使用者更突破了驚人的 4 億人次。這些數字是 Google 朝向將 AI 普及化努力的收穫,這些累積也會變成獨立的一個開發生態系。
Thumbnail
2025/05/22
Google召開Google開發者大會,執行長用數字證明了 Google 在 AI 領域的領先地位:全球已有超過 700 萬名開發者正在使用 Gemini,每月活躍使用者更突破了驚人的 4 億人次。這些數字是 Google 朝向將 AI 普及化努力的收穫,這些累積也會變成獨立的一個開發生態系。
Thumbnail
2025/05/20
想像一下,您僅憑意念就能操控 iPhone、瀏覽網頁,甚至創作藝術。這看似科幻的場景,正因腦機介面技術的突破性進展,迅速成為現實。這項技術將重新定義人機互動,賦予重度身心障礙人士新的能力,可控制手機、電腦,甚至可能控制機械手臂等,讓身障人士恢復(甚至強化)障礙功能,並可能逐步擴展至更廣泛的消費應用。
Thumbnail
2025/05/20
想像一下,您僅憑意念就能操控 iPhone、瀏覽網頁,甚至創作藝術。這看似科幻的場景,正因腦機介面技術的突破性進展,迅速成為現實。這項技術將重新定義人機互動,賦予重度身心障礙人士新的能力,可控制手機、電腦,甚至可能控制機械手臂等,讓身障人士恢復(甚至強化)障礙功能,並可能逐步擴展至更廣泛的消費應用。
Thumbnail
2025/05/20
Google DeepMind 於2025年5月14日最新發表的 AlphaEvolve 系統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能夠自主編寫、測試和改進程式碼,以解決當今世界最複雜的挑戰 。AlphaEvolve 的出現,馬上解決了許多人類遇到的科技與數學問題,AI從執行指令的工具轉變為自主創新的智慧夥伴。
Thumbnail
2025/05/20
Google DeepMind 於2025年5月14日最新發表的 AlphaEvolve 系統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能夠自主編寫、測試和改進程式碼,以解決當今世界最複雜的挑戰 。AlphaEvolve 的出現,馬上解決了許多人類遇到的科技與數學問題,AI從執行指令的工具轉變為自主創新的智慧夥伴。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先前有消息指出,為了將低對外購 AI 晶片的依賴,微軟投資支持的生成式 AI 應用大廠 OpenAI 已經開始自行設計與生產相關晶片的計畫,並且已經接觸了包括博通 (Broadcom) 等多家晶片大廠。
Thumbnail
先前有消息指出,為了將低對外購 AI 晶片的依賴,微軟投資支持的生成式 AI 應用大廠 OpenAI 已經開始自行設計與生產相關晶片的計畫,並且已經接觸了包括博通 (Broadcom) 等多家晶片大廠。
Thumbnail
近日OpenAI與蘋果合作,美國新創產業研究公司PitchBook數據,今年NVIDIA也持續押注,參與韓國新創Twelve Labs的A輪募資,投資約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億元),大大幫助Twelve Labs開發AI。
Thumbnail
近日OpenAI與蘋果合作,美國新創產業研究公司PitchBook數據,今年NVIDIA也持續押注,參與韓國新創Twelve Labs的A輪募資,投資約5,000萬美元(約新台幣16億元),大大幫助Twelve Labs開發AI。
Thumbnail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指出,蘋果正在與多家巨頭展開合作,甚至包含長年不合的競爭對手──Meta。報導指出,雙方正在針對將 Meta 生成式 AI 模型整合到 Apple Intelligence 進行磋商。
Thumbnail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消息指出,蘋果正在與多家巨頭展開合作,甚至包含長年不合的競爭對手──Meta。報導指出,雙方正在針對將 Meta 生成式 AI 模型整合到 Apple Intelligence 進行磋商。
Thumbnail
從目前來看,蘋果與 OpenAI 的這次合作,可以說是各取所需 – 蘋果擺脫在 AI 時代落後的形象,並且善用其掌握通路的優勢卡住了在 AI 經濟興起中的一個關鍵位置。OpenAI 則是獲得了一個獲取新用戶的巨大機會......
Thumbnail
從目前來看,蘋果與 OpenAI 的這次合作,可以說是各取所需 – 蘋果擺脫在 AI 時代落後的形象,並且善用其掌握通路的優勢卡住了在 AI 經濟興起中的一個關鍵位置。OpenAI 則是獲得了一個獲取新用戶的巨大機會......
Thumbnail
採用大型語言模型的生成式 AI,是在前年年底 ChatGPT 推出後開始成為話題的,之後各家大廠紛紛推出多種競品,相信各位也都用過,也經歷過去年一整年的 AI hype。但同一時間,大家也都在問:Apple 在幹嘛?
Thumbnail
採用大型語言模型的生成式 AI,是在前年年底 ChatGPT 推出後開始成為話題的,之後各家大廠紛紛推出多種競品,相信各位也都用過,也經歷過去年一整年的 AI hype。但同一時間,大家也都在問:Apple 在幹嘛?
Thumbnail
Apple在10日舉行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將最新的「蘋果智慧」(Apple Intelligence)融入包括Siri在內的一系列app,並宣稱將與OpenAI結盟 ,未來將準備與ChatGPT整合,Apple當天股價不漲反跌1.91%,但不少機構分析師對於Apple終將趕上AI浪潮...
Thumbnail
Apple在10日舉行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將最新的「蘋果智慧」(Apple Intelligence)融入包括Siri在內的一系列app,並宣稱將與OpenAI結盟 ,未來將準備與ChatGPT整合,Apple當天股價不漲反跌1.91%,但不少機構分析師對於Apple終將趕上AI浪潮...
Thumbnail
蘋果發表會已經大概講述全新的系統 主要就是Apple Intelligence 全新的個人智慧系統 總結就是AI的輔助可以讓生活想像擴大到哪個階段就是市場的共鳴 這次第二季收尾的題材也就是蘋果手機的AI功能想像 2022~2024第一季都是摺疊手機的想像,主要是成長性爆發最容易算數學,這
Thumbnail
蘋果發表會已經大概講述全新的系統 主要就是Apple Intelligence 全新的個人智慧系統 總結就是AI的輔助可以讓生活想像擴大到哪個階段就是市場的共鳴 這次第二季收尾的題材也就是蘋果手機的AI功能想像 2022~2024第一季都是摺疊手機的想像,主要是成長性爆發最容易算數學,這
Thumbnail
經過生成式AI一年多的洗鍊,相信大家對「AI創造內容」不再感到陌生。然而,AI在數位匯流發展上,仍屬於軟體與應用服務,使用情境也多在智慧型手機與電腦。2007年第一支iPhone誕生,正式開啟數位匯流的大門,智慧型手機上的App(軟體與應用服務)驚艷市場。
Thumbnail
經過生成式AI一年多的洗鍊,相信大家對「AI創造內容」不再感到陌生。然而,AI在數位匯流發展上,仍屬於軟體與應用服務,使用情境也多在智慧型手機與電腦。2007年第一支iPhone誕生,正式開啟數位匯流的大門,智慧型手機上的App(軟體與應用服務)驚艷市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