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決定在搜尋結果中顯示無障礙指標
一、開場:一個熟悉卻令人沮喪的場景
你打開 Google,輸入你要查的資料,結果跳出十個連結。你點了第一個、廣告一堆,關掉;點了第二個,圖片一大堆,但沒寫你要的內容;第三個,按了幾個 Tab 鍵,游標跑到不知道哪裡去⋯
最後你開始懷疑,是不是自己太挑剔?
二、問題不只是資訊太多,而是我們「看不到」體驗品質
我們現在的搜尋引擎,大多數是以 SEO、網站速度、內容量這些技術指標為主來排序。
但真正讓一個網站「好用」的條件,卻是極其主觀而實際的:
- 能不能鍵盤操作?
- 標題有沒有意義?
- 廣告會不會遮住主要內容?
- 色彩、對比是否足夠讓你看清楚?
這些,都是使用者自己在點進去之後,用時間、情緒與忍耐換來的資訊。
三、我想改變的是:讓體驗被預先「看見」
在這個背景下,我開始思考:
能不能在搜尋的那一刻,就知道某網站的無障礙狀況?
不是打分數、不是比賽排名、不是要把誰貼標籤,而是——
「這個網站,有在努力讓人用得舒服嗎?」
我不是想創造一個新的搜尋引擎,我只是想讓「使用體驗」這件事變得可見。
這就是我設計出 Accesserty Signal 的起點。
四、Signal 是什麼?不是打分數,是「幫你選擇」
Accesserty Signal 是一個 Chrome Extension,它會在 Google 搜尋結果右側,顯示一個簡單的 badge:

在搜尋結果標題旁邊顯示「a11y: Lighthouse分數」
這個數字來自於 Lighthouse 無障礙檢測(可解釋、可比對、標準化)。
它不是打臉網站,也不是做名單化清單。
而是讓使用者在搜尋時,有一個簡單的線索去做選擇。
五、我為什麼堅持不是用評分系統?
因為我不想讓這變成另一次「灌分遊戲」。
過去太多平台都把使用者體驗簡化成「評分」,但這往往只會變成:
- 被操弄(行銷灌水)
- 被曲解(一星來自情緒,不是事實)
- 被用來威脅廠商(評不好就曝光)
我想避免這一切。
Accesserty Signal 的分數只是參考性的測量,不是評價。
真正的改善,還是得靠網站自己有意願去做。
六、這只是開始,但我希望打開那一點點「透明感」
我知道 Accesserty Signal 不會立刻改變世界,但它做的第一件事是:
讓體驗變得可見,不再只能靠使用者進網站後自己慢慢體會。
如果你也有過「不知道該點哪個網站」的焦慮,
或你曾經因為網頁看起來太煩而關掉它—— 那你其實已經體驗到「體驗的不可見性」了。
Accesserty 是我嘗試在這之中,讓這個差距變得可見、可說明、可改善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