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mbnail
童年對很多人來說也許是溫暖的,對我來說,它卻是一連串想要被理解卻不斷碰壁的記憶。在新興國小度過的那些年裡,我並不是個問題學生,甚至可以說,我是個願意觀察、願意思考、願意嘗試表達的人。然而,那些來自成人世界的誤解與壓力,一次次地讓我質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太多了」、是不是不該那麼「有自己想法」。
Thumbnail
我曾在一間不怎麼起眼的技職大學度過大學四年。 它的名字是台北海洋科技大學,一所鮮少在升學榜單上被提起的海事學校,校區分為士林與淡水。 我先在士林唸書,後來轉到淡水,當時我家就住在那裡,生活的動線彷彿自然地流向了校園。 環境不甚理想,建築外觀老舊,教室像被時間沖刷過的貨櫃鐵皮。
Thumbnail
你總是說我太硬、太直接、太不會看氣氛。你說我說話像在吵架,像在批評,就算我只是平平淡淡地陳述觀點,也會讓你不舒服。你說:「你要學著柔軟一點。」 我聽進去了,真的有。我花了很多時間重複推敲每一段對話,在送出訊息前三改五審,把「我覺得」放在前面,把句子調成婉轉語態,甚至試著在不懂的時候多笑、多點頭。
Thumbnail
在很多人眼中,「禮貌」是一種文明的表現、一種待人接物的美德,一種能讓人際互動更順利的潤滑劑。但對某些人來說,禮貌不是橋樑,而是一道隱形的牆。
Thumbnail
我們都記得那個畫面:教室前方站著的老師、被點名罰站的同學、全班鴉雀無聲。羞辱是一種不動聲色的工具,它不像體罰那樣留下明顯的痕跡,但它會一點一滴滲進心裡,讓孩子習慣把痛苦藏好、把眼淚吞下。直到長大成人,甚至擁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發現那種不敢出聲的感覺,早已變成我們與世界互動的底色。
Thumbnail
在這個喜歡「勸人」的社會,我們早就習慣了一種溫柔暴力。你低落了,有人說:「你要樂觀一點。」你崩潰了,有人說:「堅強點好嗎?」你痛苦地無法前行,卻被催促著「放下過去」,彷彿一切困難只是「想太多」的結果,而非一場持續消耗內在能量的隱形病痛。
Thumbnail
我曾經以為,只要夠努力、夠謙卑、夠遵守規則,就能換得理解與公平。但當我走進職場、步入人際關係,才發現對像我這樣的人而言,努力不是通往接納的橋,而是一場徒勞的誤解。
Thumbnail
有些人一說話就被理解,有些人要用盡全力才不被誤會。而我們——那些神經結構與主流不同的人——連呼吸都有時像是一種「違規」。 成長的路上,我們走得並不直,也不快。不是因為不想,而是我們的腦與這個世界的預設邏輯不合拍。像一部語言版本錯誤的導航軟體,身處中文世界,卻只能以二進位接收訊息。
Thumbnail
在《櫻桃小丸子》的世界裡,藤木總是那個被笑話、被排擠,甚至被冠上「卑鄙小人」稱號的小男生。他常常縮在永澤身後,畏畏縮縮地說話,神色慌張地回應,偶爾還會在壓力之下「出賣朋友」,換來其他同學的側目與嘲諷。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教育被神聖化的社會。從小,我們被教導要尊師重道、要有出息、要好好唸書,彷彿那是一條通往自由與尊嚴的路。但長大以後才明白,那條路其實鋪滿了命令、羞辱與沉默。
Thumbnail
童年對很多人來說也許是溫暖的,對我來說,它卻是一連串想要被理解卻不斷碰壁的記憶。在新興國小度過的那些年裡,我並不是個問題學生,甚至可以說,我是個願意觀察、願意思考、願意嘗試表達的人。然而,那些來自成人世界的誤解與壓力,一次次地讓我質疑自己是不是哪裡「太多了」、是不是不該那麼「有自己想法」。
Thumbnail
我曾在一間不怎麼起眼的技職大學度過大學四年。 它的名字是台北海洋科技大學,一所鮮少在升學榜單上被提起的海事學校,校區分為士林與淡水。 我先在士林唸書,後來轉到淡水,當時我家就住在那裡,生活的動線彷彿自然地流向了校園。 環境不甚理想,建築外觀老舊,教室像被時間沖刷過的貨櫃鐵皮。
Thumbnail
你總是說我太硬、太直接、太不會看氣氛。你說我說話像在吵架,像在批評,就算我只是平平淡淡地陳述觀點,也會讓你不舒服。你說:「你要學著柔軟一點。」 我聽進去了,真的有。我花了很多時間重複推敲每一段對話,在送出訊息前三改五審,把「我覺得」放在前面,把句子調成婉轉語態,甚至試著在不懂的時候多笑、多點頭。
Thumbnail
在很多人眼中,「禮貌」是一種文明的表現、一種待人接物的美德,一種能讓人際互動更順利的潤滑劑。但對某些人來說,禮貌不是橋樑,而是一道隱形的牆。
Thumbnail
我們都記得那個畫面:教室前方站著的老師、被點名罰站的同學、全班鴉雀無聲。羞辱是一種不動聲色的工具,它不像體罰那樣留下明顯的痕跡,但它會一點一滴滲進心裡,讓孩子習慣把痛苦藏好、把眼淚吞下。直到長大成人,甚至擁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發現那種不敢出聲的感覺,早已變成我們與世界互動的底色。
Thumbnail
在這個喜歡「勸人」的社會,我們早就習慣了一種溫柔暴力。你低落了,有人說:「你要樂觀一點。」你崩潰了,有人說:「堅強點好嗎?」你痛苦地無法前行,卻被催促著「放下過去」,彷彿一切困難只是「想太多」的結果,而非一場持續消耗內在能量的隱形病痛。
Thumbnail
我曾經以為,只要夠努力、夠謙卑、夠遵守規則,就能換得理解與公平。但當我走進職場、步入人際關係,才發現對像我這樣的人而言,努力不是通往接納的橋,而是一場徒勞的誤解。
Thumbnail
有些人一說話就被理解,有些人要用盡全力才不被誤會。而我們——那些神經結構與主流不同的人——連呼吸都有時像是一種「違規」。 成長的路上,我們走得並不直,也不快。不是因為不想,而是我們的腦與這個世界的預設邏輯不合拍。像一部語言版本錯誤的導航軟體,身處中文世界,卻只能以二進位接收訊息。
Thumbnail
在《櫻桃小丸子》的世界裡,藤木總是那個被笑話、被排擠,甚至被冠上「卑鄙小人」稱號的小男生。他常常縮在永澤身後,畏畏縮縮地說話,神色慌張地回應,偶爾還會在壓力之下「出賣朋友」,換來其他同學的側目與嘲諷。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教育被神聖化的社會。從小,我們被教導要尊師重道、要有出息、要好好唸書,彷彿那是一條通往自由與尊嚴的路。但長大以後才明白,那條路其實鋪滿了命令、羞辱與沉默。
Thumbnail
某個午後,我走進電影院,獨自觀賞了皮克斯的最新原創動畫《地球特派員》(Elio)。對我來說,這並非一部單純的娛樂作品,而是一場帶著個人情感投射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新宇宙》徹底改變了我對這個角色的想像方式——甚至可以說,這是我所看過的所有蜘蛛人電影中,最值得也最讓人過癮的一次觀影經驗。 這部動畫電影最大的魅力,來自於它完全擁抱了二次元藝術的自由性。那些在寫實電影中難以具體呈現的風格與視覺語言,在動畫中竟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提到《飛出個未來》(Futurama),心中總浮現一種說不上來的感慨。這部動畫既不新潮,也不冷門,介於被人遺忘與深愛之間,像一艘安靜漂浮在次元裂縫中的太空船。它曾用一個又一個荒謬的故事,描寫最溫柔的人類情感,也對哲學、科技、命運和孤獨開出無聲的提問。可惜的是,在台灣,它始終沒能走進主流視野。
Thumbnail
在當代動漫與遊戲的角色塑造中,「黑轉白」幾乎成了一種集體情節。觀眾一方面喜歡反派的張力與魅力,一方面又渴望看到他們在轉變後回歸溫暖的群體,走上一條贖罪之路。然而,真正能讓人信服的「轉變」並不常見。 關鍵在於,我們往往混淆了兩個本質上截然不同的敘事過程——贖罪,與洗白。
Thumbnail
有時候,最深刻的哲學問題,不來自講堂、論文或經典,而是來自一隻討厭星期一的橘貓、一個總踢不到足球的小孩、一位酗酒的科學怪人,或一顆為了找回靈魂而在宇宙飄盪的小藍球。 我們從小習慣將動畫與「娛樂」畫上等號。但越長大,越會發現,有些動畫其實比大部分文學與影劇更懂人心。
Thumbnail
許多人說,看《馬男波傑克》(BoJack Horseman)的時候,會感到一種說不上來的「不舒服」。不是劇情多殘酷,也不是角色有多壞,而是那種近乎讓人皮膚發癢的熟悉感——那種你想嘲笑卻笑不出來,想批評卻又自覺難堪的投射。這不只是動畫,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自己不願面對的那些缺口。
Thumbnail
在迪士尼的眾多角色中,莉蘿(Lilo Pelekai)是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她不是童話世界裡天真浪漫的孩子,也不是經過歷練的成長型英雄,而是一個性格古怪、行為激烈、語言衝突的夏威夷小女孩。
Thumbnail
每一個戴上面具的人,都在內心渴望被認出。這句話,用來形容《Persona》系列,恐怕再合適不過。從1996年初代《女神異聞錄》的誕生開始,這個原本只是《女神轉生》外傳的系列,逐漸從神魔與末世的陰影中走出,轉而直視人心深處那些難以言喻的矛盾與脆弱。
Thumbnail
我們不禁要問:CN到底怎麼了?是資金出了問題?還是創意人才流失了?又或者,真正的關鍵是整個媒體環境的轉變?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早就略知一二。
Thumbnail
有一段時光,是彩色的,是喧鬧的,是用粗線條構築起來的奇想樂園,那裡住著膽小卻英勇的小狗、肌肉發達卻無腦的金髮男子、藏在衣櫃裡的瘋狂實驗室、整天在吵架的雞與牛,以及飛天、嗆辣、又可愛的三位小女警。這些角色,這些名字,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不只是卡通角色,更是童年裡的鄰居、朋友與守護者。
Thumbnail
某個午後,我走進電影院,獨自觀賞了皮克斯的最新原創動畫《地球特派員》(Elio)。對我來說,這並非一部單純的娛樂作品,而是一場帶著個人情感投射的觀影體驗。
Thumbnail
《新宇宙》徹底改變了我對這個角色的想像方式——甚至可以說,這是我所看過的所有蜘蛛人電影中,最值得也最讓人過癮的一次觀影經驗。 這部動畫電影最大的魅力,來自於它完全擁抱了二次元藝術的自由性。那些在寫實電影中難以具體呈現的風格與視覺語言,在動畫中竟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Thumbnail
提到《飛出個未來》(Futurama),心中總浮現一種說不上來的感慨。這部動畫既不新潮,也不冷門,介於被人遺忘與深愛之間,像一艘安靜漂浮在次元裂縫中的太空船。它曾用一個又一個荒謬的故事,描寫最溫柔的人類情感,也對哲學、科技、命運和孤獨開出無聲的提問。可惜的是,在台灣,它始終沒能走進主流視野。
Thumbnail
在當代動漫與遊戲的角色塑造中,「黑轉白」幾乎成了一種集體情節。觀眾一方面喜歡反派的張力與魅力,一方面又渴望看到他們在轉變後回歸溫暖的群體,走上一條贖罪之路。然而,真正能讓人信服的「轉變」並不常見。 關鍵在於,我們往往混淆了兩個本質上截然不同的敘事過程——贖罪,與洗白。
Thumbnail
有時候,最深刻的哲學問題,不來自講堂、論文或經典,而是來自一隻討厭星期一的橘貓、一個總踢不到足球的小孩、一位酗酒的科學怪人,或一顆為了找回靈魂而在宇宙飄盪的小藍球。 我們從小習慣將動畫與「娛樂」畫上等號。但越長大,越會發現,有些動畫其實比大部分文學與影劇更懂人心。
Thumbnail
許多人說,看《馬男波傑克》(BoJack Horseman)的時候,會感到一種說不上來的「不舒服」。不是劇情多殘酷,也不是角色有多壞,而是那種近乎讓人皮膚發癢的熟悉感——那種你想嘲笑卻笑不出來,想批評卻又自覺難堪的投射。這不只是動畫,它是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們自己不願面對的那些缺口。
Thumbnail
在迪士尼的眾多角色中,莉蘿(Lilo Pelekai)是個特立獨行的存在。她不是童話世界裡天真浪漫的孩子,也不是經過歷練的成長型英雄,而是一個性格古怪、行為激烈、語言衝突的夏威夷小女孩。
Thumbnail
每一個戴上面具的人,都在內心渴望被認出。這句話,用來形容《Persona》系列,恐怕再合適不過。從1996年初代《女神異聞錄》的誕生開始,這個原本只是《女神轉生》外傳的系列,逐漸從神魔與末世的陰影中走出,轉而直視人心深處那些難以言喻的矛盾與脆弱。
Thumbnail
我們不禁要問:CN到底怎麼了?是資金出了問題?還是創意人才流失了?又或者,真正的關鍵是整個媒體環境的轉變?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早就略知一二。
Thumbnail
有一段時光,是彩色的,是喧鬧的,是用粗線條構築起來的奇想樂園,那裡住著膽小卻英勇的小狗、肌肉發達卻無腦的金髮男子、藏在衣櫃裡的瘋狂實驗室、整天在吵架的雞與牛,以及飛天、嗆辣、又可愛的三位小女警。這些角色,這些名字,對我們這一代人來說,不只是卡通角色,更是童年裡的鄰居、朋友與守護者。
Thumbnail
曾幾何時,電視機打開後的每個夜晚,總有一把熟悉的旁白聲音,緩緩地帶我們走進一則「真人真事改編」的社會怪談裡。這些畫面可能不精緻,演員可能不知名,但每一集的開場,都有一種獵奇、哀愁、道德與懸疑糾纏交錯的獨特氛圍。這就是「類戲劇」,一種台灣特有的電視形式,一度席捲收視榜,最後卻在時代的洪流中悄然退場。
Thumbnail
從羅斯威爾事件之後,人類社會便似乎與「外星人」一詞產生了一種說不清道不盡的連結。他們可能是銀河間的科學家,也可能是深夜綁架地球人的黑影;有時是傳說中的高智慧生物,有時卻像是夢中情人的惡搞版本。但無論是哪一種樣貌,這些外星生物的形象,早已深深植入我們的流行文化、科學研究,甚至是個人的想像與恐懼之中。
Thumbnail
我們總說,科幻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的是時代的理性與想像力。在華人世界,若提起科幻文學的代表作,許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三體》、《流浪地球》,這些作品宏大、莊嚴,承載著國族未來、科技自強的願景。
Thumbnail
你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到恐龍的瞬間嗎?那種眼睛發亮、心臟狂跳、彷彿看見神話生物降臨的感覺。不管是書本裡的插畫、電視上的卡通、還是遊戲機裡的像素暴龍,它們總是以一種不容忽視的姿態闖入我們的世界,像是從遠古穿越而來的明星。對我來說,暴龍比超人還有存在感,劍龍比任何童話角色都具重量感。
Thumbnail
在東西方的兒童影像作品中,我們常看到截然不同的敘事姿態,這一差異,其實折射了東西方文化對「兒童與成人」關係的根本想像:西方強調個體權利與法律保護,讓孩子懂得自己擁有聲音,能夠對抗結構性暴力;而東亞,包括日本,則更習慣把孩子視為需要被糾正與教育的對象,對體制本身的質疑和反抗則非主流。
Thumbnail
在全球娛樂工業逐漸邁入「文化輸出與內部審查並行」的複雜年代,米哈遊這間來自中國的遊戲公司,無疑已成為這個張力的代表性範本。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教育被神聖化的社會。從小,我們被教導要尊師重道、要有出息、要好好唸書,彷彿那是一條通往自由與尊嚴的路。但長大以後才明白,那條路其實鋪滿了命令、羞辱與沉默。
Thumbnail
有一天,你問了一個看似單純,卻讓人無法輕易回答的問題: 「如果學習本來就是自然的事,為什麼還要不斷提倡多學習、多讀書?這不是很不自然嗎?」 這句話像一把刀,劃開了教育體系與現代社會的偽裝外殼。是啊,學習若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那些滿口「學習最重要」的大人們,又為何總讓學習成為我們最抗拒的事?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XplwvsSqfQ我看了一支YouTuber「有欸Ueh」的影片,談的是學校制度的歷史:怎麼從普魯士軍事訓練與工業時代的需求,逐漸演化為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教育體制。
Thumbnail
在人類浩瀚的故事洪流中,總有那麼一群角色,既不屬於神,也非明確的人。他們可能是狐,是蛇,是破傘,是老燈,是靜靜站在屋角的器物,也可能是穿越千年、終於吐出第一句話的瓦片。他們的存在,是對「非人」世界靈性的默默證言。他們,是成精的存在。
Thumbnail
曾幾何時,電視機打開後的每個夜晚,總有一把熟悉的旁白聲音,緩緩地帶我們走進一則「真人真事改編」的社會怪談裡。這些畫面可能不精緻,演員可能不知名,但每一集的開場,都有一種獵奇、哀愁、道德與懸疑糾纏交錯的獨特氛圍。這就是「類戲劇」,一種台灣特有的電視形式,一度席捲收視榜,最後卻在時代的洪流中悄然退場。
Thumbnail
從羅斯威爾事件之後,人類社會便似乎與「外星人」一詞產生了一種說不清道不盡的連結。他們可能是銀河間的科學家,也可能是深夜綁架地球人的黑影;有時是傳說中的高智慧生物,有時卻像是夢中情人的惡搞版本。但無論是哪一種樣貌,這些外星生物的形象,早已深深植入我們的流行文化、科學研究,甚至是個人的想像與恐懼之中。
Thumbnail
我們總說,科幻是一面鏡子,映照出的是時代的理性與想像力。在華人世界,若提起科幻文學的代表作,許多人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三體》、《流浪地球》,這些作品宏大、莊嚴,承載著國族未來、科技自強的願景。
Thumbnail
你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看到恐龍的瞬間嗎?那種眼睛發亮、心臟狂跳、彷彿看見神話生物降臨的感覺。不管是書本裡的插畫、電視上的卡通、還是遊戲機裡的像素暴龍,它們總是以一種不容忽視的姿態闖入我們的世界,像是從遠古穿越而來的明星。對我來說,暴龍比超人還有存在感,劍龍比任何童話角色都具重量感。
Thumbnail
在東西方的兒童影像作品中,我們常看到截然不同的敘事姿態,這一差異,其實折射了東西方文化對「兒童與成人」關係的根本想像:西方強調個體權利與法律保護,讓孩子懂得自己擁有聲音,能夠對抗結構性暴力;而東亞,包括日本,則更習慣把孩子視為需要被糾正與教育的對象,對體制本身的質疑和反抗則非主流。
Thumbnail
在全球娛樂工業逐漸邁入「文化輸出與內部審查並行」的複雜年代,米哈遊這間來自中國的遊戲公司,無疑已成為這個張力的代表性範本。
Thumbnail
我們活在一個教育被神聖化的社會。從小,我們被教導要尊師重道、要有出息、要好好唸書,彷彿那是一條通往自由與尊嚴的路。但長大以後才明白,那條路其實鋪滿了命令、羞辱與沉默。
Thumbnail
有一天,你問了一個看似單純,卻讓人無法輕易回答的問題: 「如果學習本來就是自然的事,為什麼還要不斷提倡多學習、多讀書?這不是很不自然嗎?」 這句話像一把刀,劃開了教育體系與現代社會的偽裝外殼。是啊,學習若真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那些滿口「學習最重要」的大人們,又為何總讓學習成為我們最抗拒的事?
Thumbnail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XplwvsSqfQ我看了一支YouTuber「有欸Ueh」的影片,談的是學校制度的歷史:怎麼從普魯士軍事訓練與工業時代的需求,逐漸演化為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教育體制。
Thumbnail
在人類浩瀚的故事洪流中,總有那麼一群角色,既不屬於神,也非明確的人。他們可能是狐,是蛇,是破傘,是老燈,是靜靜站在屋角的器物,也可能是穿越千年、終於吐出第一句話的瓦片。他們的存在,是對「非人」世界靈性的默默證言。他們,是成精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