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歸根究柢是:
在人生的某個時刻做適當的事情。
如果你能誠實地說:
『這是我現在想去的地方,
所以此刻做這些事情。』
那麼生活中所有令人驚嘆的可能性都可能出現。」
前篇提到《成功,從聚焦一件事開始》當中打破成功的6個迷思,主要是讓我們對於成功的想像不要太過狹隘,或是認定太過困難而提早繳械投降。把心緒都打開後,最重要仍是如何實踐?如何找到「最重要的一件事」並持之以恆?本篇將分享本書後半部心得,祝福各位能夠從生活找到「THE ONE THING」,邁向屬於自己的成功!
「『我要求人生給任何工資,
它都願意支付。』
我這一生中感到最有力量的時刻之一,
就是當我發現了『生活是個問題』,
而『如何生活則是我們給的答案。』」
俗話說:別把所有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但作者引用卡內基的話:「將所有蛋放在一個籃子,然後看好那個籃子。看好和攜帶一個籃子相當容易,想要帶太多籃子,會摔破大部分的蛋。」這部份的觀點很有趣,藉由這個隱喻來談論「聚焦」的重要性。接著強調「問題」而非「答案」,問題的品質成為關鍵,答案將會影響一生。
聚焦問題的3步驟
「我能做哪一件事......
做了之後......
其他每一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或者不必做?」
1. 我能做哪一件事......
聚焦問題分成大格局和小焦點2種形式:
大格局問題:我的一件事是什麼?
大格局問題像地圖,讓我們綜觀想到達的目的地。包含生活和工作各面向的願景,找出對自己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只能一件!並且「做可能做到的事」,而不是陷入那些應該做、可以做、將會做,卻壓根不是真正重要的事情堆裡。
2. ......做了之後......
「做了之後」提供了大格局和小焦點之間的「連結」。當我們立定大方向、開始行動,隨時調整並聚焦問題,以確保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我們會確認每一項任務的優先順序、接著執行、執行完後再排優先順序,如同骨牌效應不停堆疊,每一步都能看見下一步的行動。
3. ......其他每一件事就會變得比較容易,或者不必做?
小焦點問題:我現在的一件事是什麼?
小焦點問題像羅盤,指引我們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作者鼓勵我們每一天都應該要自問這個問題,有意識地感知當下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這需要大格局問題的確立,當我們知道了最重要的那一件事,為了達成它而必須做的其他事情就會變得更加省力,甚至不必去做。
成功冰山的3部分
作者提出達到卓越成果的三個部分,分別如下:
目的
創造生活的目的會帶來快樂和力量。少了目的,我們難以確定什麼狀況才算擁有「夠多」,而且可能永遠無法「達標」,例如:為了有錢而不停賺錢,忽略了財富只是我們達成「目的」的手段。重點在「目的」,我們才會從過程中感到滿足,快樂只會在為了實現目的而使用的手段下顯現。
第一要務
確立目的後,接著要從目標設定回溯到現在。一般在追求目標時容易半途而廢,主要是因為沒有「將今天和到達最後目的的所有明天連結起來」。為了讓遙不可及的夢想更加靠近,不像是事不關己的空談,我們必須層層遞進,將「今天」和「你的所有明天」連結起來。從有朝一日、10年、5年、1年、月、週、日等時間點不停回推,在前一個時間點要做哪一件事,有助於達成我在下一個時間點的目標,讓一切猶如骨牌效應,今天產生比昨天更大的影響。
生產力
在有限的時間、精力產出最大的效能,最理想的作法是「預約時段,並保護它」。
- 預約「休息」時段:作者認為這是首要任務。成功人士會重視充電和犒賞自己的時間,認為自身是在兩次度假之間工作,而非不懂的節制的工作狂。我們把休假時光安排妥當後,再運用其外的非休假時光進行工作。
- 預約「一件事」的時段:作者強調每天最少保留4小時給「一件事」,並盡可能安排在上午,專注力和構思創作最活躍的時段。不要只是把一件事安排在幾點開始到幾點結束,我們最好要在這件事上達到「完成」再停止,這樣的量和程度才能讓累積不同凡響的成果。
- 預約「計畫」時段:這部分是留一段時間,定期回顧反思並展望未來。例如:每星期分配1小時,檢討月目標和年目標。每年年底針對5年目標和有朝一日的目標,計畫隔年的目標。目的是為了隨時校準自己身處的位置,觀察有沒有偏離,或是持續存在連結夢想的軌道上。
- 保護預約時段:作者建議懷有「在我的一件事完成前,其他每一件事都會令我分心」的座右銘,我們要堅持原則和立場,不輕易被外界的人事物動搖。有一些方法可以讓我們對這件事保持專注,包含:安排不受干擾的環境和阻隔、關閉網路連線、在環境中準備好生活必需品,並爭取重要他人的支持,他們知道什麼時段可以聯繫。
三大執著
遵循大師養成之路
一般人對專家和大師級人物總是望而生畏,想像自己與專業人士之間有莫大的差距。但作者認為大師是一種生活方式、思想和態度。想要成就卓越,成為大師就是我們的必經之路,而不是終極結果,大師做的事也是我們該做的,我們也該相信自己做得到。
在這條路上不是為了打擊自我,而是透過成為大師,吸收更多經驗、開拓眼界、增加信心,去理解不同層次的知識,並學習更上層樓。
從雄心壯志到目標導向
雄心壯志是一種熱情、衝勁和富有生命力的狀態,但這種精力和追求在遭遇接二連三的瓶頸時,容易打退堂鼓、敗陣下來,誤以為自己只能做天生擅長的事,天生的極限就是天花板,因此在碰壁之後就轉而尋覓其他目標。
目標導向則是會關注做事情的方法:「怎樣才是最好的方式?」、「我有哪些選項?」,這種心態會讓我們願意去接納新的思維模式、新觀點和建立新的系統,有助於打破停滯的高原期,持續往上追求巔峰,我們關注的不是只有對事情的滿腔熱情,而是面對能力上限的時候,仍不停追求突破和成長。
自負責任的循環
「任何人都能在任何時間負起責任,你越是傾向於選擇自負責任,它越有可能成為你面對困境時的自動答案。」作者提出這是最重要的執著,成功的人會願意承認並面對現實,設法解決問題、付諸行動,他們清楚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新的出路、突破框架,最終昇華到新的層次。
作者也鼓勵我們找個能夠「當責」的夥伴,也就是教練或導師,這個人必須同意對我們負責,他能夠誠實、客觀反應我們的狀態,並提供進步的技術或知識,有助於我們看見盲點。另外,將目標寫下來並分享給友人、定期和他人分享自己的進度,成功的可能性更會加倍。
作者還分享了影響達成目標的四個小偷。簡而言之,本書是作者的觀念和自我實踐居多,並沒有許多實證科學或論述,比較像是一位在生活與工作都達到理想的前輩,將自己的成功秘訣傾囊相授,很適合輕鬆閱讀。
個人認為本書也充分傳達了一件事的精神,很多道理也許心裡都清楚,但並沒有深切思考或提醒自己,什麼是我最重要的任務?我想過的是什麼生活?也許想得太多卻缺乏行動,資訊太繁雜而忘記化繁為簡的重要。希望這兩篇分享對你有幫助,也祝福你找到並執行那最重要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