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hone裡,最貴的不是台積電製程,而是三星的面板
前言
今年我學到在iPhone裡,最貴的零組件不是SoC*1,而是面板。
而往前聯想的話,鴻海買下夏普是2016年沸沸揚揚的事情,而這背後是不是可以看懂一些事? 因此促使我寫下這篇文章。
最近鴻海消息很多,我很好奇,那郭台銘現在對鴻海的控制力還大嗎? 劉揚偉可以做自己嗎? 輪值ceo 是可行的嗎?這些問題都會在接下來的內文一一探討。
面板為何重要
我們先來解析蘋果iPhone的 bom cost *2。
- LCD*3 時代:面板 37美元 占比 13.45% ,處理器 40美元 占比 14.55%。 iPhone7 整機成本 275美元。
- OLED*4 時代:面板 80美元 占比 16% ,處理器 45美元 占比 9% 。iPhone16 pro max 整機成本 485美元。
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出,不論是LCD或是OLED,面板的成本都是手機裡最貴的top2。處理器的根源是蘋果設計、台積電代工,這一塊蘋果可以消化掉一部分成本,可是面板是蘋果沒有的技術。
這也是為什麼蘋果在桃園龍潭有一個神秘基地。這裡面負責Micro OLED、 Micro LED的研發,它的保密層級非常高,由前FBI官員負責,馬英九總統曾想參訪都被婉拒。裡面匯集了台灣與世界面板傑出的研發人才。蘋果想做的就是自己研發出面板,把最貴的部分拿回手裡。
而這時候我就想到,郭董好像一直都對面板很感興趣,從以前的群創到後來的夏普。
併購夏普
先回看整個吃下夏普的時空背景,蘋果初代iPhone就使用LCD螢幕,而夏普從iPhone 5開始與JDI*3、LG 成為三大供應商。
鴻海在2012年就買下夏普,那時候是iPhone 5,而最後整個吃下來是2016 年 那年是 iPhone7,隔年iPhone 8與X 雙首發,蘋果導入oled面板,雖然LCD面板完全退出還是到2025 年附近,但隨著iPhone X的導入,7年的時間內OLED面板越來越便宜,現在連平價的iPhone都可以給OLED面板了。
鴻海吃到夏普的面板紅利其實就只有2016-2020四年,iPad與平價iPhone 系列。後續蘋果重心轉到高階手機之後,LCD 逐漸式微,而做OLED與Micro LED 是行業趨勢。面板也有著半導體產業的特性,廠商要投入龐大的capex去建立出護城河,才能搶下極大的市場份額。
而夏普會被鴻海買下來就是他們自己自身經營不下去,累積了龐大的虧損。這時候面板產業的發展重心又轉到OLED上,使得鴻海當初想藉由面板的高毛利讓自己的財務結構更健康的算盤,差之毫釐 失之千里。
鴻海確實有享受到幾年的面板紅利,但我認為蘋果三個供應商與高階機型採用OLED的策略,LCD面板的獲利空間很容易被壓縮。且Apple Watch 、Macbook iMac等產品多是採用韓國的面板。夏普也是在LCD偏後期才買到,一買到還要扛鉅額虧損,因此實在是雞肋。
這裡其實埋了一處伏筆,一開始夏普是郭台銘用個人名義去買。前段一直著墨的面板,並不是夏普整個集團生產,,而是由堺工廠SDP*4 負責。2012年 郭董自己的投資公司 SIO 買下37%,2016年 SIO持股提高到超過50%。
根據維基百科所示,你會看到其實郭董到現在還是掌控堺工廠,這點其實很有趣。夏普的股權確定是鴻海的,但他核心業務堺工廠可以說是郭董的,而且堺工廠股份總和超過100%,股東名單裡 WPL與SIO持股是有部分重疊的。
堺工廠股東 WPL 在2022年發新聞稿說明與夏普達成換股協議,但目前還沒有換完,網路上也找不到WPL這間公司的資料。他顯然是一家主要為避稅而設的公司(登記地為薩摩亞),那可能是WPL股份包含郭董SIO的 53%,轉換完之後WPL的80%給夏普20%,達成夏普新聞稿的SDP回歸為夏普全資子公司。
寫到這邊你會發現夏普與堺工廠股權結構非常複雜,鴻海不是選擇用主體而是旗下子公司持有夏普不同比例,這點有其財務考量。因為這樣虧損也不會全部灌進鴻海的財報,而夏普其他股東都是鴻海集團子公司,所以投票時這些股份可以視為鴻海整體。
面對LCD這個成熟市場,日本廠商是很難拼過中國廠商的削價競爭。高額的資本投入造成的虧損,無法對抗的對手價格,與大客戶轉移去OLED面板,以上種種原因導致夏普的沒落。

堺工廠 堺顯示産品公司 SDP股權結構

夏普股權結構
網路上關於SDP的股權變動資料並不詳細,如果SIO的股權不變的話,那郭董對鴻海公司還是有很大的話語權。郭台銘目前有12.54% 鴻海的股份,而SDP的股份他也有53%,如若沒有賣出,在面板這塊他是有很大的主導權的。而如果鴻海想要發展面板這塊,他也可能反過來掌控集團的決策。但目前看起來劉揚偉的重心是在電動車與AI機器人、自動化工廠這幾塊。
劉揚偉的鴻海
那看到現在會發現,這幾年外界對於鴻海是不是過度到劉揚偉手上,他到底是郭台銘的鴻海還是大家的鴻海,有很多的疑慮。
劉揚偉對毛利率也有很大的嘗試,這是他與郭台銘相同的考題。郭台銘的答卷是面板,劉揚偉的答案就是電動車。鴻華先進過去是隸屬在納智捷底下的華創車電。劉揚偉給出CDMS*5模式,出售一個電車平台的方案給客戶。
傳統車廠在製造電動車時,需要面對供應鏈重構,原本長期合作的廠商都不同了。成本結構也不同,以前油車電池只佔幾%,現在電動車裡電池成本占比高達20-50%,傳統車廠高成本部件則是集中在引擎、變速箱等部件。最難的點在於對電系部件的控制與OTA的能力。
傳統車廠原本累積數十年甚至百年的製造經驗,在這個領域跟從來沒造過車的廠商是一視同仁,從零開始。可以沿用的可能就是造車工藝了,舉凡到車機介面、電池底盤、動力設計等,都與燃油馬達等傳統油車的設計理念、作用原理完全不一樣,引擎累積的護城河轉為要找傑出的電池廠商跟設計電力輸出方式,而特斯拉比亞迪等因為早進場,且體量大形成與電池廠的議價優勢,傳統車廠在這塊就很不吃香。
這些年來各車廠整併為幾個集團,或是傳統車廠財報很難看也是因為電動車的出現改變了財報結構,電動車的獲利模式為捨棄售後服務保養的收入,靠賺取軟體收入,軟體收入毛利率極高,並將此投入回去本業,持續研發、設廠或是優化生產,這些都是傳統車廠要客服的難題。
2025年對劉揚偉來說確實是一個轉折年,筆者於2024年有與鴻華先進團隊交流過,得知是有海外客戶的,但等待一年多遲遲不見下文。
而鴻華先進目前的手牌只有由納智捷生產的Model C, n7這輛電動車。在台灣一開始口碑確實很好,百萬內的定價讓很多事都變得可以接受,不過2025年開始出現大問題,例如主電池故障(這對電車來說是致命傷),還有充電口CCS1改為CCS2等爭議。
讓n7交車率下滑。不過2025年的好消息是,總算看到有別的客戶挹注了電車電單。多了三菱要合作Model B 推進到澳洲和紐西蘭,與進軍美國賣Model C等海外市場的拓展。做起來的話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件事。劉揚偉在近期的股東會更是提出5年內要轉虧為盈的目標。
我們不是只能做車殼之類的簡單汽車代工,而是台灣也可以有自己的特斯拉這樣的願景,在未來可能一步步成真。但這點也很台灣化,我們擅長的是代工,因此我們給傳統車廠一個我們研究好的整車方案,電車平台。而傳統車廠在上段提到的困局,ota緩慢、無法與電池廠商議價、供應鏈重構、電系設計等劣勢,在鴻華先進的設想裡就可以解放他們的弱項,不會的就與鴻海合作,讓傳統車廠可以解放實力專心去優化造車以及乘客、駕駛體驗。
電動車也會有許多問題,例如特斯拉被詬病的公差,這點就是上述案例中傳統車廠可以發力的部分,還有傳統車廠擅長的內裝整合、UX體驗等。
結語
寫到這邊我發現,鴻海跟台積電不一樣,台積電是龐大的暴龍,專心吃肉,做好晶圓代工與封裝測試等幾件事。
鴻海則是巨鯨,智慧型手機、伺服器代工、甚至XR、AR等設備,客戶需求量一大起來還是要找他們代工。但他們也認為這樣的賺錢方式是辛苦的,量大利少來堆疊起龐大的獲利金額。
因此急於尋找別的本業來挹注,就是鴻海一直放在心上的重點。我們可以看到夏普面板與鴻華先進都是這幾年鴻海的重大嘗試。夏普面板隨著郭董退休之後前景不明,而鴻華先進由劉揚偉兼任董事長,並親自召開股東會,此處可看出他的重心。
那劉揚偉提出的輪值ceo,我認為也是有趣的觀察方向。張忠謀之前對於他的退休選擇了雙首長制作為台積電永續經營的解法,雖然持續了7年終究告終,但我認為不是失敗的,這七年內台積電沒有倒閉,股價與市佔率都雙雙破新高。
而鴻海集團非常龐大,六大事業群總經理,六個月輪換一次ceo。我個人疑慮是任期過短,六個月做不了太多事,可能剛了解另外五個事業群究竟在做什麼就要下來了。
因此一開始我是充滿懷疑的,接下來的想法是,有點像找專業經理人來治理公司,以及華為也有輪值ceo制度,只是華為是3個人輪值。
而現在的想法是或許劉揚偉可以趁機來看,誰在這六個月適應能力最好。企業做起來之後只要不要亂搞、貪腐,重要的螺絲釘都是正確的人,他其實是可以永續經營並且很難垮掉的。
可是鴻海體量大到,你要快速的改善體質變成一個高毛利的公司,或是找一個適合的接班人都難如登天。因此先用3年時間來評選接班人或許是劉揚偉此舉真正的含義。
那我覺得有趣的點還有面板其實不比先進製程弱,在這一塊上更是充滿競爭的血海。LCD時代的梟雄在OLED時代完全被洗出去。
而lcd時根本沒肉吃的京東方,OLED時代也加入戰局,這點如果我不是買電腦螢幕做功課,根本不知道其實大陸面板這幾年也往高端螢幕吃下市佔率。
而台灣目前中小企業競爭力不足,這幾年大家提起公司都是講金融、半導體等,大學生畢業後也多會湧入醫療、上市公司就業。而中小企業在原物料價格無法與大陸競爭,品質又輸日本,員工不足,創新不足等狀況下,越來越空洞化。
而國產造車最開始是德國與美國,會發展這點是因為對國家整體發展非常好。
他可以建立供應鏈,鋼鐵、電子、塑膠廠都會創新成長,大量的零部件可以帶來龐大的就業機會,技術創新可以讓國家交通改善、國防進步。所以台灣當初會發展自己的國產造車計劃跟保護性關稅也是源自於此。但這幾年造車部分活水真的嚴重不足,台中是改車部件的重鎮,我們很多車輛改裝零件很厲害,但在造車上就創新不足,駐足不前。
而川普關稅帶來的一個好處就是強迫中小企業創新,以及為保護台灣國產車這點帶來新的變革曙光。後續可以看鴻華先進的整車方案是否可以為臺灣帶來更不一樣的新能量,帶動本土車廠的轉型,與夏普面板廠的變革,是否蘋果龍潭、友達群創夏普等台灣老面板廠可以在這一塊道路上走出新的方向,會是未來值得注意的方向。
這邊連結是我的綠界贊助,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或是想支持我,歡迎點進去連結,但目前我還在處理審核部分。你的支持會使我產出更多優質的內容,謝謝你看到這裡。
註釋
- SoC(System on Chip):將CPU、GPU、記憶體控制器等功能整合在單一晶片上,節省空間並提升效能效率。
- BOM cost(Bill of Materials):產品生產所需物料清單成本總和,包含零件、組件與原物料等直接成本。
- JDI(Japan Display Inc.):由索尼、夏普與東芝於2012年合併面板事業成立的日本面板大廠。
- SDP(Sharp Device Products):夏普在堺市的高階LCD/OLED面板製造子公司。
- CDMS(Chassis, Drive, Motor, Software):鴻華先進提出的電動車整車平台解決方案,涵蓋車體底盤、驅動系統、電機與軟體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