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
Top 5
1
〈史努比的失落:華語世界忽視的成長哲學〉
2
我與Komica的那些年:從熱情參與到無聲撤離
3
〈PTT的時間膠囊:當十年前的留言仍在〉
4
被說卑鄙,其實只是太焦慮:藤木這個角色告訴我們什麼——從《櫻桃小丸子》看被誤解的神經多樣性
5
〈從童話到心理寓言:迪士尼魔改的黃金與幻象〉
1
〈史努比的失落:華語世界忽視的成長哲學〉
2
我與Komica的那些年:從熱情參與到無聲撤離
3
〈PTT的時間膠囊:當十年前的留言仍在〉
4
被說卑鄙,其實只是太焦慮:藤木這個角色告訴我們什麼——從《櫻桃小丸子》看被誤解的神經多樣性
5
〈從童話到心理寓言:迪士尼魔改的黃金與幻象〉
感情點滴
〈PTT的時間膠囊:當十年前的留言仍在〉
夜裡打開 PTT,就像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的門。螢幕發出微光,行列之間閃爍著舊式的代碼與標題,沒有縮圖、沒有推播,只有靜靜排列的文字。點進其中一篇,你會驚訝地發現日期停留在二○一○年,甚至更早。那時的你,也許還在念書;那時的台灣,還沒有智慧手機全面普及;那時的網路,仍是一個以鍵盤和理性辯論為榮的地方。
2025/10/19
2
我童年中被大人誤解與壓迫的四種情境
童年對很多人來說也許是溫暖的,對我來說,它卻是一連串想要被理解卻不斷碰壁的記憶。在新興國小度過的那些年裡,我並不是個問題學生,甚至可以說,我是個願意觀察、願意思考、願意嘗試表達的人。然而,那些來自成人世界的誤解與壓力,一次次地讓我質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太多了」、是不是不該那麼「有自己想法」。
2025/07/03
1
〈補課人生:在城市裡重上大學〉
我曾在一間不怎麼起眼的技職大學度過大學四年。 它的名字是台北海洋科技大學,一所鮮少在升學榜單上被提起的海事學校,校區分為士林與淡水。 我先在士林唸書,後來轉到淡水,當時我家就住在那裡,生活的動線彷彿自然地流向了校園。 環境不甚理想,建築外觀老舊,教室像被時間沖刷過的貨櫃鐵皮。
2025/06/20
4
請你柔軟,但你有教我怎麼柔軟嗎?
你總是說我太硬、太直接、太不會看氣氛。你說我說話像在吵架,像在批評,就算我只是平平淡淡地陳述觀點,也會讓你不舒服。你說:「你要學著柔軟一點。」 我聽進去了,真的有。我花了很多時間重複推敲每一段對話,在送出訊息前三改五審,把「我覺得」放在前面,把句子調成婉轉語態,甚至試著在不懂的時候多笑、多點頭。
2025/06/20
6
1
當禮貌成為壓抑:自閉光譜者的社交戰爭
在很多人眼中,「禮貌」是一種文明的表現、一種待人接物的美德,一種能讓人際互動更順利的潤滑劑。但對某些人來說,禮貌不是橋樑,而是一道隱形的牆。
2025/06/20
2
羞恥的教育:東亞文化下的精神創傷繼承
我們都記得那個畫面:教室前方站著的老師、被點名罰站的同學、全班鴉雀無聲。羞辱是一種不動聲色的工具,它不像體罰那樣留下明顯的痕跡,但它會一點一滴滲進心裡,讓孩子習慣把痛苦藏好、把眼淚吞下。直到長大成人,甚至擁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發現那種不敢出聲的感覺,早已變成我們與世界互動的底色。
2025/06/20
2
當語言無法擁抱:來自精神困境者的沉默吶喊
在這個喜歡「勸人」的社會,我們早就習慣了一種溫柔暴力。你低落了,有人說:「你要樂觀一點。」你崩潰了,有人說:「堅強點好嗎?」你痛苦地無法前行,卻被催促著「放下過去」,彷彿一切困難只是「想太多」的結果,而非一場持續消耗內在能量的隱形病痛。
2025/06/20
2
我不是麻煩製造者,而是被誤解的存在──關於神經多樣性與制度暴力的自白
我曾經以為,只要夠努力、夠謙卑、夠遵守規則,就能換得理解與公平。但當我走進職場、步入人際關係,才發現對像我這樣的人而言,努力不是通往接納的橋,而是一場徒勞的誤解。
2025/06/20
1
1
我們的努力不安靜——來自一位自閉症者的時代回聲
有些人一說話就被理解,有些人要用盡全力才不被誤會。而我們——那些神經結構與主流不同的人——連呼吸都有時像是一種「違規」。 成長的路上,我們走得並不直,也不快。不是因為不想,而是我們的腦與這個世界的預設邏輯不合拍。像一部語言版本錯誤的導航軟體,身處中文世界,卻只能以二進位接收訊息。
2025/06/20
2
被說卑鄙,其實只是太焦慮:藤木這個角色告訴我們什麼——從《櫻桃小丸子》看被誤解的神經多樣性
在《櫻桃小丸子》的世界裡,藤木總是那個被笑話、被排擠,甚至被冠上「卑鄙小人」稱號的小男生。他常常縮在永澤身後,畏畏縮縮地說話,神色慌張地回應,偶爾還會在壓力之下「出賣朋友」,換來其他同學的側目與嘲諷。
2025/06/20
3
查看更多
〈PTT的時間膠囊:當十年前的留言仍在〉
夜裡打開 PTT,就像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的門。螢幕發出微光,行列之間閃爍著舊式的代碼與標題,沒有縮圖、沒有推播,只有靜靜排列的文字。點進其中一篇,你會驚訝地發現日期停留在二○一○年,甚至更早。那時的你,也許還在念書;那時的台灣,還沒有智慧手機全面普及;那時的網路,仍是一個以鍵盤和理性辯論為榮的地方。
2025/10/19
2
我童年中被大人誤解與壓迫的四種情境
童年對很多人來說也許是溫暖的,對我來說,它卻是一連串想要被理解卻不斷碰壁的記憶。在新興國小度過的那些年裡,我並不是個問題學生,甚至可以說,我是個願意觀察、願意思考、願意嘗試表達的人。然而,那些來自成人世界的誤解與壓力,一次次地讓我質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太多了」、是不是不該那麼「有自己想法」。
2025/07/03
1
〈補課人生:在城市裡重上大學〉
我曾在一間不怎麼起眼的技職大學度過大學四年。 它的名字是台北海洋科技大學,一所鮮少在升學榜單上被提起的海事學校,校區分為士林與淡水。 我先在士林唸書,後來轉到淡水,當時我家就住在那裡,生活的動線彷彿自然地流向了校園。 環境不甚理想,建築外觀老舊,教室像被時間沖刷過的貨櫃鐵皮。
2025/06/20
4
請你柔軟,但你有教我怎麼柔軟嗎?
你總是說我太硬、太直接、太不會看氣氛。你說我說話像在吵架,像在批評,就算我只是平平淡淡地陳述觀點,也會讓你不舒服。你說:「你要學著柔軟一點。」 我聽進去了,真的有。我花了很多時間重複推敲每一段對話,在送出訊息前三改五審,把「我覺得」放在前面,把句子調成婉轉語態,甚至試著在不懂的時候多笑、多點頭。
2025/06/20
6
1
當禮貌成為壓抑:自閉光譜者的社交戰爭
在很多人眼中,「禮貌」是一種文明的表現、一種待人接物的美德,一種能讓人際互動更順利的潤滑劑。但對某些人來說,禮貌不是橋樑,而是一道隱形的牆。
2025/06/20
2
羞恥的教育:東亞文化下的精神創傷繼承
我們都記得那個畫面:教室前方站著的老師、被點名罰站的同學、全班鴉雀無聲。羞辱是一種不動聲色的工具,它不像體罰那樣留下明顯的痕跡,但它會一點一滴滲進心裡,讓孩子習慣把痛苦藏好、把眼淚吞下。直到長大成人,甚至擁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發現那種不敢出聲的感覺,早已變成我們與世界互動的底色。
2025/06/20
2
當語言無法擁抱:來自精神困境者的沉默吶喊
在這個喜歡「勸人」的社會,我們早就習慣了一種溫柔暴力。你低落了,有人說:「你要樂觀一點。」你崩潰了,有人說:「堅強點好嗎?」你痛苦地無法前行,卻被催促著「放下過去」,彷彿一切困難只是「想太多」的結果,而非一場持續消耗內在能量的隱形病痛。
2025/06/20
2
我不是麻煩製造者,而是被誤解的存在──關於神經多樣性與制度暴力的自白
我曾經以為,只要夠努力、夠謙卑、夠遵守規則,就能換得理解與公平。但當我走進職場、步入人際關係,才發現對像我這樣的人而言,努力不是通往接納的橋,而是一場徒勞的誤解。
2025/06/20
1
1
我們的努力不安靜——來自一位自閉症者的時代回聲
有些人一說話就被理解,有些人要用盡全力才不被誤會。而我們——那些神經結構與主流不同的人——連呼吸都有時像是一種「違規」。 成長的路上,我們走得並不直,也不快。不是因為不想,而是我們的腦與這個世界的預設邏輯不合拍。像一部語言版本錯誤的導航軟體,身處中文世界,卻只能以二進位接收訊息。
2025/06/20
2
被說卑鄙,其實只是太焦慮:藤木這個角色告訴我們什麼——從《櫻桃小丸子》看被誤解的神經多樣性
在《櫻桃小丸子》的世界裡,藤木總是那個被笑話、被排擠,甚至被冠上「卑鄙小人」稱號的小男生。他常常縮在永澤身後,畏畏縮縮地說話,神色慌張地回應,偶爾還會在壓力之下「出賣朋友」,換來其他同學的側目與嘲諷。
2025/06/20
3
查看更多
ACG漫談
《聊齋·蘭若寺》vs《中國奇譚》:中國動畫奇幻敘事的兩種路徑
近年中國動畫在題材與敘事風格上漸趨多元,《中國奇譚》以八則短篇奠定「國風奇幻」的新典範,而《聊齋·蘭若寺》則試圖回到古典文學本源,以蒲松齡的異想再現民間志怪的古味。然而,兩者所展現的「奇」卻分屬不同的精神路徑——前者屬於「現代寓言式反思」,後者則停留於「古典意象的重演」。
2025/10/23
1
《Snoopy, Come Home》──史努比與前主人的重逢
當許多人聽到「史努比的主人」時,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名字幾乎都是查理布朗。這樣的印象理所當然,畢竟他與史努比的搭檔形象已經成為《花生漫畫》的核心符號之一:一個永遠倒楣、卻又永不放棄的小男孩,與一隻想成為飛行王牌的幻想狗。
2025/10/19
〈史努比的失落:華語世界忽視的成長哲學〉
在台灣,提起《史努比(Peanuts)》這個名字,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查理布朗的孤獨、露西的自信、或萊納斯對安全毯的依賴,而是一隻微笑著的白狗:印在筆袋、咖啡杯、床單上的吉祥物。
2025/10/18
9
〈從童話到心理寓言:迪士尼魔改的黃金與幻象〉
為什麼早期動畫的「魔改」被視為創意,而今日的真人版卻被視為幻象? 答案藏在兩個層面——情感機制的轉換與創作誠意的消失。
2025/10/13
2
《獅子王》與非洲想像:當動物寓言成為文化挪用
《獅子王》的配樂由Hans Zimmer與Elton John創作,同時邀請南非音樂家Lebo M負責開場合唱〈Circle of Life〉。 開場的祖魯語歌詞「Nants ingonyama bagithi Baba」——「看啊,一頭獅子來了」——已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經典符號。
2025/10/12
4
為何迪士尼選擇木蘭而非孫悟空?──文化翻譯與敘事風險的比較分析
迪士尼選擇《木蘭辭》,其實不是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而是對市場、敘事與價值的「權衡」。 她是一種被篩選過的東方: 足夠中國,卻不過於陌生; 足夠女性,卻不過於激進; 足夠英雄,卻仍保有柔性。
2025/10/12
1
被魔改的童年回憶:《小紅帽恰恰》
提到「小紅帽」,我們多半會立刻浮現那個被大野狼欺騙的小女孩形象:一邊天真無邪,一邊卻必須在智慧與勇氣的幫助下戰勝惡狼。然而在九〇年代,動畫《小紅帽恰恰》卻將這個古老的童話重新拼貼、再創,讓小紅帽、美人魚、桃太郎等傳統角色全部混搭進一場詼諧的奇幻冒險裡,成為一代人的「被魔改的童年回憶」。
2025/09/14
2
1
從飆車追逐到北歐神話:那些年我們追的藤島康介
小時候的深夜電視裡,《逮捕令》總是讓人眼睛一亮。兩個女警,一個是腦袋靈光、沉迷於機械與科技的美幸,一個是蠻力十足、說幹就幹的夏實。理性與衝動的組合,居然能迸發出如此強烈的火花。那時候完全沒想過「交通警察」也能成為熱血故事的主角,更沒想到追逐超速犯、飆車場景、都市案件,能拍得這麼緊張又帶點俏皮。
2025/08/26
5
在機器人懷裡長大的孩子:我童年最深刻的三部動畫
你是否也曾經在放學後,抱著書包跑回家,只為了不錯過一集動畫?那個年代的機器人動畫,不只是娛樂,而是信仰,是我們對「正義」、「友情」、「成長」最早的認識教材。對我來說,有三部作品陪伴我度過童年歲月,它們來自不同的創作系譜,卻共同在我心裡築起了一座座金屬般閃耀的記憶堡壘。
2025/07/21
3
那些令人失望的漫畫,其實是在悲鳴的作者與時代
我們時常會在某個閱讀瞬間,忽然覺得:「這漫畫怎麼變得這麼無聊了?」那種落差並不單只是劇情崩壞或角色走樣,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失望——你曾經對這部作品、對這個作者、甚至對這個漫畫世界,懷抱著真正的熱情與信任,但它卻像是不知為何中途墜落的流星,再也點不亮你心裡的夜空。
2025/07/21
1
查看更多
《聊齋·蘭若寺》vs《中國奇譚》:中國動畫奇幻敘事的兩種路徑
近年中國動畫在題材與敘事風格上漸趨多元,《中國奇譚》以八則短篇奠定「國風奇幻」的新典範,而《聊齋·蘭若寺》則試圖回到古典文學本源,以蒲松齡的異想再現民間志怪的古味。然而,兩者所展現的「奇」卻分屬不同的精神路徑——前者屬於「現代寓言式反思」,後者則停留於「古典意象的重演」。
2025/10/23
1
《Snoopy, Come Home》──史努比與前主人的重逢
當許多人聽到「史努比的主人」時,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名字幾乎都是查理布朗。這樣的印象理所當然,畢竟他與史努比的搭檔形象已經成為《花生漫畫》的核心符號之一:一個永遠倒楣、卻又永不放棄的小男孩,與一隻想成為飛行王牌的幻想狗。
2025/10/19
〈史努比的失落:華語世界忽視的成長哲學〉
在台灣,提起《史努比(Peanuts)》這個名字,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查理布朗的孤獨、露西的自信、或萊納斯對安全毯的依賴,而是一隻微笑著的白狗:印在筆袋、咖啡杯、床單上的吉祥物。
2025/10/18
9
〈從童話到心理寓言:迪士尼魔改的黃金與幻象〉
為什麼早期動畫的「魔改」被視為創意,而今日的真人版卻被視為幻象? 答案藏在兩個層面——情感機制的轉換與創作誠意的消失。
2025/10/13
2
《獅子王》與非洲想像:當動物寓言成為文化挪用
《獅子王》的配樂由Hans Zimmer與Elton John創作,同時邀請南非音樂家Lebo M負責開場合唱〈Circle of Life〉。 開場的祖魯語歌詞「Nants ingonyama bagithi Baba」——「看啊,一頭獅子來了」——已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經典符號。
2025/10/12
4
為何迪士尼選擇木蘭而非孫悟空?──文化翻譯與敘事風險的比較分析
迪士尼選擇《木蘭辭》,其實不是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而是對市場、敘事與價值的「權衡」。 她是一種被篩選過的東方: 足夠中國,卻不過於陌生; 足夠女性,卻不過於激進; 足夠英雄,卻仍保有柔性。
2025/10/12
1
被魔改的童年回憶:《小紅帽恰恰》
提到「小紅帽」,我們多半會立刻浮現那個被大野狼欺騙的小女孩形象:一邊天真無邪,一邊卻必須在智慧與勇氣的幫助下戰勝惡狼。然而在九〇年代,動畫《小紅帽恰恰》卻將這個古老的童話重新拼貼、再創,讓小紅帽、美人魚、桃太郎等傳統角色全部混搭進一場詼諧的奇幻冒險裡,成為一代人的「被魔改的童年回憶」。
2025/09/14
2
1
從飆車追逐到北歐神話:那些年我們追的藤島康介
小時候的深夜電視裡,《逮捕令》總是讓人眼睛一亮。兩個女警,一個是腦袋靈光、沉迷於機械與科技的美幸,一個是蠻力十足、說幹就幹的夏實。理性與衝動的組合,居然能迸發出如此強烈的火花。那時候完全沒想過「交通警察」也能成為熱血故事的主角,更沒想到追逐超速犯、飆車場景、都市案件,能拍得這麼緊張又帶點俏皮。
2025/08/26
5
在機器人懷裡長大的孩子:我童年最深刻的三部動畫
你是否也曾經在放學後,抱著書包跑回家,只為了不錯過一集動畫?那個年代的機器人動畫,不只是娛樂,而是信仰,是我們對「正義」、「友情」、「成長」最早的認識教材。對我來說,有三部作品陪伴我度過童年歲月,它們來自不同的創作系譜,卻共同在我心裡築起了一座座金屬般閃耀的記憶堡壘。
2025/07/21
3
那些令人失望的漫畫,其實是在悲鳴的作者與時代
我們時常會在某個閱讀瞬間,忽然覺得:「這漫畫怎麼變得這麼無聊了?」那種落差並不單只是劇情崩壞或角色走樣,而是一種更深層的失望——你曾經對這部作品、對這個作者、甚至對這個漫畫世界,懷抱著真正的熱情與信任,但它卻像是不知為何中途墜落的流星,再也點不亮你心裡的夜空。
2025/07/21
1
查看更多
文化解析
《聊齋·蘭若寺》vs《中國奇譚》:中國動畫奇幻敘事的兩種路徑
近年中國動畫在題材與敘事風格上漸趨多元,《中國奇譚》以八則短篇奠定「國風奇幻」的新典範,而《聊齋·蘭若寺》則試圖回到古典文學本源,以蒲松齡的異想再現民間志怪的古味。然而,兩者所展現的「奇」卻分屬不同的精神路徑——前者屬於「現代寓言式反思」,後者則停留於「古典意象的重演」。
2025/10/23
1
〈PTT的時間膠囊:當十年前的留言仍在〉
夜裡打開 PTT,就像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的門。螢幕發出微光,行列之間閃爍著舊式的代碼與標題,沒有縮圖、沒有推播,只有靜靜排列的文字。點進其中一篇,你會驚訝地發現日期停留在二○一○年,甚至更早。那時的你,也許還在念書;那時的台灣,還沒有智慧手機全面普及;那時的網路,仍是一個以鍵盤和理性辯論為榮的地方。
2025/10/19
2
〈史努比的失落:華語世界忽視的成長哲學〉
在台灣,提起《史努比(Peanuts)》這個名字,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查理布朗的孤獨、露西的自信、或萊納斯對安全毯的依賴,而是一隻微笑著的白狗:印在筆袋、咖啡杯、床單上的吉祥物。
2025/10/18
9
〈從童話到心理寓言:迪士尼魔改的黃金與幻象〉
為什麼早期動畫的「魔改」被視為創意,而今日的真人版卻被視為幻象? 答案藏在兩個層面——情感機制的轉換與創作誠意的消失。
2025/10/13
2
《獅子王》與非洲想像:當動物寓言成為文化挪用
《獅子王》的配樂由Hans Zimmer與Elton John創作,同時邀請南非音樂家Lebo M負責開場合唱〈Circle of Life〉。 開場的祖魯語歌詞「Nants ingonyama bagithi Baba」——「看啊,一頭獅子來了」——已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經典符號。
2025/10/12
4
為何迪士尼選擇木蘭而非孫悟空?──文化翻譯與敘事風險的比較分析
迪士尼選擇《木蘭辭》,其實不是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而是對市場、敘事與價值的「權衡」。 她是一種被篩選過的東方: 足夠中國,卻不過於陌生; 足夠女性,卻不過於激進; 足夠英雄,卻仍保有柔性。
2025/10/12
1
誰說我一定要當君子?儒家語言如何落在今日心靈
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交叉點上回望儒家,許多古老而熟悉的語言,竟在今日的語境中激起一波波疑問。那不是出於叛逆,也不是對傳統的全盤否定,而是一種深切的渴望: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我們還能不能用這些話語,織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思想路徑?
2025/07/14
那些曾經熟悉的劇場聲音:台灣戲劇生態的轉身
曾幾何時,電視機打開後的每個夜晚,總有一把熟悉的旁白聲音,緩緩地帶我們走進一則「真人真事改編」的社會怪談裡。這些畫面可能不精緻,演員可能不知名,但每一集的開場,都有一種獵奇、哀愁、道德與懸疑糾纏交錯的獨特氛圍。這就是「類戲劇」,一種台灣特有的電視形式,一度席捲收視榜,最後卻在時代的洪流中悄然退場。
2025/07/06
6
宇宙裡的異鄉人:外星生命的想像、傳說與真相
從羅斯威爾事件之後,人類社會便似乎與「外星人」一詞產生了一種說不清道不盡的連結。他們可能是銀河間的科學家,也可能是深夜綁架地球人的黑影;有時是傳說中的高智慧生物,有時卻像是夢中情人的惡搞版本。但無論是哪一種樣貌,這些外星生物的形象,早已深深植入我們的流行文化、科學研究,甚至是個人的想像與恐懼之中。
2025/06/26
3
倪匡與失落的路徑:華人科幻中那些被遺忘的可能
我們總說,科幻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的是時代的理性與想像力。在華人世界,若提起科幻文學的代表作,許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三體》、《流浪地球》,這些作品宏大、莊嚴,承載著國族未來、科技自強的願景。
2025/06/25
2
查看更多
《聊齋·蘭若寺》vs《中國奇譚》:中國動畫奇幻敘事的兩種路徑
近年中國動畫在題材與敘事風格上漸趨多元,《中國奇譚》以八則短篇奠定「國風奇幻」的新典範,而《聊齋·蘭若寺》則試圖回到古典文學本源,以蒲松齡的異想再現民間志怪的古味。然而,兩者所展現的「奇」卻分屬不同的精神路徑——前者屬於「現代寓言式反思」,後者則停留於「古典意象的重演」。
2025/10/23
1
〈PTT的時間膠囊:當十年前的留言仍在〉
夜裡打開 PTT,就像打開一扇通往過去的門。螢幕發出微光,行列之間閃爍著舊式的代碼與標題,沒有縮圖、沒有推播,只有靜靜排列的文字。點進其中一篇,你會驚訝地發現日期停留在二○一○年,甚至更早。那時的你,也許還在念書;那時的台灣,還沒有智慧手機全面普及;那時的網路,仍是一個以鍵盤和理性辯論為榮的地方。
2025/10/19
2
〈史努比的失落:華語世界忽視的成長哲學〉
在台灣,提起《史努比(Peanuts)》這個名字,許多人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查理布朗的孤獨、露西的自信、或萊納斯對安全毯的依賴,而是一隻微笑著的白狗:印在筆袋、咖啡杯、床單上的吉祥物。
2025/10/18
9
〈從童話到心理寓言:迪士尼魔改的黃金與幻象〉
為什麼早期動畫的「魔改」被視為創意,而今日的真人版卻被視為幻象? 答案藏在兩個層面——情感機制的轉換與創作誠意的消失。
2025/10/13
2
《獅子王》與非洲想像:當動物寓言成為文化挪用
《獅子王》的配樂由Hans Zimmer與Elton John創作,同時邀請南非音樂家Lebo M負責開場合唱〈Circle of Life〉。 開場的祖魯語歌詞「Nants ingonyama bagithi Baba」——「看啊,一頭獅子來了」——已成為全球流行文化的經典符號。
2025/10/12
4
為何迪士尼選擇木蘭而非孫悟空?──文化翻譯與敘事風險的比較分析
迪士尼選擇《木蘭辭》,其實不是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而是對市場、敘事與價值的「權衡」。 她是一種被篩選過的東方: 足夠中國,卻不過於陌生; 足夠女性,卻不過於激進; 足夠英雄,卻仍保有柔性。
2025/10/12
1
誰說我一定要當君子?儒家語言如何落在今日心靈
當我們站在21世紀的交叉點上回望儒家,許多古老而熟悉的語言,竟在今日的語境中激起一波波疑問。那不是出於叛逆,也不是對傳統的全盤否定,而是一種深切的渴望:在快速變遷的現代社會中,我們還能不能用這些話語,織出一條屬於自己的思想路徑?
2025/07/14
那些曾經熟悉的劇場聲音:台灣戲劇生態的轉身
曾幾何時,電視機打開後的每個夜晚,總有一把熟悉的旁白聲音,緩緩地帶我們走進一則「真人真事改編」的社會怪談裡。這些畫面可能不精緻,演員可能不知名,但每一集的開場,都有一種獵奇、哀愁、道德與懸疑糾纏交錯的獨特氛圍。這就是「類戲劇」,一種台灣特有的電視形式,一度席捲收視榜,最後卻在時代的洪流中悄然退場。
2025/07/06
6
宇宙裡的異鄉人:外星生命的想像、傳說與真相
從羅斯威爾事件之後,人類社會便似乎與「外星人」一詞產生了一種說不清道不盡的連結。他們可能是銀河間的科學家,也可能是深夜綁架地球人的黑影;有時是傳說中的高智慧生物,有時卻像是夢中情人的惡搞版本。但無論是哪一種樣貌,這些外星生物的形象,早已深深植入我們的流行文化、科學研究,甚至是個人的想像與恐懼之中。
2025/06/26
3
倪匡與失落的路徑:華人科幻中那些被遺忘的可能
我們總說,科幻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的是時代的理性與想像力。在華人世界,若提起科幻文學的代表作,許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三體》、《流浪地球》,這些作品宏大、莊嚴,承載著國族未來、科技自強的願景。
2025/06/25
2
查看更多
加入沙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