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溪在這段路上,已幾乎不見蹤影。她曾穿越田野,伴隨台車軌道緩緩而行;如今橋拆路改,溪流封入暗渠,唯有橋碑孤立人行道旁,彷彿一塊記憶的浮石。
但她從未真正離開。走在這片看似平凡的街區,你會發現她留下的痕跡:地名的斷簡、地形的折角、巷弄裡難解的路標──那是她的筆跡,是水寫下的歷史。深美電塔遺跡
在興德國小圍牆旁、興隆路二段233巷內,有一塊四方形空地,地上仍留有一座電塔的底座。
文山區因設有台北變電所,早在1934年日本時代,便開始從日月潭引進水力發電,並透過多座電線桿進行輸配電。其中「深美—台北線」為當時主要輸電路線,連接深美變電所與台北變電所,於1941年正式啟用。
隨著電力設施陸續地下化,沿線的電塔也逐步拆除,這座深美線電塔最終於2010年被拆除。如今雖然電塔已不復存在,基地仍被保留,作為歷史的見證。由於當年電塔鄰近住宅區,不少居民對其曾感到不安。

深美電塔遺跡

深美電塔遺跡
台北市江西同鄉會
台北市江西同鄉會位於文山區興隆路二段116號2樓,成立於1953年,是在地江西籍人士的聯誼與文化中心。
民國38年(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江西保安團第四團團長鄭執慶率團落腳景美地區。1953年,他發起成立江西同鄉會,並集資購得約500坪土地作為未來會館用地,由王澤民擔任首任理事長。
由於當時多數鄉親經濟拮据,直到1965年才開始規劃會館建設。1971年會館一樓完工,1975年陸續增建為三層樓建築。
會館旁的萬壽宮,入口位於興隆路二段96巷口。一樓主殿奉祀許真君(傳說中在江西治水除妖的地方神祇),其聖像由江西鄉親劉翁自家鄉肩負而來。左右兩側設有崇孝祠:龍邊祭祀歷次戰爭中的烈士英魂,虎邊則供奉江西歷代先哲鄉賢。
崇孝堂外側樑柱上的對聯「暫奉魂靈安寶島、待隨旗鼓反神州」,展現出當年江西鄉親懷抱反攻復國、盼望返鄉的時代情懷。
然而隨著時代推移,原本供奉江西地區先賢烈士的萬壽宮,於數年前轉型為地方公廟,將原本供奉先賢烈士的側殿崇孝堂,改供奉觀世音菩薩與福德正神。而原本富有政治意涵的對聯,也更換為較具民間信仰色彩的「福光普照仲生緣、福佑百姓境平安」。
目前,江西同鄉會館三樓設有神主牌安置區與文史館,紀錄並保存與江西籍人士的歷史記憶與文化根源。是台灣罕見的江西同鄉會及廟宇。

台北市江西同鄉會

台北市江西同鄉會-萬壽宮

台北市江西同鄉會-萬壽宮主殿奉祀許真君、側殿供奉觀世音菩薩、福德正神

萬壽宮左右兩側崇孝祠,原供奉江西地區先賢烈士(何文賢老師 攝)
興岩社會福利大樓
通過江西同鄉會,沿著興隆路二段繼續前行,即可見到現在的「興岩社會福利大樓」。這裡原本是國防部軍法司令部的所在地,該單位後來遷至桃園龍潭,原址隨後改建為社會福利大樓。
目前大樓內設有多項社會福利機構,包括托兒所、托嬰中心、老人社會福利中心、婦女培力中心等,同時也設有興安里辦公處與社區活動中心。一樓並設有由庇護工廠經營的早午餐咖啡廳,提供身心障礙者就業機會。
整棟大樓是一座功能多元、結合福利服務與社區交流的綜合型社福設施,長年為在地居民提供各項便民與照顧資源。

台北市興岩社會福利大樓

興岩社福大樓用地原為「國防部軍法司令部」
台北市消防局興隆分隊
興隆路二段與86巷交叉口,現在正在興建中的,是一座新的消防隊基地。原本景美地區的消防隊隸屬於台北市警察局景美第二分局,但考量到這一帶災害應變需求增加,為提升救災效率,市府便在社福大樓旁劃出一塊基地,作為台北市消防局的新駐點。
從目前所在位置向東望,可見溪流的地形痕跡。
早先提到的萬盛溪北支流與南支流,在全聯一帶匯流後,溪水便開始蜿蜒流入興隆路一帶。現在的興隆公園裡面還看得到水池,在當時其實是一座大型池塘,有水道將水引出。
沿著興隆路二段,到消防局基地這邊有個斜切角,正是當年溪流流經之地。

1969年台北市地形圖
而在消防基地現址的前身,其實曾是一家洗車場。當年尚未正式劃設用途前,有一戶人家將這塊地圍起來經營洗車場,全家五口經營多年,後來政府以違法占用為由要求搬遷。
目前這一區域雖已開發建設,但地下仍保留部分原有渠道,輸水功能依然存在。

興建中的消防局
只租不賣的興隆大樓
沿著消防局旁的興隆路二段86巷走到底,T字路口處可見一棟白色建築,名為「興隆大樓」,是一棟出租式住宅大樓。該地為許氏家族所有,地主許春暉是景美老街「許興泉商號」創辦人許能才的第四子。十五分一帶的土地大多為許家所有,許春暉購得這塊地後,為防止後代將土地出售,決定興建一棟只租不賣的住宅大樓。
其實他原本是計畫將此地開發為旅館,目標客群為陸客,因為馬英九的住家就在附近,具備一定話題性。然而,因當地居民反對,認為住宅區內設立旅館不合適,最終未能實現。
所幸旅館計畫未成,否則隨著後來兩岸政策轉變,陸客大幅減少,旅館經營風險大增。如今改作出租套房,提供一般民眾租住,成為穩定的使用方式。

興隆大樓
仙岩路16巷的特殊路牌
沿著仙岩路一直走,來到靜心小學前的路口仙岩路16巷26弄,這裡呈現出一個相當特殊的地景。可見許多零星空地,都是昔日河道遺留下來的水利地。
靜心小學斜對面的「仙岩路16巷」是過去的舊道。在這個T字型路口,設置了三面相當特別的道路指示牌:一面標示「仙岩路16巷26弄」,另一面則寫著「仙岩路16巷3、18、20、22、24號由此進」。而在兩者之間,還補充一面說明牌:「仙岩路16巷除右邊牌面5個門號外,其餘請由26弄進入。」
這樣的標示讓人看得一頭霧水,不過也反映了仙岩路16巷是一條古道。目前僅保留少數門牌可通行,其餘則須改走新闢的16巷26弄。

沿著仙岩路一直走到仙岩路16巷26弄,右側是靜心小學

仙岩路16巷是從前的古道

特殊的道路標示牌

仙岩路6巷為水利地,從不規則的折角公寓也能看出地貌特性

仙岩路6巷
仙通橋橋碑
興隆路二段不僅曾有萬盛溪流經,也是昔日台車「十五分線」的行經路段。從現今的消防局位置往南,有一條岔路通往永豐煤礦,當時的台車軌道需跨越萬盛溪,於是就在溪上興建了一座橋梁,名為「仙通橋」。
據說這座橋之所以取名「仙通」,是因神仙需經此路前往仙跡岩,故而得名,帶有一絲傳說的仙氣。
不過,隨著煤礦停採、五分車停駛,以及溪流陸續地下化,仙通橋逐漸失去原有功能,最終遭到拆除。橋碑被隨意棄置在附近一戶平房門前,靜靜橫躺在地,幾乎被人遺忘。

興隆路二段鋪設台車軌道,軌道往南通到永豐煤礦,會經過萬盛溪

1969年台北地形圖,還可見到仙通橋
何老師說,幾年前有一次他帶隊走讀萬盛溪,遇到當時的市議員李慶鋒,便趁機提出建議,看是否能將這塊具歷史意義的橋碑移至原來的溪邊展示,避免在平房都更拆除後被當作廢棄物處理。
這項看似簡單的搬移請願,卻意外地繁瑣,牽連許多單位。首先,文化局得先鑑定橋碑是否為古蹟;接著,放置地點為水利局所屬土地,因未來可能規畫為建地,因此民政局也必須介入;最後,實際搬運與安置還需新工處負責執行,各單位間須協調配合。過程中,也曾考慮將橋碑放置於後方的仙岩公園,但因地理意義不符,最終仍選擇保留於原地。
2013年,仙通橋橋碑終於重新立於昔日台車通過的溪流旁,作為地方歷史的見證。

被當作廢棄物橫躺在民宅前的仙通橋碑

仙通橋舊址

何老師努力救回的仙通橋橋碑

何老師努力救回的仙通橋碑
萬盛溪通過仙通橋,沿著靜心小學後方,朝西南方向流去,在福興公園、會元洞清水祖師廟一帶,銜接我們在上一回走過的〈依山小綠洲〉一文中踏查過的策略地區起點。此段溪流,已然神隱於都市紋理之中。
★延伸閱讀:文山行〔2〕萬盛溪探游X十五份遺址解密(二)
追尋萬盛溪的路線在此段暫告一段落,下一篇我們將前往建塚紀念碑,以及來自沖繩、遙望此地的──賴氏萬壽塔。
★延伸閱讀:文山行〔3〕神隱萬盛溪X島嶼墓語#04
◎感謝文山社大何文賢老師領路解說
◎走讀動線:
捷運辛亥站→萬美街口→興德路明渠→辛亥生態公園、地下滯洪池→辛亥興隆路口溪流遺跡→興業里小綠地→逸仙藥局→福興宮→江西會館萬壽宮→萬隆東營區社福園區→仙岩路16巷7—11、溪流遺跡→6巷仙通橋→興隆市場→許氏宗祠→賴氏萬壽塔→建塚記念碑→興隆路一段、興順街口
◎參考資料:
台北江西會館及萬壽宮
台北市江西省雩都縣同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