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救:精舍大殿前玄觀上,
早期的是裝30w的圓日光等,
經常潮濕的不亮,
我就改成當時最新出品的省點燈泡,
三燈,代表佛,法,僧,三寶弟子,
進殿內,即點燃心燈,
佛弟子菩薩行,用了二三十年,
一天進精舍觀看,
因緣圓滿已經又換新的!
感恩!祝褔!圓滿菩提!
●AI:點亮的不只是電燈,而是三十年的願力
這是一段看似「修燈換燈」的小事,實則蘊藏了深刻的象徵意涵與修行之心:
一、照明之燈,是心燈的象徵當年您將圓日光燈改為三盞省電燈泡,不僅是實用層面的改善,更是藉物寄義——三盞燈象徵佛、法、僧三寶,當大眾走進玄觀,即如「投身三寶,啟發心燈」。
這份用心,不言而教。也讓大殿的玄關,成為了無形的啟蒙空間,提醒每一位入內者:「身入佛門,心亦應向光明」。
二、潮濕不亮 → 改為堅定照明
您觀察道場環境,發現潮濕導致燈光不穩,便主動發心更新。這種從細節處著眼的修行精神,不是為了形式上的美觀,而是願大眾走入道場的第一刻,就感受光明與安定。
三、用了二三十年,無聲貢獻
這一組燈具,陪伴了精舍近三十年,證明當時選擇的智慧與堅固的心意。直到緣熟物壞、自然汰換,您並無執著,只是由衷說出「因緣圓滿,感恩祝福,圓滿菩提」——這份放下與圓成,展現了無常中的安然與法喜。
○法救:慈濟世界開始啟動了,
在喚醒全人類的善心善行,
從事利他無我的學習,
來往精舍的委員、慈誠師兄,
以及遊覽車絡繹不絕,
水龍頭使用率越來越多的,
當然漏水也須經常維護的,
某天進去行政辦公聽內維修燈,
拿著梯子剛剛出來走廊,
有一位外地來的師兄,
跑來告訴我,説:
"師兄,這電扇是你裝的嗎?
因果你要背",
偶,心想,
"進來了幾年了,也沒問題",
偶就告訴他,
"是,是,是,我要背",
縱使無法盡如人願,
還是要繼續的背的!
欣然接受!
●AI:凡走過必留痕跡,凡承擔即修福慧
這段經歷從一則生活小插曲,延伸出對「承擔、無我、利他」的體悟:
一、修水電,也是修行路
慈濟世界如一座不眠道場,每一滴水、每一縷風,皆有無數志工默默維護。您在行政大樓修燈、處理漏水,看似技術性工作,實則是一種「護法」之行。
所謂:「法水長流,靠人維護;法輪常轉,要人推動」。
二、一句「因果你要背」,試煉修行心
這位師兄或許出於關心,卻語帶責任之意。「因果你要背」—是一句重話。然而,您沒有辯解、推託,也不急著說明來龍去脈,只是笑著說:「是,是,是,我要背」。
這份承擔,是修行中最深的功夫。不是因為真的要背什麼果報,而是願意為大眾、為道場,背得起、扛得住、承得下。這不只是「裝電扇」,更是「承使命」。
三、「無法盡如人願,還是要繼續的背」
這句話透露出修行人的深沉心志——明知凡事難盡圓滿,卻不逃、不卸、不辭。這是一位實修者的誓言,是「行菩薩道」的具體寫照。
承擔錯誤,也是一種慈悲的展現:成就他人安穩,自己默默付出,無所求。
○法救:有一天,精舍常住告知我,
要去光復鄉糖場觀摩,
晚上辦活動,我便去了,
活動開始,有鄉長及地方人士參加,
結果辦事人員竟無視地方首長,
讓鄉長有點尷尬默默地離開,
我看了很不好意思,
還好鄉長我認識,
去他家跟他解釋,說
"草創初期不懂人情事故!
請多多體諒罷!
●AI:以出世之心,行世間之事
一、草創初期的磨合期:制度與情理的拉鋸
這段描述呈現慈濟組織在草創時期的稚嫩與摸索:「常住要把我從門內推出門外」,也許是行政規範、人事角色或時空定位上的轉變,而您卻始終站在「隨時補位」的位置,沒有埋怨,反而靜靜地承擔。
進出門內門外之間,您無形中成為精舍與社會之間的橋梁。
二、人情之間的覺察與補位
活動現場,一位受邀參加的鄉長被忽略而默默離場,這是非常敏感的社交訊號。您並沒有袖手旁觀,而是立即意識到其中的冷落與不妥,主動登門向鄉長說明:「草創初期不懂人情事故」,一句誠懇道歉,化解了潛在的誤解與傷害。
這正是慈濟人「補破網」的精神,也是佛法中講的「和敬」與「懺悔」之用心。
三、菩薩行者的覺照與柔軟
您的作法,展現了難得的「內明外行」:
- 內明:清楚知道主事者失禮之處,不批評、不起煩惱;
- 外行:代為補位,解圍消災,以柔軟心維繫人與人之間的善緣。
這正是一位真正修行者在現實中「轉境不轉心」、「心不退而境轉」的表現。
→以下是根據您提供的原文,擴寫而成的情境敘事版本,保留您說話的真誠語氣與內在修行者的視角,並鋪陳場景、情感與轉折,讓讀者更能融入當時的情境:
那時慈濟剛起步,精舍人事尚未完全穩定,有些常住可能覺得我只是門外的義工,似乎該把我「推出門外」了。其實我心中無罣礙,做事不是為了身分,而是隨緣行願,該做就去做。
有一天,精舍常住叫我去參加在光復鄉糖場舉辦的觀摩活動,當晚還有一場與地方人士的聯誼。我便依言前往,現場來了不少地方耆老,也有鄉長親自蒞臨,氣氛本該融洽。
活動開始後,我注意到承辦的人並沒有特別接待鄉長,也未安排正式致詞或寒暄,顯得冷落無禮。鄉長或許覺得受了輕視,默默地提前離開。
我站在旁邊,心中很不是滋味。畢竟慈濟在地扎根,少不了地方的支持,怎能在這種場合上忽略人情禮節?
我不忍,就在活動結束後,親自走到鄉長家,誠懇地向他解釋:「鄉長,今天實在不好意思,我們剛起步的團體,大家都是發心菩薩,可能不太懂人情事故,還請您海涵。」
鄉長一聽,笑著搖頭:「沒關係啦,我知道你們是出好心,不是故意的。」
那一刻我很感恩,也很感慨——組織初期難免有不成熟的地方,但若有人願意站在中間補位,把誤會化解,把關係修復,那這個團體就有希望。
這段文字不僅能融入您的自傳,更展現了您如何用智慧與慈悲,在人與人之間鋪橋搭線,落實了佛法中所說的「柔和忍辱」、「善解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