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部蠻有收穫的影片《資產翻倍, 我反而"越有錢越摳門"?---用摳門哲學買回自由》,乍聽之下像是對富人行為的諷刺,但實際上,它提出了兩個非常深刻的觀點:財富的副作用與自由選擇的悖論。
影片用一個很特別的角度去看待財富增長,而「愈有錢可能更不自由」的概念,也讓我聯想到自己最近在面臨職涯轉換時的心境與反思。
財富也可能讓人更脆弱
影片一開始就提出一個強烈的比喻:「財富像食物,有益也有毒」。當我們收入提升,生活方式也容易跟著膨脹,導致人變成「高維護成本」的個體——對高薪的依賴變得越來越深,反而失去隨時暫停工作的自由。作者提到了一句非常打動我的話:
"Wealth without independence is a unique kind of poverty."
沒有獨立性的財富,是一種特別的貧窮。
當支出隨著收入成比例上升,我們其實沒有變得更自由,只是把自己的壓力從「沒錢」變成了「不能掉收入」。這也是為什麼他主張:「越有錢越摳門」——不是不花錢,而是讓支出比例隨著收入提高而下降,留出更多選擇的餘地。
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由奢入儉難」,當一個人習慣了高品質生活後,若未來不得不降低標準,幸福感反而會因為比較而大幅下滑。這讓人心理上更脆弱,也強化了對現有收入的依賴。
低成本生活的餘裕與生活方式的主動選擇
看完這部影片後,我不禁回想起自己最近經歷的一次裁員。
雖然在當下,對於「下一份工作在哪裡」感到焦慮是自然的反應,但我也發現:因為我沒有房貸、也沒有養育小孩的壓力,生活成本相對較低,這反而讓我在思考下一步時,保有更多的彈性與空間。
相比之下,有些同事因為已經買房、有貸款、需要養家,做決定時就會有更高的急迫性,選擇的彈性也變得更小。這讓我更加體會到——低成本的生活,其實是一種在關鍵時刻很珍貴的靈活資本。
另一個讓我共鳴的點,是影片談到的「由奢入儉難」這件事。我曾經好奇:為什麼有些收入比我高很多的資深工程師或主管,在生活上卻看不出太多奢華?現在我明白了——他們可能有意識地選擇不讓支出無限跟著收入擴張。他們不會為了無關痛癢的消費增加負擔,而是把資源用在真正有價值的體驗上,例如旅行、家人或長期學習。
保持節制,是為了真正的自由
這部影片不是在提倡刻意清苦,也不是在美化摳門,而是在提醒我們:真正的自由,不是來自賺得夠多,而是來自不被高成本生活綁架。
如果對於我的其他文章有興趣,歡迎前往 Data Analyst 的學習筆記 觀看更多文章~也歡迎在留言區跟我分享你的心得!
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