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市場重挫、投資組合市值一夜大跌,你會怎麼做?賣出、觀望,還是加碼?
在歷次金融風暴中,巴菲特與林區這兩位經典投資大師展現了截然不同的風格,卻都在風暴後獲得超額報酬。他們的操作不靠神預測,而是憑著理性、紀律與對價值的堅持。本篇將帶你解析他們如何在市場恐慌時做出決策,並從中萃取值得每一位投資者學習的核心思維——讓你在面對未來的跌市時,擁有更清晰的行動方向與心理準備。
✅ 華倫·巴菲特:在恐懼中尋找價值
一、冷靜與逆向:市場越慌,我越貪婪
巴菲特以冷靜長遠的心態聞名,主張在別人恐懼時貪婪。他把股票當作長期經營的事業來看待,因此即使市值短期大跌也不驚慌。他認為,只要企業基本面穩健,市場的恐慌反而提供了低價買進的好機會。
「只要企業基本面不變,價格終將回歸價值。」
這提醒投資人不要被價格波動嚇壞,而應學會從企業體質與產業競爭力來評估真正的價值。
二、現金是王:保持彈性,等待撿便宜
巴菲特在行情過熱時會提高現金部位,以備在危機中出手。他善於在資金寬裕時買進被錯殺的優質資產,例如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入股高盛與通用電氣,就是典型的「危中取機」。
巴菲特提醒我們,現金不是閒置資產,而是進攻的資本。
對投資人而言,可依風險屬性與市場熱度預留10%–30%的資金作為機動部位,避免資產配置過度緊繃。
三、該出手時就出手,不迷信「永遠持有」
雖然長期持有是巴菲特的重要信條,但他也會果斷賣出不再具備未來前景的產業。例如疫情期間,他即時出清航空股,體現出即使是長線思維,也必須與產業趨勢保持同步。
即使信奉長期持有,巴菲特也不排除果斷調整持股,反映對產業趨勢的重新評估。
這提醒我們「長期投資」不等於「永不檢視」,應持續關注產業結構變化與商業模式可持續性。
✅ 彼得·林區:好公司不怕下跌,更怕你嚇跑
一、預期跌市是常態,而非意外
林區提醒投資人:「在股市賺錢的關鍵是不被嚇跑。」他認為股市下跌如同冬天來臨,是不可避免的自然循環。投資人應預期會遇到暴跌,並提前建立心理準備。
他說:「市場會下跌,這是肯定的。但你不該因為它而逃跑。」
實務上,投資者可定期回顧過去市場修正歷史,用數據強化對波動的心理韌性。
二、分散與調整:用組合去對抗不確定性
林區操作麥哲倫基金時,經常同時持有上百檔股票,透過廣泛分散來降低個別風險。他也會在跌市中重新調整部位,減持前景不佳者、加碼基本面穩健卻被錯殺者。
在恐慌中,他用再平衡強化組合品質,而不是逃離市場。
一般投資人可透過ETF搭配個股,達成主動與被動策略的混合配置,並每半年檢視投資組合是否失衡。
三、用時間戰勝噪音,用基本面戰勝恐懼
林區主張定期投資、長期持有,重視公司基本面而非市場情緒。他比喻跌市如冬日:明智的農夫不會因天氣變冷就停止耕作,反而會趁機儲備資源迎接春天。
林區的態度如明智的農夫:「冬天來臨時,正是儲備糧食的時候。」
若你正持有一間基本面良好的企業,價格下跌時正是思考是否加碼的機會,而非一味出清。
🔚 結語:
從巴菲特的現金策略到林區的選股韌性,我們看見價值投資的核心信念在危機中更加重要。面對下跌,不是逃離市場,而是審視自己是否真的了解自己買的是什麼。
實務上,你可以這樣自我檢視:這家公司是否具備穩定的現金流?是否擁有可持續的競爭優勢?是否具備穿越景氣循環的能力?唯有理解這些問題的答案,才能在風暴中堅定持有,迎來回升。
下一篇我們將深入兩位風格更偏重宏觀與風險控管的大師:雷·達里奧與霍華·馬克斯,探索他們如何用策略與分散佈局,在市場動盪中屹立不搖。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