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盛溪流過上厝許、下厝許,昔日水聲瀰漫阡陌。山邊遺留賴氏萬壽塔,或為北台灣唯一琉球式墓塔,映現黑潮文化圈中台灣與琉球的交融。另有興福庄建塚記念碑,由大稻埕仕紳集資建造,見證一段地方記憶與築基歷程。
上厝許X靜心中學
從日治時期1921年的地形圖可以看出,萬盛溪流經靜心中學一帶,沿溪聚落大致分為兩處:靠近上游的稱為「上厝許」,往下游則稱為「下厝許」。我們現在所處的位置正是上厝許聚落;而下厝許約略位於會元洞清水祖師廟附近。
上厝許早年以一、二層樓的平房聚落為主,後來透過都市更新整合,重建為「靜心文匯」社區,周邊也規劃出綠意盎然的林蔭大道,讓街廓景觀煥然一新。社區對面就是知名的私立貴族學校──靜心中學,是許多台北市家長心目中的理想學區之一。

1921臺灣地形圖,可見萬盛溪流經上厝許與下厝許

靜心中學

靜心中學對面的靜心文匯

靜心中學對面的靜心文匯
興隆市場
興隆市場建於1980年代,是李登輝任內推動市場現代化政策的產物。當時他認為市場代表都市現代化的重要象徵,傳統市場多為路邊攤販、環境凌亂,因此推動設立室內、集中式的現代化公有市場。
然而,歷經三四十年之後,市場建物外觀逐漸老舊,為改善市容與提升形象,台北市政府啟動了「市場立面整修計畫」,邀請設計師進行外觀改造設計。興隆市場在此計畫中表現優異,獲得「立面改造第一名」的肯定。
其特色在於使用了「洞洞板」設計,不僅有效遮蔽冷氣機、改善視覺雜亂,也兼具遮陽與通風功能,成為機能與美觀兼具的改造案例。
市場旁的興豐公園,則是在當地里長透過參與式預算提案下進行整修。公園入口設置了台北市吉祥物「熊讚」的裝置藝術,造型可愛討喜。

興隆市場

興隆市場

興豐公園
許氏宗祠
通過興豐公園(興隆路二段123巷),走到底右轉興隆路二段153巷5弄。巷弄左側有一間磚瓦平房,門額刻著「許氏宗祠」,這是許氏的家廟。旁邊小字刻著「監察委員裔孫許炳南敬題」
許家在景美地區出了一位名人許炳南,在景美尚未併入台北市時,他曾任台北縣議員,並擔任縣議會副議長;景美併入台北市後,則轉任台北市議員。
當時正值李登輝出任台北市長,兩人關係要好,因此在李登輝成為總統後,許炳南被提名為監察委員,職位相當於部長級,是景美出身官職最高的地方人士。
因此,許多景美地區的宮廟,包含會元洞清水祖師廟、萬慶巖清水祖師廟、以及許多公共建設上,都可見到許炳南的名字,象徵著他對地方的影響力。

許氏宗祠

許氏宗祠

監察委員 裔孫許炳南敬題
沿著興隆路二段123巷直走,左轉進入203巷,可以看到山腳下聚集了許多社區式住宅。由於過去山坡上原是墓地,這一帶房價相對較低。不過近年來,政府陸續進行遷葬作業,將原本的墓地整理為森林公園,隨著環境改善,周邊住宅品質也開始提升。



歷史建築-賴氏萬壽塔
在興隆路二段203巷的山坡上,有一座造型獨特的墓塔──賴氏萬壽塔。這座墓塔建於1940年,由大稻埕賴氏家族所建,並於2008年被登錄為歷史建築。
走近墓塔,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混凝土製成的獅頭雕像,位於墓塔前方。這種設計可能源自沖繩傳統的風獅爺,具有鎮煞與保護的功能。
這座墓塔是北台灣少見(甚至可能是唯一)的琉球式墓塔,推測為黑潮文化圈中台灣與琉球多元文化交融的產物。
墓塔的內部設計也相當特殊,前方設有三個壙位供棺葬使用,後方則是揀骨區,兼具吉葬與凶葬的功能,這些特徵都與沖繩的墓葬風格相符。

歷史建築-賴氏萬壽塔

歷史建築-賴氏萬壽塔

歷史建築-賴氏萬壽塔
為了避免墓塔遭人蓄意破壞,入口處立有一塊石碑,上面刻著:
「來觀者得利回家平安,來損者得病回家絕亡。」
這是一段相當嚴厲的詛咒,對台灣人來說,確實具有強大的嚇阻效果。

原本以為這是座墓地,心裡多少有些畏怯,但走近細看,卻意外地感覺親切。或許是因為我自己本來就很喜歡沖繩吧!

巨大的獅頭雕像

墓室

墓室

墓桌

巨大的獅頭雕像

獅頭兩旁是南瓜造型
何老師問大家要不要往墓塔後方繞行一圈?結果竟然沒有人要走。我想,這地方少有機會再訪,當然要把握當下,跟著老師繞一圈看個仔細呀!
沿著墓塔側邊的階梯,小心翼翼地往上走。墓塔後方設有葫蘆形尖塔,屋頂上則裝飾有綠色與紅色的琉璃磚,是象徵「煉丹」的風水元素。塔體周圍還可見南瓜(多子多孫)、螺紋(生生不息)、瓶子(平安)等各種吉祥雕飾。
這座墓塔原本曾面臨遷移命運,因應山坡地的遷葬作業,一度被列入遷移名單。當時有文史工作者提報文化資產,雖第一次遭駁回,後來重新提出補充資料,強調其與沖繩文化的淵源,最終成功保留下來。
賴氏萬壽塔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與文化背景,見證了日治時期台灣與沖繩的文化交流與融合,是研究兩地關係的重要實物。

地面長滿青苔,有點滑,走上來請留意腳步

螺紋

中央的葫蘆及琉璃磚

螺紋

瓶子

清楚的平面、立面解說牌
離開賴氏萬壽塔,最後一站,是建塚記念碑。
建塚記念碑立在以前的興福公墓裡頭,近年墓地已遷走,並重新整理改造的文山森林公園。儘留下建塚記念碑,紀錄地方重要歷史。


文山森林公園入口處相當隱蔽。過去興福公墓也是從這裡進入

文山森林公園充滿自然綠意,很適合郊遊踏青

不遠處即可見到「興福庄建塚記念碑」
市定古蹟-興福庄建塚記念碑
台灣傳統偏好土葬,日本則習慣火葬。日本統治台灣後,擔心墓地占用過多土地,於1928年公布《台北墓葬條例》,開始對土葬收費:市區每平方米1.5元,郊區0.6元,面積超過20平方米加倍、40平方米再加倍,最高達7.5元以上。當時公務員月薪約10元,建地每坪僅5元,藉此高額費用抑制墓地擴張。
然而,《台北墓葬條例》實施後,因墓地收費高昂,許多民眾無力負擔,引發社會問題。為解決此困境,臺北地區的鄉紳商戶,如陳天來、辜顯榮、林柏壽與許丙等,發起募資,購買興福庄與大直庄兩處坡地,合計約三十多甲,捐贈給市府作為公墓用地,專供古亭與萬華地區窮苦人家安葬。
市府則提供民眾免費使用,規定市區每戶可用3平方米,郊區12平方米。此「民間募資購地、捐給政府、再由政府提供民眾使用」的制度,成為後來設立「興福庄建塚記念碑」的背景與由來。
接著,何老師拿出一張黑白老照片,展示過去建塚記念碑與周圍墓地的舊貌。我定眼一看,竟然是我家在1968年4月拍的老照片——畫面中有我姊姊、表姊、媽媽、姑姑和姑丈,拍攝者正是我父親。
阿嬤在日本時代、父親還小的時候過世,就葬在這裡。每年清明,全家一定上山掃墓,直到20年前因政府遷墓政策,我們才撿骨改葬至富德納骨樓。
沒想到成為照片中的當事人,真是不可思議。
父親當年勤於紀錄,如今成為後代珍貴的資產,也印證了「自己的歷史自己寫」,凸顯庶民生活的文化價值。

何老師展示老照片,竟然是我家人(圖片取自文山社大,陳惠玲攝)

立刻翻出我的照片原始檔。

清明掃墓兼踏青,以前都會穿戴整齊出門。
興福庄建塚記念碑的頂碑背面碑文由倪希昶紀錄於1929年(昭和四年),由臺灣正米市場、大稻埕永樂會、陳天來、辜顯榮、林柏壽與許丙等多位北市的鄉紳商戶集資購買興福庄與大直庄之兩處土地一事。
記念碑屬於日治時代型態,頂碑為天然石,基座則四面皆嵌入刻錄捐款芳名錄的觀音山石碑,於2008年9月15日指定為臺北市市定古蹟。



台北市市定古蹟-興福庄建塚記念碑(圖片取自文山社大,陳惠玲攝)

台北市市定古蹟-興福庄建塚記念碑

台北市市定古蹟-興福庄建塚記念碑。捐建者名單

在尚未被指定為古蹟時,何老師拍攝的建塚記念碑。四周荒煙漫草、進入困難。
◎感謝文山社大 何文賢老師領路解說
◎走讀動線:
捷運辛亥站→萬美街口→興德路明渠→辛亥生態公園、地下滯洪池→辛亥興隆路口溪流遺跡→興業里小綠地→逸仙藥局→福興宮→江西會館萬壽宮→萬隆東營區社福園區→仙岩路16巷7—11、溪流遺跡→6巷仙通橋→興隆市場→許氏宗祠→賴氏萬壽塔→建塚記念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