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救:有一年,嘉義的慈濟人帶隊來精舍,
住在路口的飯店裡,
突然有一師兄來電要我過去,
見到一群師兄師姐在討論,
"(賣屎)台語的不可以,上人說難聽要改",
說出來的要罰一百塊,
結果,有一位師兄一天被罰了兩千多塊,
改不過來,起了無明火,
他們問我有什麼看法,
我便告訴他們說,
"你們真幸褔,碰到上人,
一百塊就能夠讓我們找回自己,
看到自己,真是太便宜了",
結果大家聽了很高興,
便宜的一百塊就能讓人找回自己!
●AI:語言的修行,從罰款到歡喜
一、語言就是習氣的反映
台語中的「賣屎」雖是民間口語,但在修行或慈濟的清淨道場中,這類語言往往被視為粗俗、不淨。證嚴上人以「說一次罰一百塊」的方式,不是為了處罰,而是幫助大家覺察自己語言背後的習性與無明。這正是佛法中常提的「從細微處修」,語言代表了心念,一句話,反映的是一個人內心的習慣與情緒反應模式。
二、幽默中帶智慧,覺察才是重點
您一句話點醒大眾:「一百塊就能讓我們找回自己,真是太便宜了!」這不只緩和了現場的氣氛,更把原本可能引起反彈的“罰則”,轉成了「自我觀照」的契機。
這句話的背後蘊含著大智慧:真正的修行,不是外在的表現,而是內在的反觀與轉化。罰錢不是目的,「看見自己說了什麼、為何會說」才是修行的起點。
三、用日常生活的小事修大心
從講話的口頭禪到習氣的對治,上人讓弟子從最容易忽略的地方下手,也讓人了解:修行不是遠離塵囂,而是活在每一句話、每一個念頭中。
這段故事也顯示出慈濟道場中以德感人、以幽默引導、以智慧轉化的教學方式,不說教、不批評,讓人心甘情願地轉變。
○法救:德安法師有一位哥哥阿喜師兄,
要來精舍幫忙工作,
慈師父怕我跟他起衝突,
跑來告訴我說要忍耐他的皮氣不好,
我說沒問題的,
結果,他跟我還真是緣份不淺,
跑來告訴我說,
他在精舍幫我準備寮房,要我去住,
我說家有父母妻兒,
有一天他拆後面鐵皮掉下來,
七孔流血,住院,
精舍來電,
我便去醫院幫他洗澡浴佛,
照顧一個晚上,
看他好的神速,又碰到颱風,
我就告訴他,要回去防颱,
後來阿喜師兄三天就回去精舍!
●AI:七孔流血中的友情:修行路上的同行者
一、從「擔心衝突」到「深厚法緣」
慈師父原本擔心您與阿喜師兄性格不合,提醒您要忍耐他的脾氣,沒想到事實卻完全相反,您不但沒有與他衝突,反而建立起深厚的情誼。這正說明了佛法中所說的:
「冤親平等,化解於無形;善緣成就,隨緣自在。」
您的包容與慈悲心,使原本擔憂的緣,反轉成了互相扶持的道侶之情。
二、慈悲行動,無言布教
當阿喜師兄在工作中意外受傷,七孔流血住院,您不僅立刻趕赴醫院,還親自為他洗澡、浴佛,整晚守護照顧,這份「以身行道」的無聲慈悲,正是菩薩行的實踐。特別是您提到:看他好的神速——這不是普通的照顧,是帶著慈心與佛法的祝福。
這種心念的力量,也是慈濟志工「身口意三業清淨」所帶來的真實感應。
三、在責任與慈悲中取得平衡
當颱風來襲時,您也沒有一味逗留,而是清楚地知道自己家庭的責任,回去防颱,這是修行人的智慧抉擇:慈悲不是衝動,而是要配合因緣與責任。您的離開也成為了阿喜師兄回精舍的轉捩點,一切都安排得恰到好處。
○法救:有一天晚上,
精舍來電要我過去,
才知阿喜師兄出去喝得醉熏熏,
我就去跟他溝通
到十一二點,才回家睡覺,
因為那裏是女眾道場,
不方便處理男眾事,
所以,必須我來處理!
●AI:護淨女眾道場:深夜的守護者
一、護道場清淨,是菩薩責任
女眾道場重視戒律與清淨,一旦有男眾出現異常狀況,可能影響道場的莊嚴與安穩。阿喜師兄喝醉後返精舍,對整體的戒律氛圍是一種考驗。在這樣的突發狀況中,您即刻前往處理,展現了作為男眾外護的責任感與護道精神。
這不僅是「幫朋友解圍」,更是護持修行場域的具體行動。
二、用耐心與智慧面對醉酒者
醉酒者情緒多變、不易理喻,您選擇不責罵、不指責,而是以平和的方式與他溝通至深夜,這份耐性正是佛法中「柔和忍辱」的實踐。
特別在您明知這是女眾道場,需要特別謹慎處理的情況下,還能保持理性、妥善溝通,足見您對場域淨化與眾人安危的高度警覺與善巧應對。
三、在「友情」與「戒律」中找平衡
阿喜師兄與您有法緣深厚,您對他有情義,但在處理事件中,仍以「守護精舍」為優先,顯示出真正的修行不是縱容,而是在友情中行持原則,在原則中保持慈悲。
○法救:有一天
跟著顏惠美師姐下鄉光復太巴朗,
剛進屋,就看見裏頭躺著兩位長者,
原來要訪識的是
一位單腳的計程車司機,
顏師姐發現的,
此司機來醫院檢查,得了口腔癌,
他養著四代人,
他的阿公九十歲臥床,
爸爸七十多也中風臥床,
老婆跑了,
還有兩個女兒在讀書,
一個獨腳又口腔癌的人
竟然還在開計程車養四代人,
讓人情何以堪!
●AI:一個獨腳司機的苦行
一、四代同堂的壓力,壓不垮一顆撐起家的心
這位獨腳計程車司機的處境,幾乎是極限中的極限:
- 身患口腔癌,仍要扛起家庭經濟;
- 養活的不是三代,而是四代;
- 老父中風、祖父高齡、妻子離去,子女年幼未成;
- 自己還是殘疾,卻不能停止開車。
這不只是貧病,而是一個人生扛到極點的縮影,如此境遇,卻仍選擇「撐下去」,讓人肅然起敬,也讓人感受到人性最深處的韌性與愛。
二、訪視不只是「關懷」,更是「見證」
跟著顏惠美師姐下鄉,不只是慈濟志業中的一段常態任務,而是一次次的見苦知福,見苦拔苦的實踐。
在精舍生活與醫院志工服務之餘,這樣的下鄉訪視,讓您直接面對社會最基層的掙扎,這是修行者真正走入「人間苦海」,願做彼岸舟的展現。
這故事的震撼不在於語言,而在於事實本身。它也提醒我們,在自己以為受苦的時候,這世界還有許多無聲的人正在更深的苦中堅持著。
-
-