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行〔3〕神隱萬盛溪X島嶼墓語 #02

kiki chen-avatar-img
發佈於走讀筆記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萬盛溪流經辛亥生態公園後,她已悄悄收起身形,鑽入社區那些背牆貼屋、少人行走的巷弄。
這段路上,有些是她曾自在流經的舊道,有些則在人為開發下改了方向。
她不再裸露於地表,而是伏身涵管,以排水之名,繼續完成那一份來自山林的使命。

曲折蜿蜒的萬盛溪
穿過辛亥路,溪水流經「南方莊園」社區的開放空間,往社區後方的辛亥路四段211巷前行。這條巷子的地面上,有好幾個連續的「北汙水」圓孔蓋,顯示底下埋有涵管,走的正是萬盛溪北支流整治後的排水道。

順著這條線索,來到一片藏在公寓之間的後巷空地,這裡平時少有人踏入,卻留有清晰的水痕紋理,依舊可見溪流曾經的樣貌。兩側的老房子,如今已劃入都更範圍,過不久就會改建了。

繼續往前,眼前是一條緊貼公寓後巷的小徑。兩側的老公寓沿著昔日蜿蜒的河道而建,一棟挨著一棟,塑膠雨棚凌亂覆蓋、鐵皮增建參差錯落。巷弄隨著水道曲折彎繞,狹窄陰暗,抬頭幾乎看不見天光。
而這一連串彎彎曲曲的路徑,正透露著水的特性──她總會順應地勢、容納自身,自然轉彎,為自己開道。

萬盛溪流往南方莊園社區

萬盛溪流往南方莊園社區

萬盛溪流往南方莊園社區

萬盛溪流往南方莊園社區

辛亥路四段211巷

辛亥路四段211巷

辛亥路四段211巷地面有許多汙水孔蓋

辛亥路四段211巷地面有許多汙水孔蓋

夾在公寓之間的無名後巷

夾在公寓之間的無名後巷

跨越興德路47巷,溪流繼續鑽往公寓之間

跨越興德路47巷,溪流繼續鑽往公寓之間

公寓之間不規則的空地,曾經是溪流通過的地方

公寓之間不規則的空地,曾經是溪流通過的地方

溪流約略與辛亥路四段平行,在公寓後巷往西南方向流動

溪流約略與辛亥路四段平行,在公寓後巷往西南方向流動

步出雨棚凌亂、鐵皮增建參差錯落的後巷

步出雨棚凌亂、鐵皮增建參差錯落的後巷

水利地上的鐵皮屋
過去河流尚在使用時,房子是不能直接蓋在河道上的,必須預留排水通道,所以房子才會如此錯落參差,彷彿溪水就在建築的縫隙之間穿梭流動。

離開曲折的巷弄,迎面而來的是辛亥路四段大馬路。回頭望向巷口頂端的鐵皮屋「黑狗鎖印店」,推測應是後來利用水利地加蓋的建物。因為它後方是一整排四層樓公寓,要不是水利地,後面的公寓早就一路蓋過來了,不太可能特地空著,最後還冒出一棟鐵皮屋。

北支流通過市場用地
溪水從狹巷穿出後,越過辛亥路四段大馬路,繼續朝全聯福利中心的方向流去。

全聯福利中心所在的這塊基地,根據都市土地規劃劃定為「市場用地」。早期可能曾為傳統市場,後來因政府修法,放寬特定土地使用限制,只要一樓保留作為市場,便能讓建商取得較高容積獎勵,開發為住宅或商業空間的複合式大樓。如同「萬和公園」對面的全聯福利中心一樣,都是採取一樓為市場、樓上作為住宅或商用空間的規劃。

不過,相較於全聯福利中心,婆婆媽媽們還是偏好傳統市場。興德路往辛亥國小的方向,曾自發形成一處民間臨時市場,當地人稱為「興德市場」。它不是政府規劃的,而是居民自行搭棚設攤,攤販一設、買賣便成,就這樣聚了起來。

其實,許多官方市場的周邊,常常會發展出這類自然形成的民間市場,興德市場就是其中之一。

萬盛溪南北支流交會
萬盛溪的北支流,從全聯福利中心側邊旁邊緩緩流過,南支流則從東南方向匯入,兩條支流大約就在辛亥路五段與興隆路二段244巷附近會合。溪水會合後,順著地勢往低處流,朝著興隆國小、福興路方向的山谷前進,因此福興路一帶長年易淹。

1977年地形圖,還可見到南北支流交會

1977年地形圖,還可見到南北支流交會

在農耕時代,這樣的山間谷地因地勢平緩、水源充沛,是最理想的耕地——興福庄一帶過去原本是一望無際的農田。而如今往北望去,山已不見、溪流也難尋。原本溪水沿著山腳蜿蜒而下,如今山坡地已被整片鏟平,農田也隨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高度堆疊的住宅區。
北支流的原貌因而消失,只能依靠地勢與水流方向,大略推測當年兩水會合後,是往西邊流去的。

1963年空照圖,當時仍可見到大片農田

1963年空照圖,當時仍可見到大片農田

回望方才走過、夾在公寓裡的小徑。

回望方才走過、夾在公寓裡的小徑。

溪水往全聯的方向流動

溪水往全聯的方向流動

溪水沿著燦坤旁巷子流動

溪水沿著燦坤旁巷子流動

溪水沿燦坤旁,往西南方向流動

溪水沿燦坤旁,往西南方向流動

南北支流交會處

南北支流交會處

水的樣貌:公園小綠地、社區中庭
從全聯停車場出入口,沿興隆路二段244巷往西走,穿過T字路口後,右側公寓間有一塊小綠地。這裡原是河道,當時溪水尚在流動,因此未被建築填滿,保留下來成為綠地公園。

何老師說,其實像這樣子的邊角畸零地,時常會被人佔用,好在當地里長很有心,將它整理成一座賞心悅目的小公園,讓附近居民得以使用。

水道通過小綠地後,繼續往西北方向流去,斜斜地穿過香格里拉花園社區。

這個社區的前身是榮民製藥廠,工廠遷出後,原址改建為145戶的中型社區。社區設有大門與警衛室,原本看來也沒什麼特別,但何老師讓大家注意門前的一塊路牌:『興隆路二段226巷』,竟然正指著社區大門!

不知這裡是否曾經是公共巷道,可通往對街?

興隆路二段244巷

興隆路二段244巷

興隆路二段244巷,原本河道整理成綠地小公園

興隆路二段244巷,原本河道整理成綠地小公園

興隆路二段244巷,原本河道整理成綠地小公園

興隆路二段244巷,原本河道整理成綠地小公園


興隆路二段266巷路牌,指向香格里拉花園社區大門

興隆路二段266巷路牌,指向香格里拉花園社區大門

興隆路二段266巷路牌,指向香格里拉花園社區大門

興隆路二段266巷路牌,指向香格里拉花園社區大門

興隆路二段266巷路牌,指向香格里拉花園社區大門

興隆路二段266巷路牌,指向香格里拉花園社區大門

溪水穿過社區大樓,往興隆路二段220巷的方向流去

溪水穿過社區大樓,往興隆路二段220巷的方向流去


有溪流,就有燕子巢
溪水穿過社區大樓,往興隆路二段220巷的方向流去。不過,這段水道現在位於社區和旁邊的停車場裡,並不對外開放,所以我們無法直接穿越,只能繞行社區外圍,從另一端接到興隆路二段220巷的出口。

走在騎樓底下,抬頭看屋簷邊緣,會發現不少燕巢。這不是偶然,因為這裡原本就是一條溪流。沿著水邊築巢,是家燕的習性。

家燕每年秋天會飛往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過冬,等春天再回到台灣,築巢、生蛋、育雛。小燕子長大離巢後,到冬天也會跟著飛去南方,隔年春天再飛回來。而牠們回來的時候,會依照記憶尋找過去築巢的地方,特別是過去溪流附近的泥地,最適合銜泥築巢。

即便現在溪流早已地下化變成排水溝,但燕子沒有忘記自己的家,依然沿著這段原本河道兩側的屋簷下,蓋了一窩又一窩的燕巢。這些燕巢的存在,也從側面印證了這裡曾經有溪流。

台灣民間普遍認為家燕是報喜鳥,會帶來好運,因此多數人都樂意讓牠們留下來,不會主動驅趕。不過,這樣的「好運」有時也會帶來困擾,特別是燕子的便便,容易弄髒騎樓地面。

為了兼顧燕子與地面,一些有心的店家會在燕巢下方釘塊木板,接住排泄物;有些則在地上鋪塊塑膠布,方便清理;也有少數人乾脆封起天花板,讓燕子找不到地方築巢。

但只要沒封起來,燕子總會飛回來。牠們自在穿梭在騎樓之間,行人也早就習以為常。停車時,騎士會自動避開那塊板子下面的位置,因為大家都知道,停在那裡的下場是甚麼(笑)。

興隆路二段220巷,兩側公寓騎樓,都有許多燕子築巢

興隆路二段220巷,兩側公寓騎樓,都有許多燕子築巢

興隆路二段220巷,騎樓可見許多燕子築巢

興隆路二段220巷,騎樓可見許多燕子築巢

興隆路二段220巷,騎樓可見許多燕子築巢

興隆路二段220巷,騎樓可見許多燕子築巢

河道串連的後巷
沿著一連串有燕子築巢的騎樓走著,不久來到興隆路220巷1號,這裡靠近興隆路二段的路口,在人行道旁的花圃中有一個池子,上面覆著不鏽鋼蓋。

乍看以為是電器設施,其實那是河道的維修孔,底下就是排水渠道——溪水從剛才經過的香格里拉花園社區前方,一路暗流到這裡。

何老師說明,當河水流至興隆路仙跡岩山腳下的興隆公園附近,由於地勢低窪,自然形成了水池與埤塘。因此,現在興隆公園內的水池設計,正是源自於這個天然的大水池。

溪流接著越過220巷,走入一條大樓後方的巷子。這條巷道既不是正式巷弄,也不是私人用地,其實是過去河道遺留下來的空地,底下仍埋著排水管道。

溪水從花園社區通往興隆路220巷1號附近。人行道上的花圃裡有一個不鏽鋼水池,是水道的維修孔

溪水從花園社區通往興隆路220巷1號附近。人行道上的花圃裡有一個不鏽鋼水池,是水道的維修孔

興隆路二段220巷1號附近人行道上,花圃裡有一個不鏽鋼水池,是排水道的維修孔

興隆路二段220巷1號附近人行道上,花圃裡有一個不鏽鋼水池,是排水道的維修孔


溪水越過興隆路二段220巷排水道維修孔,接著流進大樓之間的後巷,斜行通往興隆路二段

溪水越過興隆路二段220巷排水道維修孔,接著流進大樓之間的後巷,斜行通往興隆路二段


溪水越過興隆路二段220巷排水道維修孔,接著流進大樓之間的後巷,斜行通往興隆路二段

溪水越過興隆路二段220巷排水道維修孔,接著流進大樓之間的後巷,斜行通往興隆路二段


從地圖上可清楚見到水流穿過社區,來到興隆路二段220巷1號附近,這裡有排水道的維修孔

從地圖上可清楚見到水流穿過社區,來到興隆路二段220巷1號附近,這裡有排水道的維修孔


走出這條彎曲如月牙形的後巷,眼前豁然開朗,來到寬敞的興隆路二段。

站在這裡,很難想像眼前這條車水馬龍的道路,從前竟是一條溪流,也是輕便車「十五分線」的行經路線。當年一車車滿載煤礦的台車,沿著田埂緩緩行進,穿越一波波隨風搖曳的稻浪。

就在這片農田之中,有一座面朝溪流的廟宇,庇佑著一方平安、五穀豐收。這座廟宇,就是土地公廟「福興宮」。

興隆路二段是昔日的萬盛溪,也是輕便車道

興隆路二段是昔日的萬盛溪,也是輕便車道

興隆路二段上的萬隆國小

興隆路二段上的萬隆國小

歷史建築-景美福興宮
穿過住宅間的小徑,來到景美福興宮。這座廟宇位於舊時的十五分庄內,又稱「十五分土地公廟」,初建於咸豐九年(1859年),是由來到此地開墾的福建安溪先民,以六塊石板搭建的一間小土地公廟,成為十五分庄的第一座宮廟,並成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當時刻有「福德正神」四字的石碑現仍供奉於神龕像下方。

日治時期大正五年(1916年),福興宮改建為五坪大的紅磚造土地廟,1950年地方仕紳集資擴建,廟前還增設簡易戲台與集會場所,供當地居民使用。隨著地方逐漸繁榮,1977年再度重建,成為較具規模的鋼筋混泥土廟宇,是現今台北市少見廟體、 拜亭、廟埕、 戲台與金亭皆完整保存的廟宇。其中,戲台正面福祿壽喜四仙的彩繪,以及正殿的門神彩繪為畫師許連成的作品,線條優美生動。

2005年,福興宮連同戲台彩繪一併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它之所以能成為歷史建築,除了寺廟之龍柱、剪黏、泥塑手工細膩,造型優美,代表當時工藝水準之外,更是十五分地方開拓歷史之見證。

因應信眾的需求,2020年福興宮進行修繕與擴建。雖然一開始會擔心失去原本樣貌,但從老照片對照來看,廟體雖已擴大為三開間,主體仍與1977年時相近,整體觀感依然雅緻穩重。

這座廟宇別有洞天,它被層層樓房圍繞,卻自成一方天地,何老師說,雖然巷子很窄,但每逢景美大拜拜繞境時,七爺八爺依然會從這條巷子大搖大擺地走進來。高帽長袍的身影穿行樓房之間,成為地方最鮮明的景象之一。

隱身巷弄的景美福興宮。

隱身巷弄的景美福興宮。

隱身巷弄的景美福興宮。

隱身巷弄的景美福興宮。

景美福興宮

景美福興宮

2020年進行修繕與擴建之前的舊貌

2020年進行修繕與擴建之前的舊貌

2020年進行修繕與擴建之前的舊貌(圖片來源:文山社區大學)

2020年進行修繕與擴建之前的舊貌(圖片來源:文山社區大學)

2020年進行修繕與擴建之前的舊貌(圖片來源:文山社區大學)

2020年進行修繕與擴建之前的舊貌(圖片來源:文山社區大學)


歷史建築景美福興宮,是地方信仰中心,也是十分分庄開拓的歷史見証

歷史建築景美福興宮,是地方信仰中心,也是十分分庄開拓的歷史見証


歷史建築景美福興宮,是地方信仰中心

歷史建築景美福興宮,是地方信仰中心

景美福興宮奉祀福德正神

景美福興宮奉祀福德正神

景美福興宮保存古老的福德正神石碑

景美福興宮保存古老的福德正神石碑

景美福興宮正殿門神彩繪,出自彩繪匠師許連成之手

景美福興宮正殿門神彩繪,出自彩繪匠師許連成之手


福興宮正面,1977年興建的戲台

福興宮正面,1977年興建的戲台


1977年興建的戲台,正面福祿壽喜四仙的彩繪為彩繪匠師許連成的作品

1977年興建的戲台,正面福祿壽喜四仙的彩繪為彩繪匠師許連成的作品

福祿壽喜四仙的彩繪為彩繪匠師許連成的作品

福祿壽喜四仙的彩繪為彩繪匠師許連成的作品


從前這一帶稱為興福庄,如今則改稱興福里,許多路名也以「興」字開頭,如興福路、興隆路、興德路等。然而,福興宮前卻有一條「福興路」,這條路是在福興宮建成後開闢的,便以廟宇名稱命名,成了興福里中的一個例外。也是一則地方上的冷知識。

因「福興宮」而命名的「福興路」

因「福興宮」而命名的「福興路」


百公尺內的兩所小學
福興宮的隔壁,有一棟粉藍漸層彩繪的校舍,那是位於興隆路二段235號的興德國小。沿著福興路走去,還有另一所興隆國小。這兩所小學距離僅約百公尺,至今仍同時存在,形成一種少見的「鄰校共存」現象。

興德國小的前身是景美國小興德分校,創立於民國43年,民國51年獨立為興德國小。當時校地狹小、缺乏操場,隨著景美於民國57年併入台北市,人口迅速增加,原有小學無法負荷,於是民國64年又設立了興隆國小。

按理說,興隆國小落成後,新德國小應可整併裁撤。但興德國小憑藉用心辦學與社區支持,不僅未被取代,還逐步發展出自己的特色。校內至今仍保留數棵建校時期種下的白玉蘭,長得比四層樓教室還要高,目前已登錄為受保護樹木。

新德國小校園內的受保護樹木,白玉蘭

新德國小校園內的受保護樹木,白玉蘭

興德國小蒙得里安風格的校園圍牆,活潑明亮

興德國小蒙得里安風格的校園圍牆,活潑明亮

興德國小

興德國小


感謝文山社大 何文賢老師領路解說
◎走讀路線:

捷運辛亥站→萬美街口→興德路明渠→辛亥生態公園、地下滯洪池→辛亥興隆路口溪流遺跡→興業里小綠地→逸仙藥局→福興宮→江西會館萬壽宮→萬隆東營區社福園區→仙岩路16巷7—11、溪流遺跡→6巷仙通橋→興隆市場→許氏宗祠→賴氏萬壽塔→建塚記念碑→興隆路一段、興順街口

◎參考資料
1.景美福興宮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真的是越來越多熟悉的場景,感謝分享 ~~~
第一次知道萬盛溪~這邊都只有騎車經過過~下次再來走走
感謝姐姐仔細介紹~木柵一帶就不熟悉了,印象中濕氣很重😁
李英華-avatar-img
2025/06/02
「因應信眾的需求,2020年福興宮進行修繕與擴建。雖然一開始會擔心失去原本樣貌,但從老照片對照來看,廟體雖已擴大為三開間,主體仍與1977年時相近,整體觀感依然雅緻穩重。」 ** 寺廟因信仰之故,都能保持原貌。
Angela Chen-avatar-img
2025/06/02
對木柵這一帶很不熟,也不知道有這條溪。但這完整的走讀紀錄,讓我對這條溪有很多的認識。 每條溪流就是城市的歷史,記錄人們的生活起居及演變。
kiki chen-avatar-img
發文者
2025/06/03
Angela Chen 每個城鎮都有那麼一條母親之河,我也是到淡水才知道有公司田溪,永和有瓦磘溝、士林福德洋圳、北投有磺港溪...每一條溪流都承載著地方悠長的人文歷史
avatar-img
Kiki Chen的沙龍
44會員
55內容數
Kiki Ch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6/01
當人類尚未到來時,萬盛溪原是自在流淌於山谷間的原始溪流,這裡是她的場域。只是後來人來爭地,她無處可去,唯有以水為語,以淹為怒。 如今,該是我們重新思考:要如何善待她了。
Thumbnail
2025/06/01
當人類尚未到來時,萬盛溪原是自在流淌於山谷間的原始溪流,這裡是她的場域。只是後來人來爭地,她無處可去,唯有以水為語,以淹為怒。 如今,該是我們重新思考:要如何善待她了。
Thumbnail
2025/05/31
當代台灣民族學與文化政策的重要推手——陳奇祿(1923-2014),一生猶如行走在知識與土地之間的文化探路人。他不僅是學者,更是行動者,是將民族學理念實踐於日常與制度的關鍵人物。從《公論報》編輯,到台大教授,最後進入文化政策制定的核心,他的每一階段,都深深鑲嵌在台灣文化與學術發展的軌跡中。
Thumbnail
2025/05/31
當代台灣民族學與文化政策的重要推手——陳奇祿(1923-2014),一生猶如行走在知識與土地之間的文化探路人。他不僅是學者,更是行動者,是將民族學理念實踐於日常與制度的關鍵人物。從《公論報》編輯,到台大教授,最後進入文化政策制定的核心,他的每一階段,都深深鑲嵌在台灣文化與學術發展的軌跡中。
Thumbnail
2025/04/30
萬盛溪,曾是景美的生命之河,它的涓涓流水滋養著這片土地,也見證了歲月的推移。城市的變遷,她的身影在街角時隱時現。然而,隨著都市計畫的推進,萬盛溪的復甦將成為可能。
Thumbnail
2025/04/30
萬盛溪,曾是景美的生命之河,它的涓涓流水滋養著這片土地,也見證了歲月的推移。城市的變遷,她的身影在街角時隱時現。然而,隨著都市計畫的推進,萬盛溪的復甦將成為可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靈蛟瀑布百尺高, 莊嚴佛庵陣山頭。 觀音福水巖壁流, 福蔭眾生家美滿。 (來自章冶作者的日常打油詩)
Thumbnail
靈蛟瀑布百尺高, 莊嚴佛庵陣山頭。 觀音福水巖壁流, 福蔭眾生家美滿。 (來自章冶作者的日常打油詩)
Thumbnail
*2024,8,3洪災后往探羅木斯溪,步道入處已半毀,再入更艱難,幾番仆幾番起,抱憾止,折回;談復原十年也難! 洪災茂林心繫念 壁傾土流溪腸斷 徑埋竹亂枯木橫 路悼戀折千萬般
Thumbnail
*2024,8,3洪災后往探羅木斯溪,步道入處已半毀,再入更艱難,幾番仆幾番起,抱憾止,折回;談復原十年也難! 洪災茂林心繫念 壁傾土流溪腸斷 徑埋竹亂枯木橫 路悼戀折千萬般
Thumbnail
徜徉好幾回後,我的意識在縹緲間隨落葉翱翔~
Thumbnail
徜徉好幾回後,我的意識在縹緲間隨落葉翱翔~
Thumbnail
【文山森林公園_入口】 沒有登山, 只在附近走走, 徐徐微風輕拂臉頰與裙擺, 陽光灑在綠油油的草地上, 飄散著芬芳酸的草酸香氣, 小池塘裡不時有烏龜探頭, 知了蟲鳴鳥叫的旋律入耳。 人,總是要到大自然走走。 盡情享受洗滌塵世的煩憂。 登山,還不敢。 聽在地人說山是有故事
Thumbnail
【文山森林公園_入口】 沒有登山, 只在附近走走, 徐徐微風輕拂臉頰與裙擺, 陽光灑在綠油油的草地上, 飄散著芬芳酸的草酸香氣, 小池塘裡不時有烏龜探頭, 知了蟲鳴鳥叫的旋律入耳。 人,總是要到大自然走走。 盡情享受洗滌塵世的煩憂。 登山,還不敢。 聽在地人說山是有故事
Thumbnail
山上的木 漂流到 山下 變成山 流浪的狗 住在山上
Thumbnail
山上的木 漂流到 山下 變成山 流浪的狗 住在山上
Thumbnail
炎炎夏日躲在家中吹冷氣避暑,會讓新陳代謝愈來愈緩慢,於是來個反其道而行,走進陽光裡、走進深林暢快淋漓流汗去。 我們早上七點半從中和出發,走新北環快接重陽橋,行經仰德大道,車子先停在田尾湖附近的免費停車場,此行的目的地是絹絲瀑布。 走了一小段菁山路,看到路標才知道菁山吊橋正在維修中,若依現場地圖指
Thumbnail
炎炎夏日躲在家中吹冷氣避暑,會讓新陳代謝愈來愈緩慢,於是來個反其道而行,走進陽光裡、走進深林暢快淋漓流汗去。 我們早上七點半從中和出發,走新北環快接重陽橋,行經仰德大道,車子先停在田尾湖附近的免費停車場,此行的目的地是絹絲瀑布。 走了一小段菁山路,看到路標才知道菁山吊橋正在維修中,若依現場地圖指
Thumbnail
沿山屋舍低為矮矮的磚瓦,無意承受太廣闊的天。 更往山裡行,杳然深邃的安全感漸次包圍我,知道林蔭終將覆蓋無以名狀的孤獨。
Thumbnail
沿山屋舍低為矮矮的磚瓦,無意承受太廣闊的天。 更往山裡行,杳然深邃的安全感漸次包圍我,知道林蔭終將覆蓋無以名狀的孤獨。
Thumbnail
第一個分岔往文山選錯方向 四十五度角一坡接一坡陡上 月珠雄哥指路瞬間無聲無影 腿軟氣促迷途知返不敢勉強
Thumbnail
第一個分岔往文山選錯方向 四十五度角一坡接一坡陡上 月珠雄哥指路瞬間無聲無影 腿軟氣促迷途知返不敢勉強
Thumbnail
入口即山洞看去彷彿若有光 鑽出黑暗是斷崖絕壁的震撼 溪水東流匯經布洛灣砂卡礑 谷底潺湲傳承一脈青碧耀眼
Thumbnail
入口即山洞看去彷彿若有光 鑽出黑暗是斷崖絕壁的震撼 溪水東流匯經布洛灣砂卡礑 谷底潺湲傳承一脈青碧耀眼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