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以前寫的文章重新再放上來。
第一章 新北市的淨零排放
為了因應極端氣候,自2015年巴黎協定以來,各個國家都陸續承諾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的目標,也就是讓溫室氣體的碳匯等於碳排放量。

新北燈會的捷運氣球💕
以新北市的溫室氣體淨排放量來說,2020年一年就有1,784萬公噸的淨排放量,也就是說要在30年的時間內,將1,784萬公噸的年度淨排放量降至0公噸。
1,784萬公噸排放的碳中 占比最高的分別是住商、工業、運輸部門,也是新北市減碳需要著墨的3個部門。另外能源部門雖然主要是中央業務,但新北市也有支出預算做相關再生能源的事情。

溫室氣體各部門排放占比(圖/新北市2050淨零路徑暨氣候行動白皮書)
住商部門
目前主要針對建築物在、空調、照明、電器等營運上,期望能以最少的能量來維持日常運作,也就是所謂的建築能效(就像電器也有能效標示制度)。因此執行減量的第一步是先監控建築用電,揭露建築物能效,調查是否能有效節能,並透過既有建物整修或新建物源頭規範的方式,逐步提升符合1+級能效建築的比例。(現在住商部門減碳多著重在建物的營運階段,但施工階段在建材選用、建材運輸亦會產生碳排)

八里行政中心
工業部門
新北市主要的作法是將化石燃料退場,先從燃煤著手加入「脫媒者聯盟」,於2022年讓燃煤機組退場成為無煤城市,接著針對燃油預計2030年讓燃油鍋爐退場,最後是天然氣2045年輔導燃氣鍋爐轉換成電鍋爐。並讓工廠導入能源監控管理系統,即時掌握設備耗能執行節能方案,並於2030年規範工業使用一定效能設備。

燃煤退場示意圖(圖/新北市2050淨零路徑暨氣候行動白皮書)
運輸部門
主要有2個作法,分別是公共運輸推廣及運具電動化。公共運輸方面目標是完成捷運三環六線,完成的話,總計會有169公里共154座車站,平均每10萬人擁有3.8座車站,新北市說會接近跟東京、首爾一樣的密度。

淡海輕軌
另外為了吸引人使用公共運輸,步行環境也需要加強改善。目前主要針對通學環境進行通盤檢視,完成211所國小通學巷及步行環境改善,優化人行道、規劃綠底行穿線等,預計2050年讓人行道普及率達到80%。

步行環境示意圖(府中雙城)
另外在運具電動化方面,會由公部門先推動,2030年公務機車全面電動化、2035年公務汽車全面電動化,私人運具則有配合環保署汰舊補助的方式,逐步提升電動機車的比例。並規範新建集合住宅預留100%,路外停車場預留30%電動車充電停車位,確保使用電動車的便利性。

八里區公所的公務電動機車
能源部門
目前主要會擴增太陽能發電的案場,透過標租的方式在公有或新設設施的屋頂,建置太陽光電系統。

屋頂太陽能光電(圖/新北市2050淨零路徑暨氣候行動白皮書)
還有就是新北市的金山蠻特別的,有大屯山的地熱資源。目前設立了地熱能源示範區,並且有7個案場在申請,其中1個案場已獲得核准開發。

金山四磺子坪地熱(圖/Google街景)
第二章 2030三大藍圖
通常公部門很喜歡提出亮點,在新北市針對淨零排放上,也想了2030年的三大藍圖,由小而大分別是:
- (建築)三重第二行政中心碳中和
- (區域)大型開發案導入零碳設計
- (整個行政區)八里淨零示範區先行

三重第二行政中心示意圖(圖/新北市2050淨零路徑暨氣候行動白皮書)
三重第二行政中心
新北市為了平衡溪北跟溪南發展(大漢溪北跟南),特別在三重興建第二行政中心(捷運先嗇宮站旁),未來要把警察局、衛生局等局處從板橋搬過去。

三重第二行政中心施工案場
第二行政中心目標是要取得黃金級綠建築標章(綠建築等級:合格級 < 銅級 < 銀級 < 黃金級 < 鑽石級),並且要達到一級能效,作法分別像是建築設置能源管理系統監控用電情形、緊急發電機優先採用生質柴油或氫能、運具也電動化、停車場預留電動車充電設備等,目標成為碳中和大樓。

三重第二行政中心施工案場
大型開發案導入零碳設計
主要會採行TOD模式,並以高密度的住商混合,減少通勤的長度,提高能源使用的效率。其中以塭仔圳市地重劃為示範場所,區內30米主幹道建案退縮10公尺,多出來的空間作人行道並嚴格要求植栽樹種,要打造出一個新北林蔭大道。

塭仔圳市地重劃施工案場
另外大型開發案中若有產業園區,會讓園區立體化使能源集中管理,開發案的建築也以再生能源、屋頂綠化的方式要求達到一級能效,公有停車場則是預留30%的充電停車位。

大型開發案示意圖(林口工一重劃區)
八里淨零示範區
新北市為了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想找一個行政區2030年先達到淨零以作示範,找板橋、三重這種人口密集的行政區太難了,找平溪、烏來人口少的行政區又太過簡單,因此找了位在中間的八里區剛剛好。

八里的新北考古公園
首先八里在建築方面,建物於2022-2024年先進行能效揭露,並且2030年完成公有建物碳中和目標。企業方面則是燃煤燃油退場,並導入能源監測管理系統,另外在八里焚化廠導入碳捕集與封存技術(CCUS)。
運具方面則是公部門先行,2030年公務汽機車及公車全面電動化,路外停車場增設充電設備並預留充電管線,另外預計要蓋八里輕軌,但還在可行性評估中,期望八里區在2030年達到淨零目標。

八里焚化廠
第三章 韌性調適及永續發展
新北市在氣候韌性及調適能力方面,首要面對的是極端降雨的問題一直以來,淡水河流域採用的是200年頻率的防洪標準,設置相應高度的堤防,但現實是在颱風及強降雨下仍還是無法因應淹水問題。與其將水隔開,倒不如與水共存,在都市計畫上逐漸有透水跟保水的觀念,例如設置滯洪池公園儲水,還有建案規劃設計時,規範設置透水保水設施,希望做到「海綿城市」的概念。

林口文中三滯洪池(圖/Google街景)
另外針對山坡地則持續加強監測預警機制,並例行性的發包年度緊急搶修的開口合約,如果遇到天災等緊急事件,則安排工單給包商,隨時處理路面復建等工項。尤其公部門最近很流行智能管理,監測紀錄都希望接上物聯網,將邊坡感測器的數據上傳雲端,即時監控山坡地情形並推播災害預警給周邊社區。

山坡地社區示意圖(圖/Google街景)
在智慧城市的潮流下,新北市也作了全災型智慧化指揮監控平台,蒐集了災情點位、邊坡裂縫監測等資料集,還有像是水位計、雨量計、CCTV等監測設備數據,希望即時掌控災情,提高氣候變遷衝擊的緊急應變能力。

全災型智慧化指揮監控平台(圖/新北市2050淨零路徑暨氣候行動白皮書)
新北市更是依據聯合國的永續發展指標(SDGs),於2019年發表「新北市地方自願檢視報告」,並專門作了新北市的SDGs網站,另外在2021年提出「零碳翻轉 新北先行」,並於去年完成2050年淨零路徑暨氣候行動白皮書。

新北市府竹筍旁的性別友善廁所
在法規制度上面,新北市也訂定了因應氣候變遷的自治條例,但目前還在議會審議當中,倒是臺北市腳步很快,已經通過自治條例了。

新月橋
市府主要追求SDGs,而企業主要實行ESG。ESG是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簡稱,現在企業為了客戶也越來越重視ESG,做一些環境友善跟低碳的事情。

企業推行ESG示意圖
另外歐盟也要開始實施碳關稅,針對像鋼、水泥等高碳排商品,在歐盟進口會被課徵碳稅。台灣也為了因應減碳趨勢,也即將開始徵收碳費。碳費跟一般環境污染所課徵的費用一樣,都是一種名叫「經濟誘因」的管制手段。
以前公民課有教過「外部性」,像工廠排放污染對周遭民眾就會產生外部成本,經濟誘因的手段就是將外部成本內部化,將排放污染物的成本直接轉換成實際的金額支出,排放越多,課徵的金額就越多,是一種污染者付費的概念。

新北市政府旁外部性粉塵示意圖
過去實行污染者付費的制度,現在則即將要走向排碳者付費的時代了。像鋼跟水泥都是建物的原物料,真好奇這些高碳排產品課徵碳費後,會不會讓營建原物料上漲,未來標案更難標出去。還有相關的費率會如何計算,針對設置負碳技術的廠房有沒有相關優惠費率,以及很多機關的業務都要數位化趨勢下,未來碳費資料的系統可能也要建置,實務面上還有很多問題可以待解決。

鋼構建築施工示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