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選擇這本書,不是想知道怎麼成功,而是近期生活陷入莫名的低潮,即便沒有具體發生什麼事,只是提不起勁,沒有動力去做有意義的事,就在吃喝玩樂中流逝大把光陰,心想這本書在網路上廣受好評,也許我能從中學習,重拾生活秩序。
書的文字簡潔清楚,圖表一目了然,看了以後輕鬆很多,雖然不乏老生常談,但作者提醒我們將工作極簡化,專注目標、回歸初衷,找出最筆直的路線,而不至於讓生活迷失方向。如果你已經走了太遠,忘記當初為何出發,這本書會是很好省思的起點。
打破成功的6大迷思
找出你最重要的事
現代人講求效率,常使用各種時間管理工具,依賴代辦清單。作者強調「不是每件事都同樣重要」,應該要捨棄公式化、照表抄課的行程安排,不要只是日復一日勾銷代辦事項。我們應該要先花最多時間安排事情的優先順序,運用80/20法則,思考哪件事情是影響成功最重要的關鍵,並且持續刪減,直到找出「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們選擇那個「最重要的一件事」作為生活的核心活動,是為了不掉入滿滿代辦事項的陷阱,以為做完全部的事才算成功。把火力集中在對目標至關重要的任務,其他事都可以無限拖延或永遠說不,如此,才不會讓最重要的事情被不重要的事情牽絆。
多工只會帶來分心
工作環境常會要求我們同時多工處理,例如回email、接電話、準備簡報、安排會議等,干擾、打斷專注力的繁瑣事情非常多。人類雖然有能力同時做兩件事,但同時做兩件事就一定會「分心」,怎麼勞心費神一定會有無法完整兼顧的地方。
在不同任務中來回切換有幾個較大的代價:
- 切換任務需要花更多時間適應,人每天因為多工處理平均損失28%的時間。
- 切換到另一件事所花的時間越多,便越難從頭來過,導致未完成的事情逐漸累積。
- 效率及品質低落,工作者承受更多壓力、較容易犯錯,或做出不良的選擇。
- 無法客觀預估處理任務所需的時間,可能以為完成工作所需的時間少於實際需要的。
強調習慣而非自律
大部分認為成功一定要自律,但實際上這樣的迷思會讓人對努力卻步。我們不需要每個行為都被訓練或塑造,只需要「選對習慣」,再用足夠的自律去讓這個習慣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一個新習慣的養成大約需要66天,若是能選擇「正確的習慣」,在初期持續自律,一旦時間夠長,這件事做起來自然就更加容易,也更能累積非凡的成果。
守護有限的意志力
作者透過實驗舉例,提出意志力是有限的資源,是會逐漸被消磨的:「稍微多一點的認知負擔,便足以阻止人們做出明智的選擇。」當我們把意志力用在某項任務,到下個任務時能使用的力量就會減少,除非中途補充燃料。如果意志力被用盡,我們的行為會回到預設選擇,也就是最不加思索的本能決定。因此,「最重要的事情」要在意志力最飽滿的時機進行,才能發揮最強的效果。
可長可短的反平衡
「追求工作及生活的平衡」是一種迷思,努力想要做好所有事情,會導致每件事情都偷工減料、無法做到最好,結果只能平庸。作者指出:「奇妙的事情絕對不會發生在中道,而是發生在極端」,但過於追求極端的事業或個人生活,勢必會耗費大量時間精力,而完全忽略另一端,以至於落入被兩面夾擊的挫折和失落。
反平衡則是著重在「避免長時間的失衡」,將生活和工作分開,在工作上排定優先順序,只專注於追求最重要的任務,並取得卓越成果。生活上則有家人、朋友、健康等不同區塊,不能全盤放棄任何一塊,而是給每個區塊至少最低程度的關注。最重要的是接受有捨有得,短暫失衡讓我們對重要的事都保持覺察和連結,接下來就是思考繼續做優先任務的時間,以小幅度的調整確保我們的穩定。
想的更大做的更大
「勇敢並非不知害怕,而是超越害怕。
想大事便非不知懷疑,而是超越懷疑。
只有活得大,才會讓你體驗真正的生活和工作潛力。」
作者提出普通人在面對大夢想時總會望之卻步,每個人都會擔心想大事是否不切實際,但實際是沒有人能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裡。大膽的想法會帶來巨大的機會,同時會挑戰我們的神經,人通常會為了舒適、穩定和安全而降低自己的上限。
「做什麼事、如何去做、和誰一起做」會達到一個成就水準,它就像一個XY軸象限的點,交會所形成的「盒子」,這個盒子不會自動變大,唯有我們在一開始設立目標時,盡可能「想得大」,我們的盒子才會根據這個架構去形成「大」的行動。想得夠大,這個盒子才不會將自己框限在原地,而是會成為下一個成就水平的力量。
我們的想法、行為和人脈也會在追求大的過程不停累積,我們自然會去尋找完成夢想所需要的行動和能力,在邁向大的旅程中逐漸成長。「在你體驗大的過程中,你也會變大。」不要去侷限自己,而是敞開心胸,相信你做的事情、你的生活都有可能成就不凡,當你不再自我限制,就會選擇正確的事情,並會奔向想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