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今晨在研讀《楞嚴經》中ㄧ段的經文云:「如人以指月示人,彼人因指,當應看月,以為月體,此人豈唯亡失月輪,亦亡其指。」這當然是在說研究佛法(月),不可執著於文字、名相(指),而是要去體悟佛法透顯的真理。然而在研經的莊嚴裏詩性悄然升起對月亮的詩情,憶起了先父在吟誦詩經《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時,那文人優雅的神態,平仄的聲韻間。
出現了ㄧ輪皎皎月光,映照著面容姣美的儷人,迤邐行姿窈窕倩影,美人幽思卻悄然心頭。
自古文人詩心,對著月兒總有著千古難捨的依戀,在那還有「夜半白雲勻開後,ㄧ輪明月到床前」詩情,仍有著山水情懷的舊時代的文人。
常藉著仰望星空,沐浴月華,將塵心從凡俗喧囂滌洗出來,心如明月,皎潔清明。心中的淨土在月光裏充滿禪意。
永嘉大師玄覺的《證道歌》曾云:
「一月普現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攝。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還共如來合」
一輪明月在一切水面普現,一切水映出的是同一輪明月,這如同眾生的自性與佛性是同一性體,文人滌慮後清淨的禪心,也是自身的佛性的畢現,文人愛月,月體顯自性,自性即佛性。《涅槃經》<迦葉品>云:
「眾生佛性猶如虛空,非內非外」文人御虛空而遊,真固消遙遊也。
在這低頭視屏的時代,人們的性靈被收攝在人設中,作繭自縛的靈魂,已失去舉頭望明月的雅興,自然已無心中的明月光,沒有了月光,無法普照九州,人心的歧異也讓世間不再太平。
抬頭看看月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