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電視,誰沒看過Cartoon Network(CN)?
那個黑白格子標誌的頻道,不只是背景聲音,更是陪伴我們長大的虛擬朋友。從《德克斯特的實驗室》、《飛天小女警》、《雞與牛》、《拼命郎約翰尼》、《傑克武士》、《搗蛋三傻》,再到稍微近代一點的《Ben 10》、《探險活寶》、《天兵公園》、《史蒂芬宇宙》,這些節目構築了許多人成長記憶中最色彩繽紛的夢境。那是一段即使再久遠,仍能在心中被喚醒的年代。

我們也沒有因此留下什麼「心靈創傷」,反而在那種詭異、荒謬、甚至陰鬱的情節中學會了某種幽默與堅韌。
只是,當《史蒂芬宇宙》播畢、串流平台取代有線電視成為新主流、社會氛圍變得日益敏感,我驀然回頭,發現自己對CN的新作品開始提不起勁了。倒不是純粹「老了不看動畫」,而是——整個頻道的氣質變了。
如今的Cartoon Network,似乎比以往更加「低齡向」:色彩更鮮豔,節奏更短促,主題更保守,觀眾群被限定在更狹窄的年齡區間。能延續當年那種邊笑邊反思精神的,恐怕只剩分支的Adult Swim。你說它還能「繼續呼吸」嗎?我希望可以,但它顯然已不是我童年記憶中的那個CN。
許多人批評現代動畫過度「政治正確」,但其實早在CN的黃金期,就有不少作品展現真正深刻的「進步主張」——而不是流於標籤與公式化。
比如說,《膽小狗英雄》看似只是讓人發寒的獵奇卡通,但那隻膽小卻堅定的粉紅色公狗,其實正是一種對傳統男性氣質的反叛。他不強壯、不擅戰鬥、沒有自信,卻總在危機時刻為了保護茉莉兒鼓起勇氣。他的愛,是基於情感連結而非英雄主義。比起單純標榜「要堅強、要拯救世界」的男主角,這樣的設定在20年前就已經非常前衛。

至於被許多人視為「近年政確代表」的《史蒂芬宇宙》,確實毫不遮掩地鋪陳出豐富的性別與族裔意識:CalArts畫風下的矮胖主角、由單親爸爸與三位外星寶石女性撫養長大、母親是一位豐滿且領導性強的存在、身邊更不乏同性伴侶的情節,所有元素都直指多元價值、家庭型態的重新定義。它不只是故事設定上的突破,更是一種對現代社會關懷的延伸。
但最終決定一部作品好壞的,仍是其內在誠意與敘事能力。《史蒂芬宇宙》能被廣泛接受,靠的不是它的標籤,而是它真的好看——這也是區分「為了政確而政確」與「自然表達多元價值」的重要分水嶺。

不只是CN,當年的迪士尼頻道和Nickelodeon也各有風格。迪士尼擅長塑造星途燦爛的合家歡卡通,《飛哥與小佛》、《公主闖天關》至今仍是許多人青春回憶;Nickelodeon則以怪異與無厘頭見長,從《海綿寶寶》到《勞德之家》,每部都瘋得有理。
如今,CN已經關閉其官方網站,並轉型為串流平台內容供應商;台灣的迪士尼頻道也停止運作,被Disney+接手;Nick則正式納入台灣本地頻道體系——所有這些變化,無一不是「產業進化」的結果。
但作為曾經的電視兒童,這樣的結局仍讓人感到唏噓。不是因為排斥新媒體的進步,而是那些我們曾為之期待、談論、模仿的頻道,終於還是走上了歷史轉角處的解體與融合。
是的,我們都知道要向前看。時代總要向前走,習慣也會被淘汰,潮流會翻頁。但我想說的是:懷舊,不代表逃避。懷念過去,不等於否定現在。當我談起 CN 的光榮與荒誕,並非只是在緬懷一個兒時記憶,而是想問一句:
那種敢做夢、敢反叛、敢怪誕的精神,現在還剩下多少?
今天的動畫更分眾、更精緻、更政治正確、更平台導向,也許更高品質了,但是否也少了那麼一點點,曾經屬於深夜重播時段的靈魂?

那些創作者呢?他們或許已跳槽至成人動畫,或轉進更自由的平台,不再需要「為了家庭觀眾」遮遮掩掩。他們繼續創作著、諷刺著、顛覆著,只是觀眾群與播映平台都已經不同了。
無論如何,CN曾是我們的朋友,是童年一頁塗鴉式的記憶拼貼。就算它不再是那個CN,它的靈魂——或許早已流進了這世代創作者的血液中,換了一種形式繼續講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