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日籌畫的「桶後越嶺步道」終於要踏上旅程了。端午連假清晨的台北街頭依舊擁擠,我提著登山包、揹起折疊天幕,心裡滿是期待:今天,我要走一條自己從沒走過的山路,親近這片被雲霧蒼翠包圍的秘境。約莫8點30分,我一路搭公車向烏來老街前進,車窗外的山影逐漸變高、樹色漸濃,山風吹來夾雜著鳥鳴迎面而來,欲言又止。



快接近中午時分,我才終於到達所謂「十三公里處」。眼前只見一條寬約兩米的山路,路邊立著一塊小小綠底白字「桶後越嶺步道」,風一吹,樹葉沙沙作響,像在替我鼓勵:前面那條上山的路,正等著我去勘察。揚起頭,遠方綠林相擁,層層疊疊,宛如一幅尚待開展的畫卷。我背起背包,深吸一口氣,便邁開步伐,踏進樹影斑駁的石屑泥土間。


走了大約十五分鐘,忽然聽見溪水的流動聲變得清晰,想像中的山泉就在眼前。果然,那是一條桶後溪的支流,上方有一處瀑布,溪水碧透見底,水花在岩石間跳動,發出輕柔卻有力的潺潺聲。我在岸邊尋到一塊平坦的砂礫地,待大石、枯枝都搬挪好,便用兩根伸縮杖與繩索,簡易搭起今天的午間休憩天幕。四周的樹冠濃密,陽光透過葉縫點點灑下,肌膚被灑上一層暖意。將背包裡的飯糰掏出來:香噴噴的肉鬆飯糰,一邊吃,還一邊攜手沖慢慢泡咖啡——咖啡香在空氣裡蔓延,與山林交織在一起,能感覺到整個人都跟這條溪水融和了,微風吹過,伴隨水聲與鳥鳴,心中極為安定。





午後三點左右,我收拾簡易營地,沿同一路徑返回營地入口,想順道探探附近的水壩戲水區。沿著林間小路再走十分鐘,就看見一道不算高的擋水壩,溪水自上方跌落,形成一個深邃的綠色水潭。幾個年輕人在那裡歡笑嬉水,他們站在岩石邊或跳入潭中,濺起水花,笑聲傳得很遠,彷彿整條山谷都因他們而甦醒。我雖然沒有下水,但看見他們浸泡在冰涼的水裡,彷彿瞬間也驅走了我身上的暑氣,整個暑意都化作歡愉。水面因湖光山色映照,像是寶石般透亮,宛如童話裡的仙境。
繼續往下走不久,來到「十二點五公里處」,路旁一小片空地上架著一頂大型帳篷,一家原住民——泰雅族人正在烤肉。孩子們在溪邊學習大人灑網捕魚,大人忙著準備冰涼的飲料及香肉,整個場景帶著濃濃的人情味。我走近打聲招呼,才發現這對熱情的家庭竟是剛剛載我上山的計程車司機的親人,真是巧得像命中安排。他們笑著邀我坐下,給我遞來不易在山中出現的龍蝦-女主人說我今天很幸運,這是她阿美族公公上午才撈給他們的。司機大哥抵達之後,帳篷下燃起的炭火與人聲笑語,卻越發溫暖。司機大哥講起這條古道的前世今生:早年泰雅族人常沿溪而行,作為山林狩獵與集材的路徑;後來因為交通開發,這兒曾經是重要的聯絡線路,橋墩還留有當年的殘跡。



下午氣色漸暗,我依依告別,計程車大哥開車沿山路緩緩下山。他說著山中的野菜季節、溪裡的魚蝦,以及那些只屬於山林的故事。我邊聽邊想:行走桶後,已不僅是山徑的探索,更像走入一段活生生的部落記憶。約莫下午五點,我回到烏來老街。我在街道上買了一條香腸、再買一小份的蜜甜甘藷,隨意當作晚餐。

回到台北的路上,我在心底默默回味:原本只是想替朋友探路,卻意外收穫了如此豐富的人情與自然風景。溪水的清涼,山間的佛光,帳篷下的野炊滋味,還有那群在水壩嬉戲的年輕人與熱情泰雅一家……這趟小小的桶後之旅,讓我更渴望未來有機會再往宜蘭延伸,繼續走進更多未知的山林秘境。夜深了,腦海裡仍浮現那條翠綠的溪流與遼闊的樹海,期待下次,再與這片山水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