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100044507658251/posts/3006500613011978/
由於原作是漫畫,為本劇增添了一些奇異和超現實的色彩。我沒有看過原作,電視劇呈現的部分讓我感覺,作者是藉由類似推理的題材,把自己的價值觀表達出來,這讓主角成為平凡卻充滿魅力的存在,每集都有演員優秀的角色詮釋,和輕快灑脫的剪輯節奏,又不失故事間的完整串聯。
此外,劇中大量使用常人不會接觸到的知識和故事,透過主角的思辨,像是拋接球的對話,又像是喃喃自語的自白,環扣推理和社會觀察,意外地很能接受這樣的說教感,這些特色都豐富了本作的面貌。必須誠實地說,本作中最打動我的是其他各個篇章,以下分享心得與體悟。
真相不會只有一個
「真相不會只有一個,
而是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真相,
但是,『事實』只會有一個,
警方應該調查的是這個部分,
而不是某個人眼中的真相,
是不是太執著於『真相』這個曖昧模糊的概念,
才導致冤案的發生呢?」
久能整一開始的登場是因冤涉入案件,以嫌疑人的身分被警察訊問,作者如此安排首先代入了作品的核心精神—真相不會只有一個,真相是以人為本,數量會因關係人的多寡而有所不同。劇中提到,每個人都是主觀看待所遭遇的事情,即便沒人說謊、沒人刻意誇大,除非有全然客觀的上帝視角,否則真相必然會存在分歧。
身為警探,找出真兇,讓其受到法律制裁是義務,但這工作使命往往會急於結果的標準答案,在蓄意暗藏陰謀、不易拼湊線索的案件中更容易陷入迷惘。如果只對特定的立場鑽牛角尖,或自行其是地認定腦海裡的劇本,將會讓事實偏離軌道,使判斷失真。久能整的大學生身分讓他可以跳脫這樣的侷限,以普通的第三人,專注於犯人的人格和心理動機。
典型的推理劇通常注重理性邏輯、因果關係,盤根錯節的人物網絡,每個案件就像難解的謎題,正確解答後總是能大快人心。每回揭曉的犯案手法縝密、推論的合理性,或結局出其不意這些都很重要,但《勿說是推理》的珍貴之處更在於點出-「人」才是最難解的謎題,如果無法從這個人的視野出發,將永遠得不到答案。
劇情沒有省略體驗和感受的過程,我們能跟著主角一起觀察是誰戴著面具、為什麼選擇犯罪,他所經歷的故事中,是什麼判斷和偏見讓他陷在痛苦裡,而遺漏了其他人眼中的「真相」,並在過程中醒悟,我們如何在思考的每個瞬間,保持覺知,嘗試用不同的角度面對事情,看見他眼中的真相,平等地理解這個人的內心,才有機會核對彼此之間重疊的「真實」。
你的真面目是什麼
「也就是說,要推測他人的內心是極為困難的,
就算想像了對方的人生,
或是經歷了類似的體驗,
也不代表自己的感受會與對方相同。
你的痛苦,也許與他人的痛苦不同,
以此為前提來思考是很重要的。」
劇中提到由維根斯坦提出的思考實驗-「甲蟲盒子」,每個人都有一個裝著「甲蟲」的盒子,但放在盒子裡的都只是參加者各自認為是「甲蟲」的東西,他們彼此之間雖然能針對甲蟲做交談,但實際上每個人對「甲蟲」的認知都不同,很可能是各自訴說不同的東西。
這段哲學的引用相當精妙,不僅呼應本劇核心精神,也暗示了詞彙的「無用性」。文字和語言等各種形式的表達並非真的毫無用處,它們是人類溝通最重要的工具,但每個人對於詞彙的「意義」可能理解不同,使得同一件事物呈現在每個人心中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也是本劇一再強調的部分,想要看見某個人的「真面目」,就必須先看見這個人的「主體性」,捨棄既定的思考、批判和成見,接受他如其所是的樣子。不急於用自身的標準和原則否定對方,光是意識到也許對方和我所預想的是不同的,就是靠近對方的「真實」的第一步。
包裝在推理劇之下,勢必需要找出說謊的人,然而在錯綜複雜的世界與人交會,多數時候的人總有偽裝,這些偽裝多數時候並非出於惡意,而是每個人心中留有某種自我保護的守備範圍。因為曾有一些「說出來未被接住」的經驗,讓人學到教訓,比起暴露真實而遭到否定或責難,也許把它深深埋藏起來會更安全。
也許,眼前的人潛意識裡也渴望自己的「真面目」被誰發現,讓窒息的面具能稍微摘下來好好呼吸,「希望被誰理解」的心情存在於任何人心中,如果我們不要只想著是否「合理」、是否「正確」,能夠客觀地、不帶任何成見地好好接近彼此,是否就能避免傷害或遺憾,而挽救對方原本準備要割捨掉的良善部分。
(這邊也要大讚King Gnu所做的主題曲「カメレオン」,完全將真面目的意涵描繪出來,歌詞寫得很傳神,非常動聽感人,這也是本篇取名變色龍的原因。)

圖片來源:https://reading.udn.com/read/story/7046/7489478(電影版廣島篇和電視劇的風格不太一樣,而且陣容真的超級豪華。)
我持續思考的理由
「你只要去思考就行了,
去思考身旁所有的一切,
好好思考、想了又想、不斷地想,
再把這些事情說給某個人聽。」
雖然久能整記憶力超群、知識豐富,卻沒有因為主角光環而受到歡迎。反而,過於細膩的觀察,打破常規和原則的辯證,總是直指問題核心並揭露真實,這些特質讓他「不擅社交」,生活孤僻,身邊沒有任何朋友。幸運的是,他在兒時受老師啟發,讓他一直以來都能對既定的原則、理所當然存在的事物仔細觀察、提出疑問,並從搜集資訊的過程培養出一套自己的見解,用宏觀的格局去接受世界上存在各種可能,人與人的想法不盡相同。
在看本作時,最有感觸的是這段看似平淡的話。個人自覺是屬於性格敏感、喜歡討論價值觀和想法的人,普遍而言這類人總是會被貼上杞人憂天、想太多、太嚴肅等等略帶負面意味的標籤,好像我們「不應該」如此地對事物有所反應。因此我有時候也會懷疑自己,是否想得太多了?是否應該和他人聊聊表面的事情就好?
看到久能整與人交流和思考的方式,讓我感受到溫暖和啟發。與人對談時,我們對於敏感或隱私的部分常常迴避,話題一旦深入,便開始轉移話題、輕鬆搞笑或敷衍帶過,其實代表著這種狀況有可能是,沒有心理準備或能力去處理更深層的部分。我們害怕勾動情緒,也擔心對方的反應會讓自己也焦慮不安。我們應該重新看待談話的意義與目的。
雖然久能整不擅長修飾或講順耳好聽的話,並常常觸及對方會在意的地方,讓人感到刺痛或防衛。然而,對話只是形式,目的是為了靠近與理解。他與人交流是基於「想理解對方」,保持好奇與真誠,和嫌犯、警方、朋友或周遭的人,都一致地進行平等的對話。看了甚至會有種「對方是嫌犯耶,你也真能聊」的荒謬感,這種衝突十分可愛。
在清楚對方的意圖和自我坦白後,久能整透過細膩的觀察,整合出對方表達的與自己見解不同的地方,誠實做出反駁和辯證。不是為了否定對方,而是讓對方當頭棒喝,看見自己的「真面目」。看見真實才能接納現狀,並改變自己陳舊的觀點或想法,轉化成新的領悟。現實中要做到如此程度並不容易,需要雙方都能有所察覺和配合,但美好的對話仰賴細緻的思考和觀察,絕對不是白費力氣。
相信自己正在成長
「這表示你今後還會繼續成長。
很多事對現在的你而言,不過是紙上談兵,
而往後的人生經驗,很可能會改變你的想法,
『改變』並不丟臉。
你要與人相遇,
要去認識他人,
這是一趟認識你自己的旅程。」
久能整平淡無奇的生活直到大學22歲,才開始與社會的人交會。在第一次經歷未曾有過的情感後,百感交集而不知道如何消化,心理學老師的開導再次給予他(也給我)很大的力量,這句話雖然是對久能整的鼓勵,我認為也是對劇中所有人的鼓勵。
每個人的成長環境、生活際遇各不相同,也許曾經犯錯、懷抱傷痕、遺憾後悔,人生留下有愛也有恨的足跡,也許有不知道如何擺脫當下困境的痛苦,或對未來感到迷惘。劇中的人物即使是「好人」也可能有邪惡的秘密,即使是「壞人」也曾經有隱藏的善意,無論是什麼樣的人,都要相信自己本身是有選擇和力量走上理想的道路。
我也很喜歡久能整在劇中,是非常能自得其樂,與自己相處的人。即便是看似平凡又有距離感,但他卻能打理好生活、煮好吃的咖哩、看喜歡的藝術展覽,也能用對待自己的方式,好好對待他人。這樣的他即便看起來有許多世俗觀點上的「不足」,但身邊卻充滿了欣賞他、尊敬他的友善人們。
面對人生,不被過去綑綁束縛,不對未來焦慮恐慌,接納並尊重現在的自己,無論那是什麼樣條件或客觀狀況的自己,都要好好對待自己,並相信「改變並不丟臉」,更加勇敢地踏出去,與人交會,並持續見證自己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