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名:나는 매주 시체를 보러 간다:서울대학교 최고의 ‘죽음’ 강의
作者:柳成昊 유성호
譯者:黃莞婷出版社:臺灣商務
出版日期:2020/11/05
語言:繁體中文
簡介
所以,死亡是什麼。
心得
此書是韓國知名法醫柳成昊將其在首爾大學開設講座的內容整理成冊的成果。
我一直以來都很喜歡推理或是懸疑類的作品,探索跟現實生活不一樣的世界觀可以給大腦帶來刺激,所以某種角度上這也算是活躍身心的一種運動吧(?
畫外音:「拜託,還是真的動起來吧(微笑)」
之前我在Readmoo上買了《追逐怪物的人》,這本書講的是韓國第一位犯罪側寫師的經歷,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犯罪剖繪」,後來又借了《今天也要去見殺人犯》,主要的目的是了解更多的心路歷程,可是心裡仍然有一點缺漏的感覺,還想看更多,所以又動身借了它。如果說犯罪側寫師是透過行為與心理的紀錄來拼出兇手的模樣,那麼法醫就是透過遺體與現場殘留下的痕跡,來還原死者生前最後的影像。和前面提到的兩本書一樣,都是偏經驗分享類,而不是教學用的課本,就算搞不懂專有名詞也不影響整體的閱讀進度,雖然主題偏深,但其實沒那麼難懂。
這本書分成了三個部分,何謂法醫、生死的倫理學以及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該如何看待「死亡」這件事。
作者認為 「死的意義即是生的意義」,認為在活著的時候為終點做準備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那這時你可能會有一個疑惑,那麼若是自己走上絕路的情況呢?確實,我們無法完全確定每個深陷低谷的人最後是如何思考的,但在作者的從業經驗中得出的想法是,若社會能夠多關心一些,那麼反覆思考並落實這個行動的機率將會大大降低。
電影《可可夜總會》告訴我們一個人真正的死去,是再也無人記起他的一切時,可是對法醫而言,真正認識一個人,是從他死後才開始。作為法醫,生活與「死亡」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隨著他工作時間的增加,反而逐漸對「生命」這件事感到好奇。所以,這堂講座出現了,無論是何種方式,在走到死亡這一步前,他們經歷了什麼,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在部分人的眼裡,總會把這件事視為忌諱,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提起。
但,我們應該記住「死亡」,記住想要怎樣的死亡,這樣才能(回過頭來)幫助我們好好的活著。
延伸閱讀
書名:법의학자 유성호의 유언 노트(可能可以翻成,法醫柳成昊的遺囑筆記)
作者:柳成昊 유성호
出版社: 21세기북스
出版日期:2025/04/16
在更多的了解作者的經歷時,發現今年(2025)出了一本新書,包含了他從業27年以來,經歷過的3000多例屍檢所悟出的對於生死的感受。
我期待中文版上市的可能。
備註
作者有上過YOU QUIZ分享自己的從業經驗喔~
感謝你的來訪閱讀,希望此地能提供一些樂趣,也歡迎交流關注:部落格(同名)、臉書(日常的不定時放送),還有Threads(同名) 。
25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