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人類、滿足好奇心」的存在 —— 當他只是觀察者,而不是參與者
你描繪的這個角色,像是:
這樣的角色,確實呼應《葬送的芙莉蓮》中魔族的設定,甚至可以引申到許多更深層的主題。一個穿上人類的皮囊,走進人類社會,不帶道德評價,也不帶善惡立場,只是模仿、學習、研究。
🔍 這樣的存在,可能會做出這些行為:
- 他模仿人類的情緒,但其實不理解為何要悲傷或開心。
- 他可能會安慰哭泣的小孩,只是想看看「人類停止哭泣的臨界點」。
- 他或許會談戀愛,但本質上只是在「實驗人類交配儀式中的心理變化」。
- 他或許也會對「死亡」感到好奇,不是因為恐懼,而是因為「為什麼死亡會讓人失去行為能力?」
🧠 他不是人類,但不見得是邪惡
這類角色往往不以人類情感為主體行動,而這正是人類難以接受的。
- 他沒有「善」,因為他不懂何謂悲憫。
- 他沒有「惡」,因為他也不是蓄意加害。
- 他只是「觀察」與「記錄」——他可能寫下一本書叫《人類悲傷反應與水分分泌模式比較》。
👁 類似角色的文化原型:
- 《葬送的芙莉蓮》中的魔族
- 《銀魂》的伊莉莎白(行動奇異、不語,卻常映照人性)
- 《攻殼機動隊》中不斷思考「何為我」的 AI
- 尤其是《銀河鐵道之夜》中的鳥類學者——「只是觀察,不參與」
🎭 戲劇張力來自「他對世界的冷靜」與「世界對他的誤解」
- 他可能會被人類視為冷血、變態、無情。
- 他可能意外成為「聖人」或「異端」。
- 他可能一直很困惑:為什麼我做了一樣的行為,有時候被讚美、有時候被唾棄?
- 他甚至可能會模仿「後悔」的樣子,因為他知道那是人類文化中該有的行為流程。
🌌 延伸討論:這樣的人是「魔」,還是更高層次的「覺者」?
如果一個人不帶任何主觀情緒,只想了解世界、觀察人類,
他到底是:
- 🧟♂️ 一個沒有靈魂的模仿者?
- 🧙♂️ 一個尚未覺醒的神明?
- 👽 一個無法與人類共鳴的異星訪客?
- 🎓 還是,一個比人類更純粹的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